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門(梵語、巴利語 paṇḍaka;藏語 ma ning),音譯半擇迦、般吒、般荼迦、半擇、半挓迦。意譯為閹人、不男,即指男根損壞、無法作用之人,是佛教經典的名詞[1][2],與古代印度阿育吠陀醫學(如,Charaka Samhita英語Charaka Samhita)對精液不孕的認識有關[3][4][5]

在傳統的漢語文獻中,又稱之為天閹隱宮[6],明朝醫書吸收轉化佛典之說,重加解釋[7][8]

語源

巴利語paṇḍaka的主要涵義為「閹人」,與此相關的詞彙運用被確鑿發現在幾種印度-雅利安語支達羅毗荼語系當中,意思為「閹人,弱者」。傳譯至中國後,以閹人的代稱「黃門」譯之。東漢時黃門令、中黃門等官均為太監所任,故稱太監為「黃門」[1][9]

記載

More information 黃門 (梵語/巴利語), jāti/napuṁsaka ...
黃門
(梵語/巴利語)
jāti/napuṁsaka 留拏
(āpat/opakkamika)
伊利沙
(īrṣyā/usūya)
āseka, āsecana,
āsaktaprādurbhāvī/āsitta
博叉
(pakṣa/pakkha)
四分律[10] 變 (與人行婬時,失男根變為黃門) 半月
十誦律[11] 半月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12] 被害 嫉妬 觸抱 半月
摩訶僧祇律[13] 捺破、割卻 因他 半月
佛阿毘曇論[14] 斷、捼 不觸 半月
俱舍論光記[15] 本性扇搋 損壞扇搋 嫉妒 灌灑 半月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16] 除去 嫉妬 灌灑 半月
瑜伽師地論[17][18][19] 全分/具足不能 損害/毀傷損害 一分/有時非時 一分/有時非時 一分/有時非時
佛典的解釋
[19][20][3][21]
生而無男根或過微小 後天截去、閹割
或蟲咬毒害大火外力所傷
見人行婬方能勃,不見則失 被人觸動(婬己身)得精液(以口吞食)
方能勃,不觸動不能[22]
半月不能勃,另半月能
明朝醫書的解釋
[7][8]
原身細小,曾不舉發
或說陽痿不用
僅有一睾丸或全無
或說閹去
心地陰毒而不良
或說舉而不強,見敵不興
未至十六其精自行、中年多有白濁
或說精寒不固,常自遺瀉
雙性人
Close

依佛教律典

法藏部律典《四分律》,提到五種黃門:生黃門、犍黃門、妒黃門、變黃門、半月黃門[10]說一切有部律典《十誦律》,亦提五種:生不能男、半月不能男、妬不能男、精不能男、病不能男[11]。《根本薩婆多部律攝》提五種:生、半月、觸抱、嫉妬、被害[12]大眾部律典《摩訶僧祇律》,則提六種:生、捺破、割卻、因他、妬、半月[13]犢子部律典《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佛阿毘曇論)》亦提六種:生、斷、捼、不觸、嫉、半月[14]赤銅鍱部的巴利語《善見律毘婆沙》提到五種:灌灑(āsitta)、嫉妒(usūya)、除去(opakkamika)、半月(pakkha)、生(napuṁsaka)[3]

依佛教論典

俱舍論說有扇搋(śaṇḍha)和半擇迦(paṇḍaka),普光俱舍論記解為,扇搋兩種:本性、損壞,半擇迦三種:半月、灌灑、除去。大乘阿毘達磨集論說有五種:生便半擇迦、嫉妬半擇迦、半月半擇迦、灌灑半擇迦、除去半擇迦,瑜伽師地論合為三種:全分半擇迦(生便)、一分半擇迦(半月,灌灑,嫉妬)、損害半擇迦(除去)[15][16][19][18],其節略異譯本《決定藏論》同說三種:具足不能、有時非時(半月、摩觸、見他)、毀傷損害[17]

依筆記訓詁書醫書

一切經音義提到五種天、犍、妒、半月、變[20]翻譯名義集提到扇搋(生)、留拏(犍)、伊梨沙掌拏(妬)、半擇迦(變)、博叉(半月)[23]。《容齋隨筆》(抄自一切經音義)提到伊利沙(妒)、扇搋、博叉(半月)、留拏(割),而以半擇迦為總名[24]。《廣嗣紀要》提到生、犍、變、半、妒[7]。《本草綱目》提到天、犍、漏、怯、變為五不男[8]

依學者研究

美國語言學家Allan R. Bomhard英語Allan R. Bomhard,指出巴利術語paṇḍaka黃門具有兩層不同涵義。第一層涵義是「閹人」,第二層涵義指的是那些「性上癮者」或「性癮症患者」,而這可能是pakkhapaṇḍaka(半月黃門)這個詞的實際涵義(古印度醫書Charaka Samhita英語Charaka Samhita則有提到半月不能男和過度縱慾有關[3])。

他進一步推斷,律典所記載,佛陀下令要被逐出的黃門比丘,正是這種被性慾望所征服,到處試圖說服別的比丘及僧團外人和他行淫的人。他是因為先天無法控制其性慾望的「性慾亢進」,而非其性行為的對象被逐出僧團[9][25]

女性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2當中提到有兩種女人被稱為黃門女[26]

出家規定

據《四分律》所載,曾有黃門出家受具足戒,向僧團中的比丘沙彌求歡,也找了守園人和放牛羊人。在《十誦律》中,還提及也找了比丘尼沙彌尼。在家居士譏嫌此事,佛陀於是制定黃門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而那些已經出家的黃門,則要離開僧團[10][29]。美國語言學家Allan R. Bomhard英語Allan R. Bomhard推斷該黃門比丘,是因為先天無法控制其性慾望的「性慾亢進」,而非其性行為的對象而被逐出僧團[9][30]。《戒律學疑難》一書(已絕版)則解釋,若許黃門出家受具足戒將使人誤會,以為男人為不能男(沒生殖器或生殖器有問題)才要出家修梵行

根據《四分律》以及其它部派的律典,出家受戒時,需要問受戒者是否黃門,為不許出家的十三難事之一[31],依照漢傳佛教明清時期的戒律儀規,而作此問[32][33]

  • 汝非生(謂,人從生來,男根不滿,是名生不男)、犍(謂,人以刀去其男根,是名犍不男也)、妬(謂,男根似無,見他行婬,因生妬心,遂感有根,是名妬不男)、變(謂,〔根〕能變現也,遇男則變為女,遇女則變為男,是名變不男)、半(謂,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是名半不男也),五種不男人否?

依《毘尼心》(出於敦煌寫本)記載,黃門與前五難,同屬煩惱障重,故此不能出家受具足戒,縱然受戒亦不得戒,需要還俗[34]

  • 五黃門(有五種黃門。一生黃門。二形殘黃門。三姤黃門。四變黃門。五半月黃門)。此五種人,多煩惱,闕於持戒。煩惱障重,不發大戒,名為難)……此十三難前五煩惱障重。中五業障重。後三報障重……一形之中不可改易。若未受戒不得受。若已受戒不得戒。不應向禮。應滅儐。

依《摩訶僧祇律》除去、生、灌灑、嫉妒、半月,不應與出家,而後三種若已出家不應驅出,但若婬起應驅出[13]。據《巴利律藏》註釋書,僅除去(opakkamika)、生(napuṁsaka)、半月(pakkha)這三種paṇḍaka黃門類別是被禁止出家,並提到後一種在特定月相也可出家受戒[9][25][3]。《十誦律》說四種不能男,若與出家應驅出。若出家受戒後,成為病所傷成不能男,捨戒後還欲出家,亦應驅出[11]《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則說病所傷成不能男受了具足戒,若性行不移還依舊位,若性改變應驅出[1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