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巨石文化(megalith)是一種以巨大石結構建築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類型。歐洲西部是巨石文化時間上出現較早且分佈較集中的地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9年8月29日) |
「巨石」(megalith)可以用來表示一塊或多塊出於特殊目的鑿成的特定形狀岩石[1]。最廣為人知的巨石不是作為墳墓用途。[2]
在歐洲,最常見的巨石建築是石墓。這些石墓在葡萄牙語中稱為anta , 撒丁島稱為stazzone,荷蘭稱hunebed德國稱Hünengrab,丹麥稱作dysse威爾斯稱作cromlech。
朝鮮半島的巨石文化的建築為支石墓。
臺灣的「巨石」主要指涉的是史前人群製作的大型石造物,然而大多用途仍無法確定。其類型十分多元,至今臺灣發現的巨石遺留類型包含人形石像、有肩單石、有槽單石、帶凹缺單石、柱狀單石、石輪、石壁、石柱、岩棺、石臼、石槽及石梯等[7]。
早期於1930年代由日本學者鹿野忠雄以〈台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て〉為題發表其調查的東部巨石,巨石文化一詞便被廣泛使用[8][9]。其與鳥居龍藏、森丑之助等人陸續於東部遺址調查,發現岩棺、石柱等巨石遺留,觀察與周邊地區巨石文化有相似性。後來主要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宋文薰教授着手進行[10],其於1976年發表〈台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11],將東部新石器時代區分為海岸的「巨石文化」及縱谷的「卑南系統文化」;並在1980年進一步將「巨石文化」命名為「麒麟文化」,同時把「卑南系統文化」改稱為「卑南文化」[12]
當前對於「巨石文化」的概念多指以大型石造物為特色的考古學文化,其下包含着麒麟文化及卑南文化[7],而隨着考古資料的發現及出土,更包含着花岡山文化上層類型、富里山類型、三和文化、工作地類型等多元的考古學文化[13]。代表性的遺址如花蓮縣的公埔遺址、Satokoay(舞鶴)遺址、臺東縣的麒麟遺址、都蘭遺址、卑南遺址、忠勇遺址、白守蓮遺址等。
巨石遺留常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臺灣東部,推測與建築結構或儀式行為有關,並且延續至歷史時期皆可見,至今在臺東及花蓮兩縣境內,共存在至少40處遺址內發現超過500件巨石遺留[7]。根據觀察發現,這些巨石的樣態以及選材,依海岸山脈東西側而有所差異,在東側的海岸區域多選擇凝灰岩、集塊岩、砂岩及安山岩為主;而位於西側的縱谷地區則多選擇片岩、變質砂岩及板岩為主,呈現在巨石樣態上,縱谷區域因材質因素多顯得較為扁平,而不若海岸區域呈現塊狀[13]。
印尼的巨石遺址巴東山位於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席安約縣Campaka區的卡里亞穆提(Karyamukti)。 該遺址在一座死火山山頂以泥土和石頭建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