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二世」號(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Александр II羅馬化Imperator Aleksandr II直譯亞歷山大二世)[a]俄羅斯帝國海軍在19世紀80年代建造的一艘亞歷山大二世級戰艦。該艦是1905年日俄戰爭時配屬給波羅的海艦隊的一艘炮兵訓練艦,但並沒有隨艦隊其他艦隻一起被派往太平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閒置在喀琅施塔得港,但艦員卻積極參與革命運動。1921年4月21日該艦被移交給喀琅施塔得港務局,1922年8月22日被報廢出售,同年秋天被拖到德國,但直到1925年11月21日才被除籍。

Quick Facts 歷史, 俄羅斯帝國 ...
Thumb
1893年石版畫描繪的「亞歷山大二世」號
歷史
俄羅斯帝國
艦名 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Александр II
艦名出處 亞歷山大二世
建造者 聖彼得堡新海軍部造船廠
動工日 1885年7月12日
下水日 1887年7月13日
服役日 1891年6月
停用 1921年5月21日
更名 1917年5月9日,「自由之晨」號(Заря Свободы)
結局 1922年8月22日,拆解出售
技術數據
艦級 亞歷山大二世級
艦型 炮塔艦英語Turret ship[1]
排水量 9,244長噸(9,392公噸)
全長 346英尺6英寸(105.61米)
全寬 66英尺11英寸(20.40米)
吃水 25英尺9英寸(7.85米)
動力輸出 8,289匹指示馬力(6,181千瓦特)
動力來源 2軸立式複式蒸汽機,12座圓筒鍋爐
速度 15.27(28.28公里每小時;17.57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8節(15公里每小時;9.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續航4,400海里(8,100公里)
乘員 616名軍官和水手
武器裝備
  • 1座雙聯12英寸(305毫米)炮
  • 4門單裝9英寸(229毫米)炮
  • 8門單裝6英寸(152毫米)炮英語6 inch 35 caliber naval gun 1877
  • 10門單裝47毫米(1.9英寸)五管轉輪霍奇基斯機炮英語Hotchkiss gun
  • 10門單裝37毫米(1.5英寸)五管轉輪霍奇基斯機炮
  • 5具單裝15英寸(381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
複合裝甲英語Compound armour
水線裝甲帶:4—14英寸(102—356毫米)
甲板:2.5英寸(64毫米)
炮座:10英寸(254毫米)
炮座罩:3英寸(76毫米)
指揮塔:8英寸(203毫米)
水密艙壁:6英寸(152毫米)
Close

設計描述

「亞歷山大二世」號戰艦以俄羅斯皇帝亞歷山大二世的名字命名。該艦由聖彼得堡新海軍部造船廠建造,於1885年7月12日開始鋪設龍骨,1887年7月13日下水,1891年6月完工,但其試航一直持續到1892年春季。[2][4]

她長水線長334英尺(101.8米),總長346英尺6英寸(105.6米),舷寬66英尺11英寸(20.40米),吃水深25英尺9英寸(7.85米),滿載時排水量9,244長噸(9,392公噸),比設計排水量8,440長噸(8,575公噸)超出了800長噸(813公噸)。[5]

「亞歷山大二世」號裝有兩台三缸立式複合蒸汽機英語Compound steam engine,驅動17英尺(5.2米)螺旋槳。12座圓柱形鍋爐為發動機提供蒸汽。該艦的發動機由波羅的海船廠製造,總設計輸出功率為8,500匹指示馬力(6,338千瓦特)。在海試中,該艦被測得發動機實際輸出功率8,289匹指示馬力(6,181千瓦特),最高速度達到15.27節(28.28公里每小時;17.57英里每小時)。此外,艦上可裝載967長噸(983公噸)燃煤,以8節(15公里每小時;9.2英里每小時)航速可續航4,400海里(8,100公里),而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航速下續航僅為1,770海里(3,280公里)。[6]

亞歷山大二世級戰艦的主要武器是兩門30倍徑12英寸(305毫米)奧布霍夫1877型火炮,安裝在前方雙聯炮座上。4門35倍徑9英寸(229毫米)奧布霍夫1877型火炮安裝在炮廓四角的中心樞軸支架英語pivot mount上,艦體側面內凹增加其前後方的射擊角度。8門6英寸(152毫米)1877型35倍徑英語6 inch 35 caliber naval gun 1877火炮安裝在舷側樞軸支架上。這8門炮中的4門安裝在9英寸炮之間,總共可以達到100°的射擊角度。其餘的則安裝在艦體兩端,可以直接向艦首或艦尾射擊。10門47毫米(1.9英寸)霍奇基斯轉輪炮英語Hotchkiss gun安裝在9英寸與6英寸炮之間的艦體炮眼中,用以防禦魚雷艇。4門37毫米(1.5英寸)霍奇基斯轉輪炮都被安裝在戰鬥桅樓內。「亞歷山大二世」號還裝有5具位於水線以上的15英寸(381毫米)魚雷發射管,艦首柱左右兩側分別安裝有一具,兩舷側各裝一具,最後一具安裝在艦尾。較小型的14英寸(356毫米)魚雷發射管可能被安裝在該艦的四艘快艇上。此外,艦上還可攜帶36枚水雷[7]

服役歷史

「亞歷山大二世」號在波羅的海艦隊服役,並於1895年6月與巡洋艦「留里克」號一起代表俄羅斯帝國參加了德國基爾運河的開通儀式。同年晚些時候,該艦在維堡灣擱淺,但並未造成嚴重損傷。1896年8月,「亞歷山大二世」號加入地中海艦隊。1897年2月,該艦被部署到克里特島,作為國際分遣艦隊英語International Squadron (Crete intervention, 1897-1898)的一員執行任務。國際分遣艦隊是一支多國部隊,由奧匈帝國海軍法國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意大利皇家海軍俄羅斯帝國海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艇一同組成。目的是干預1897年至1898年克里特島反抗鄂圖曼帝國統治的起義活動。1897年2月21日,該艦與英國戰艦「復仇」號英語HMS Revenge (1892)魚雷炮艦「森林女神」號英語HMS Dryad (1893),奧匈帝國裝甲巡洋艦「皇后和女王瑪利亞·特蕾莎」號英語SMS Kaiserin und Königin Maria Theresia,以及德國防護巡洋艦「奧古斯塔皇后」號參加了國際分遣艦隊的首次行動。在叛亂分子拒絕降下希臘國旗後,國際分遣艦隊對位於卡尼亞(現哈尼亞)以東高地的克里特叛亂分子陣地進行了短暫的轟炸。[8][9]

「亞歷山大二世」號於1901年9月返回喀朗施塔得。1903年12月該艦重新裝配了鍋爐,並在1904年改造作為炮兵訓練艦使用。1906年8月,其艦員拒絕鎮壓康斯坦丁堡叛變的駐軍[10]。1907年被分配到炮術訓練支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主要停靠在喀朗施塔得,其船員積極參與革命運動。1917年5月被重新命名為「自由之晨」號(Заря Свободы)。1921年4月21日移交給了喀朗施塔得港口管理局,1922年8月22日出售給報廢公司以供拆解,並於同年秋天被拖往德國,但直至1925年11月21日才正式從海軍名冊中除名。[11]

《康威艦船記錄》指出,「亞歷山大二世」號在1902年至1904年間曾在法國接受改裝作業,其魚雷發射管被移除,並將6英寸和9英寸炮被替換為5門8英寸(200毫米)英語203mm_45_caliber_Pattern_189245倍徑炮以及8門6英寸45倍徑炮。該艦的旋轉火炮也被10門3磅炮所取代[1]。阿爾巴佐夫(Arbazov)證實該艦的魚雷發射管在這次改造中被拆除,並表示其9英寸炮被5門8英寸炮取代,第五門炮被放置在艦尾,舊的6英寸炮被更新、更強大的型號取代;上甲板上新增了4門47毫米和4門120毫米炮,推測這些是用來取代舊式轉輪炮的。[12]

腳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