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孔子第七十六代嫡長孫,清末民初衍聖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令貽生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二十九日申時[1]:14,四歲時父親孔祥珂過世。光緒三年(1877年)襲衍聖公[2],就讀於家學。十四年(1888年)受光緒帝陛見,多所賞賜。在京期間與吏部右侍郎孫毓汶之女成婚。十五年(1889年),任翰林院侍講,正式主持衍聖公府務。十八年(1892年),署理四氏學堂學務。同年,孔令貽捐款集錢,於全曲阜縣16社各設初等小學堂1所,城內設高等小學堂1所。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元配孫氏逝世,未曾生育,其妾豐氏也沒有生育。孔令貽後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再娶陶式鋆之女陶文譜,兩人育有一子以三歲之齡早夭[3]:295。三十三年(1907年)春,奉旨稽查山東學務。次年四月三十日因丁母憂,離職守孝[4]:109。
辛亥革命爆發後,英國政府訓令駐華公使朱爾典「就冊立孔子之子孫孔侯爵(衍聖公)為皇帝事速與日本國公使密議」,日駐清公使伊集院彥吉將該案報告日本政府,日本民間也盛倡立孔令貽為新帝[5]。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2月,上書恭賀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受推舉為國會議員,堅辭不就。次年(1913年)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頒佈《崇聖典例》,按舊制由孔氏嫡裔世襲衍聖公[6];准予衍聖公仍舊膺受前代榮典、祀典,並頒給一等嘉禾章、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圖謀復辟帝制,孔令貽積極參與籌安會活動。袁復辟後,加郡王銜[7]。民國六年(1917年)7月,溥儀復辟,孔令貽發電致賀。
在中年無子的窘境下,孔令貽將陶氏的貼身丫環王寶翠收為側室。王氏之後生下兩個女兒:德齊、德懋[8]:38-39。民國八年(1919年),入京為溥儀祝壽。王氏第三度懷孕,同年秋季因岳父陶式鋆病故再次赴京,背疽突發,11月8日(陰曆九月十六日)病逝於太僕寺街衍聖公府。五個月後,即1920年2月23日(正月初四),遺腹子孔德成誕生[8]:41-42。之後,孔令貽在1921年1月7日才被正式入葬。[4]:342
孔令貽較為保守,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有美國傳教士至曲阜傳教,要在曲阜城東南隅的古泮池設立教堂;孔氏族人聞訊相當震驚,孔令貽得知後也惱怒不已。一方面會同知縣孫國楨上書朝廷,表明曲阜是儒教發源地,不宜外人傳教;另一方面聯合曲阜的紳商名流,集資在古泮池北岸建築文昌祠,以抵制教堂的興建。最終教堂未能建成,聖賢獨尊的地位在形式上得以保存。但曲阜的民眾甚至孔府的佃農,都已開始接受外來的宗教。
光緒三十年(1904年),德國膠濟鐵路公司欲在曲阜修建鐵路,事先測路之時,在孔府祭田栽木插標,距孔林西牆僅五十丈。林廟百戶張東敏發現後,立即稟告孔府:「至聖廟祭田黃米租地被洋人栽木插旗,欲修鐵路,從東北斜著來到坊上村。此村周圍皆是祭田地畝。在村東頭黃米地中,斜著栽到村南,直頂泗河埃,忽而轉向西北,又從黃米地中斜著過去等情,到卑職,以祭田地畝關係重大,未便擅專,理合備文申詳,伏乞爵憲大人鑒核施行。」孔令貽便親赴省城拜會山東巡撫及津浦鐵路大臣,由他們向德國膠濟鐵路公司施壓,迫使德國膠濟鐵路公司不得不改變原定路線,使得鐵路線距聖林在十里之外,以不至「震動聖墓」。而孔令貽因保護聖墓有功,被賞穿貂褂。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校長宋還吾曾言:「前津浦鐵路開修時,原議以曲阜城為車站,衍聖公府迷信風水,力加反對,遂改道離城十八里外之姚村,致使商賈、行旅均感不便。馴至曲阜縣城內社會,仍保持中古狀態,未能開化。」認為鐵路未修,交通不便致使曲阜處於半開化之境,不能吸收近代文明,而固守舊傳統冥頑不化[9]。
1966年11月文化大革命期間,譚厚蘭以中央文化革命小組名義率領紅衛兵到曲阜,以「造孔家店的反」口號破壞孔林墳墓。孔祥珂夫婦墓、孔令貽和妻妾的合葬墓被掘開,眾人對其批判數日後將遺骸焚毀。[3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