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民世界公民一般是指在世界上共享世界主義身份和歸屬感的存在。他們雖然保持着不同的民族或種族身份以及文化特徵,但他們不以家鄉或祖國來定義自己的身份。 這樣的想法意味着他們認為整個地球的人類群體是相互影響的整體,超越了地理或政治的任何限制。這個專有名詞已經可見於教育以及政治哲學中,同時許多如「世界公民」以及「世界化(世界主義)」的社會運動也在頻繁的開展。(全球公民的定義目前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

定義

公民意識(citizenship)」意思是個人與某個地理區域(如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或民族)之間的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在一地工作、生活與參與政治的權利。當公民意識一詞跟「全球」結合,通常意指此人對「國際社群」的公民身份認同,會要高過其對自己的民族國家或是城市的身份認同。這代表着其身份認同是超越「地理」或「政治」的邊界,而其認同的責任與權利界線是歸類在「人道精神」。這並不代表這類人士會放棄自己的國籍或其他在地的身份認同,而是會這一類身份認同放在較國際社群之後的「次要位置」[1]。延伸下來,世界公民意識的概念也引導人們思考在全球化的時代,全球社會現狀的相關議題[2]

一般而言,這個詞語的定義跟「世界公民(World Citizen)」或是世界主義等同,但在不同場合的使用情境下也可能有更廣義或更特殊的意義。

用途

教育

在教育界,全球公民意識這個詞最常被用來描述教育人們的某種世界觀價值觀(例如由聯合國秘書長所主導的「全球教育第一倡議」)[3]。「全球社會」一詞有時也會用來描述提供學生成為全球公民的全球研究學習目標(例如佛羅里達大學「全球社會下之人文學科」榮譽學程)[4]

全球公民意識教育

在教育系統中,全球公民意識教育(英語: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簡稱為GCE)已經逐漸取代了過去多種不同的教育改革倡議或運動,諸如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和平教育人權教育永續發展教育英語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及國際教育英語international education[5] 。 除此之外全球公民意識也快速地融合了上述的運動。全球公民的概念也已經連結到人道救援的獎項[6] 。老師們也被認為是創造社會改變的一份子[7]──里茲大學公民與人權中心的執行長奧黛莉·厄斯樂(Audrey Osler)指出「教育大家我們是一起生活在一個互相倚賴的世界裏,這並不是個外加的選項,而是必須的基礎。[8]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教育雜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是一份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難民署支持的數字期刊,其靈感來自《新興人權宣言》的普世價值,旨在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做出貢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由GCE意識[9]由教學團隊發起的一項倡議,制定了「里約+20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小組中投票最多的提案

哲學

觀點

地理、主權

在地、國內、以及全球勢力之間的緊張關係

人權

聯合國大會

美國獨立宣言

支持全球政府論者

社會運動

世界公民

世界化

地球國歌

爭議

參見

  • 全球教育雜誌
  • 世界主義
  • 地球國歌
  • 世界護照 Oearth提議太空旅 游簽證
  • Global civics
  • Global Citizens Movement
  • Global democracy
  • Global justice
  • Globality
  • 網民
  • Planetary Consciousness
  • Postnationalism
  •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 Transnationalism
  • 聯合國以及聯合國議會大會
  • World Federalist Movement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