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公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嘉義公園(台語:Ka-gī Kong-hn̂g),前稱中山公園,是一座位於台灣嘉義市東區的公園,位於中山路與啟明路口,與緊鄰的嘉義市立棒球場、嘉義植物園(嘉義樹木園)及2015年新闢的都會森林公園共同組成嘉義都會森林公園[2]。風景雅致,為一著名之休閒勝地,嘉義BRT公車捷運系統並在此設有嘉義公園站。
嘉義公園位於嘉義市區東側的山仔頂,其原為台灣日治時期嘉義廳農會的農場,最早設置的第一代嘉義公園實際位於嘉義車站南端,其設立構想的提出,最早是在1902年的嘉義市街改正計劃中提出,但此計劃 於同年7月1日受到總督府否決,主要是當時總督府財政情況不佳[3]等因素,無力支應地方實施大規模的市街計劃。而第一代嘉義公園內的相關設施,在大地震之前,公園內即已置放福康安紀功碑,碑上方設有牌樓。[4]
在1906年梅山地震期間,第一代公園的地點曾作為震災避難場所,而畜產會在此搭建的臨時小屋則作為災民安置所使用,並於同年11月18日,辦理震災死亡者追悼會。[5]第一代公園的地點後則則改為商業發展區利用。
此後,公園並改以位處都市邊緣,符合環境要件的現址作為建設地點。1096年,嘉義勸農會選址具有高起坡地地質的東郊,作為各項需要運用大面積土地或坡地地形新設施的適宜地點。並在此地新設農場、種畜場。[6]
1909年11月3日,津田毅一到達嘉義廳擔任廳長,並在就一個月後即決定將嘉義公園從第一代的位置改設到本東區,1910年,嘉義區長蘇孝德代表人民向總督府提出建立嘉義公園申請,並於同年8月26日獲准[7]。建立公園的理由則是為了應對嘉義市街的發展,公園的設置被認為是必要的。嘉義廳長於同年8月30日發佈了嘉義公園管理規則,公園由嘉義廳下各街庄共同經營。在1910年度,官方動用了6,000圓的資金開始建設新設施,而1911年度的預算為2,500圓,同時預計向民間募集5,000圓的款項[8]。並選定嘉義廳農會農場之東南方區域進行擴建。[9]
1911年1月17日,廳長津田毅一、庶務課長佐佐木和警務課長田中到公園現場進行勘查,並制定設施的移入和新建計劃。包括將福康安紀功碑和震災紀念碑移入公園,同時計劃新建殉職警察官招魂碑。未來計劃中的設施還包括設置三到三間貸間(旅館)、浴場(澡堂)、神社,預計由臺灣神社分靈,為了籌建公園,嘉義廳成立了公園設立委員會,由廳長津田主持。並在1911年3月20日下午再次前往公園進行勘察,於3月24日進行土地購買、道路、橋樑和樹木移植的工作。公園工程告一段落後,嘉義公園於1911年11月3日舉辦開園式。[10][11]
園區最初佔地16,000多坪,公園於後來設有辨天池,池邊曾有祭祀辨財天的「辨財天祠」,今已不存[12],僅存辨天池。因此自創設之初,即陸續移入或設置歷史主題的紀念物,使公園成為代表嘉義歷史的展示空間。[13]
1915年10月30日至11月15日,嘉義公園曾舉辦「南台灣物産共進會」展售活動,該展覽會是當時嘉義最大規模的工商展覽,展出類別達48類,涵括工業、農業、林業、水產、鑛業、生活物品、餐飲、服飾等,展場第一會場設於嘉義廳辦公區附近,第二會場設於嘉義公園入口一帶。其中第二會場規劃為工業館、牛畜陳列館、家禽陳列場、羊豚陳列場,以及賣場與戶外表演餘興節目場地。[14]
此外,公園在建置之初即設置自行車賽道及相撲場等運動場地。1917年12月27日,嘉義廳向總督府提出嘉義公園整修計劃,在此次修繕工事中新建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樑。1918年則興建完成棒球場,被視為臺灣棒球史的重要歷史場所。1922年年底,由於道路整修的需要及迎接臺灣行啟,腳踏車道被取消。自該年底的公園運動會起不再舉行腳踏車比賽。
1930年代,嘉義市役所仍致力發展觀光業,並將嘉義市建設為全島的遊園地。並針對山仔頂地區持續設置新的遊憩設施。1933年,嘉義公園南側的運動場改建為大型競技場、高爾夫球場及棒球場。隔年,公園西側設立了兒童遊園地,嘉義兒童遊園地於1934年6月3日開園,為當時台灣南部唯一大型的兒童樂園,設有兒童遊具、花園及尿尿小童噴水池[15]。
1935年,因應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嘉義公園曾設立嘉義特設館,展出新高山、 阿里山的照片、繪畫和模型。[16]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將兒童遊園地及嘉義公園合併為「中山公園」,1996年改為現名承繼歷史。園內陸續增設了以下設施,包含1956年設置的一江山島戰役紀念碑、1964年興建嘉義孔子廟、1975年移置的12門清代古砲、1976年展示退役SL-21蒸汽火車頭(已於2019年移走修復)、1998年在棒球場大門設置「七虎耀諸羅」和「威震甲子園」的青銅雕塑。2001年,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九幅複製油畫,豎立在嘉義公園內[17]。嘉義公園內的尿尿小童,昔日為白色,現在改為綠色[18]。
嘉義公園於2011年被登錄為文化景觀。2021年至2023年期間,因應各種人文歷史遺跡不斷地遭受破壞[19],嘉義市政府投入了逾3000萬元資金進行「公園2.0」改善計劃。[20]改造計劃分階段進行,先後完成小西湖生態池、尿尿小童、噴水池、遊戲場[21]等改善計劃、以及火車頭意象區和參道廣場的擴建工程。
嘉義公園根據野溪高層39公尺至52公尺坡地的劃分,可分為野溪北側、西側和東南側三個主要區域。北側地區地勢平坦,主要包括辨天池島和圓環型草坪。西側則是兒童遊樂區,而東側和南側則是坡度較小的丘陵地,散佈着各種紀念物設施。 目前,嘉義公園的主要園道和步道位置仍然相對完整。其中包括公園入口至彌生橋延伸至辨天池步道、階梯步道、神社參道區域、行道樹。[22]
在嘉義公園建立初期,除了種植花草樹木和建造娛樂設施外,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政教思想影響,1913年1月28日,園內確定將設置辨才天廟(又稱辨財天或辨天堂)[23],建於公園西北角的池島水邊,供奉七福神中的辨財天。該廟宇遵循日本神道的精神和組織結構,除了公園東南方的區域配置了石燈籠、鳥居、高麗犬、手水舍和神輿庫等設施。廟宇建築則為佔地約四坪的拜殿,並在池中興建了一座木拱橋。該廟宇的神像由津田廳長從日本引進。落成後則於6月14日舉行遷座式祭典。[24][25][26]
當時,辨才天池島的配置位於公園中央,該庭院遵循日本宗教庭園的空間樣式,以迴遊式庭園的概念打造池島的環境。1917年的整修工程後,辨天池的格局略有更改,後在1928年因暴風雨毀壞,辨才天在1930年代的兒童遊園地施工期間進行第三度大修繕,並在兒童遊園地開園時同時舉行臨時大祭。[27]
1939年,辨天池進行了面積擴張工程,並在完成後增加了兒童小船遊具。然而在戰後初期,辨天池則轉變為荷花池。並在1955年再次進行擴建。其中池島上的建築被稱為湖心亭,而辨天池則被稱為小河,設有小舟供遊客繞小河遊覽。周圍的陸地被劃分為音樂茶座區域,委由民間業者經營。此後該地區多稱為泛舟場,辨天池也改名為小西湖。直到1995年停止作為泛舟場使用。[28][29]
目前小西湖生態池的保存狀況有限,其景觀元素與公園建立初期略有差異。[30][31]
2023年,因應污濁污染難問題,嘉義市政府發包設計小西湖生態池的改造工程,經2年多施工,該此工程結合生態、物理過濾系統,確保湖水穩定。[32][33][34]
1915年10月19日,辨才天前方開始進行噴水池設施的興建工程,1916年3月12日,嘉義神社廣場北側新增的公園第二座噴水也已經完工並供水使用。
在1911年至1916年期間,嘉義公園的設施包括橋樑、涼亭和家屋,當時園區總共有三座涼亭。這是津田廳長在離任前,將登記在其名下的公園財產以捐贈方式捐給嘉義廳所設立。
其中位於東北側的樂水亭原名羅山亭,後來改名為清香亭[36]。建築在落成後曾數次經過改建或修建。1929年,清香亭的經營者是伊藤考次郎,該涼亭持續營業到至1937年。隨後,台拓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收購了清香亭。[37]當時由於戰爭物資匱乏,清香亭經營困難,建築物轉賣給台拓化學工業後,部分被用作住宅,部分則用作倉庫。1961年,臺灣中油將建築物轉讓給私立神州補習學校使用,2000年,清香亭的建築物遭到燒毀。
在1911年至1916年期間,嘉義公園園區總共有六座橋樑,其中五座為木橋,一座為土橋。[38]
因應公園沿着野溪劃分,目前園區內保存幾座老橋樑,包括彌生橋(橋頭有「大正七年」年代落款)、日之丸橋(日の丸橋、1934年興建,曾作為連接兒童遊園地的通道。)及位於東側的無名拱橋(戰後興建),一座1930年代的橋樑目前改建為善園橋,橋樑擁有各自獨特的特色和形式,保留當時的橋體、橋墩 與欄杆等結構方式,成為嘉義公園文化景觀的一部分。[28]
2010年代,因應公園進行水岸生態工程改造,對河岸進行了調整,同時提高了彌生橋後堤岸的高度。此外,公園在昭和期間原設有一座圓拱橋,今已不存。[39][40]
嘉義公園內有共保存多個紀念物。在設計風格上與嘉義公園配置稍有不同,但它們長期成為公園的共同歷史記憶及展示物,與環境歷史密切相關。
福康安紀功碑原位於諸羅縣城龍王廟(嘉義東門町派出所)水池西側的福康安生祠,為今嘉義市共和路與公明路附近,是為了獎勵高官福康安在平定林爽文事變中立下功勞,清高宗於1788年下旨賜碑,分別在臺南府城和嘉義縣城設立。[41][42]
在日治初期,由於下水道污水引起傳染病問題,總督府官方主導了由市民集資的小型下水道疏通和改建工程。需要,該碑被移至第一代嘉義公園的位置。之後再移到嘉義公園現址存放,今為嘉義市 一般古物。[28]
嘉義明治丙午烈震賑災紀念碑為因應1906年梅山地震紀念而設立。是由嘉義的著名人士莊伯容自行刻文並豎立的。最初立於嘉義旅社前方的震興園,由於莊伯容與當時岡田廳長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多次向岡田廳長爭取將紀念碑立於公園內。後來接替岡田廳長的津田毅一廳長接受莊伯容的請求,將紀念碑立於嘉義公園中。[43]
戰後,該碑仍然立於公園內,但位置已不在原始入口處,並在碑面上貼有石片書寫着「青年育樂中心」。2001年3月,嘉義市文化局將上面的石片移除,恢復了碑石的原貌。[28]
嘉義縣城東門太子樓(太保樓)於1928年(昭和3年)設立,其結構採用東門城樓木料,該設施座落在家庭教育館和棒球場半圓形階梯廣場之間。目前僅存平台和柱礎石磉等結構,周圍種植混合檸檬桉和楓香等植物。文化景觀元素包括平台和遺址結構。[44][45][46],命名為太保樓之由,則是誤以為太子樓稱呼與太子太保王得祿有關。實則臺灣人常稱在建築雙層屋頂的上層高起屋頂部位為太子樓。[28]
該建築風格屬於漢式建物,其屋頂為上下兩層的重簷歇山頂,屋脊則以翹燕尾脊設計,然而,1971年,由於舊建材腐朽,該建物被拆除,並由縣長黃老達重新建造成鋼筋混凝土結構[47]。這座重建的太子樓後到1998年才完全拆除。
1920年10月,嘉義廳將六門廢砲獻給嘉義神社,成為神社的財產。這六門廢砲應是目前公園內十二門古砲的一半。由於該財產目錄是在1944年編製的,因此從日治時期結束後,嘉義神社所擁有的古砲應只有六門。戰後,嘉義縣或市政府新得到六門古砲後,移入公園與本來的六門古砲一起放置。
1971年之前,十二門古砲曾放置在警察官紀念碑前方的階地上。目前公園內的古砲砲管上有兩門可辨識的文字,可以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所鑄造。其他古砲雖然沒有年代記錄,但形式相似,應該都屬於清代的古砲。
1975年,為配合鋼筋混凝土太保樓的造景,古砲移到公園的太保樓前方。太保樓於1998年拆除後,十二門古砲仍在原位未變動至今。 [28]
SL-21蒸汽火車頭於1976年於原兒童遊園地泳池舊址開始對外展示。該火車原為1912年製造的Shay21號蒸汽火車,是阿里山林業鐵路首輛28噸蒸汽火車,運送木材64年。[48]
2019年,由於車頭都已出現鏽蝕、零件毀損等情況,蒸汽火車由阿里山林暨文資處以大吊車調起,運送臺中市一間機械工廠進行修復工程,經18個月整修、9個月試車完成[49][50]。原址改作為沙坑使用。[51]
1950年代,因應一江山戰役被視為國軍忠烈標竿,戰役後,政府舉行大規模紀念儀式,紀念設施及遺屬照顧設施除了由政府及國軍設置外,並發動民間於各地設置紀念碑,其中一江山陣亡將士紀念碑是在1956年由嘉義縣代理縣長金輅立碑,設置者並非軍方。而是根據當時地方政府首長配合中央政策的舉措所設立。該紀念碑的主體可以分為階梯、矮牆、基座和碑碣等部分。地面的材質為混凝土地坪,而矮牆和基座則使用洗石子進行裝修。基座的下緣經過線腳裝飾並進行了提高處理,外緣則立有8根短柱。[28]
紀念碑的高度為260公分,寬度為33公分,呈圓柱形狀,外觀類似子彈。中央刻有「一江山陣亡將士紀念碑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九月 代理嘉義縣縣長金輅敬題」的字樣。2015年3月24日,經嘉義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53]
1912年2月2日,嘉義廳長向總督府提出在嘉義公園內建設警察官紀念碑,目的是為了紀念在平定嘉義地區臺灣抗日運動時殉職的日本警察。該案於同年2月12日獲得許可。[54]計劃將紀念碑設置在檳榔樹林的邊緣。紀念碑的預算原定為1,200圓,實際花費為1,562.36圓,由嘉義廳的警察官捐款支付,完成後由嘉義廳長及廳下的警察官吏進行管理和維護,原預定的青銅碑身應在2月20日送達,但後來延遲至3月20日才從東京運抵基隆車站,再轉運至嘉義車站。由於天候和材料收集等因素,完工日期從6月12日延期至同年7月31日。最後,揭幕儀式於1913年3月18日舉行。[55]
警察官殉難紀念碑的基臺是由嘉義廳技師山本利吉主持,技手熊野真一郎負責監工。工程於1912年(月14日開工,並在同年7月29日完工。周圍設置了欄杆和鐵鎖鍊以確保碑座的安全。目前基臺仍然存在。[28]
紀念碑主體是由青銅製成的圓柱體,頂部呈尖形,總高度為一丈一尺。基臺採六角形石臺,高度為六尺。結構採用德山花崗石,正面隸書著「嘉義廳警察官殉難紀念碑」,背面則隸書著「明治四十五年一月警察官吏一同建之」。碑體由來自東京的山本藤次郎製作。[56] 青銅碑身已經不存。碑身消失的確切時間尚無相關資料可佐證。原有基臺的上方於1974年再加置洗石線腳與石碑。
兒童遊園地於1934年開園,該設施設計旨在通過引人注目的奇特事物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其中,該公園仿效比利時著名的尿尿小童噴水池成為景觀的焦點之一。兒童遊園地提供了多種動態設計,如圓形噴水池、泳池和遊樂設施,同時引入了動物園的概念,設置了獸籠來飼養觀賞動物。[57]
此外,嘉義公園在戰後時期曾飼養過孔雀,後因因考量衛生安全問題,飼養孔雀的鳥籠閒置了20年,市府在2020年代的改善工程計劃將該結構拆除。[58]
此外,園區則設立一座尿尿小僧噴水池區,現在被稱為尿尿小童水池區,為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所設。戰後,該水池周圍以圍牆圍起,1995年整修圍牆成今貌,至2001年時,市府文化局長賴萬鎮因不知道嘉義公園此尊尿尿小童像由來,還望民眾提供文獻[59]。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在嘉義公園於2002年8月17日到9月14日的周六日舉行導覽前,總幹事余國信及執行長陳世岸便因這疑題先問了歐陽文[60]。
據1939年時的照片,尿尿小童的外表是沒有上漆的古銅色,後才轉成青銅色,之後先被上白漆,再來又塗成綠色[61]。2021年11月9日,議員陳家平在市議會建議應該要恢復原色[62]。2022年初,市府委託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維護系修復修復專家Turner Walker、張志鵬來移除八層的塗層,恢復原貌,並由市長黃敏惠在該年7月5日前來視察[61]。目前小僧基臺已進行更換。[63]
兒童游泳池原位於兒童遊樂區內,長50公尺,寬25公尺。至今,游泳池結構本身仍然存在,1975年,嘉義市政府為展示阿里山森林火車頭,將游泳池的中央填高建造一個平台。
目前,泳池的結構仍然完整保留,包括池沿外側的水泥地面鋪設以及池沿和池壁。由於填高的關係,池底被覆蓋而無法看到。2014年底,嘉義市政府建設處對游泳池的三邊池沿和池壁進行了整修,使用釉紅磚取代了原有的日治時期遺留磚瓦。目前僅存一側的池沿以及三塊白色磁磚。
運動場於1918年(大正7年)建成,當時是日治時期嘉義農林棒球隊比賽和練習的場地,並且是他們遠征甲子園的訓練基地。1998年,該場地進行了改建工程,同時周圍還擴建了停車場。並於大門處設置「七虎耀諸羅」和「威震甲子園」的青銅雕塑。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