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野站
位於日本東京都台東區的鐵道車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上野站(日語:上野駅〔上野驛〕/うえのえき〔うへのえき〕 Ueno eki */?)位於日本東京都台東區上野七丁目與東上野三丁目,是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東京地鐵的鐵路車站,為東京的鐵路樞紐之一。附近尚有京成電鐵的京成上野站。
Remove ads
概要
上野站是日本鐵道黎明期,由日本第一間私鐵日本鐵道開設上野~熊谷第一區線(現在的高崎線)時,於東京下町北端的山下町所開設的東京方向起點站。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鐵路總站之一。
現在,本站停靠連結北關東與東京的JR各線中距離電車、東京都區部各線通勤電車(JR東日本、東京地鐵),以及東北、上、信越方向各新幹線,和其他在來線之優等列車等,被稱為東京「北方的玄關口」。
JR東日本的新幹線的軌道名稱為東北新幹線[參 1](詳細參見路綫條目以及「鐵路綫的名稱」),經東北新幹線可直通山形、秋田、北海道、上越、北陸等各新幹線。
JR東日本的在來線,在軌道名稱上為東北本線[參 1],運行系統可再分為以下各線。
宇都宮線、高崎線:行駛東北本線列車線的中距離電車系統,中途行駛經尾久站至赤羽站的支線。宇都宮線列車全線行駛東北本線。軌道名稱上的高崎線起點是大宮站,是東北本線往高崎站方向分岔的路綫,但至2016年現在,大宮站的所有高崎線定期列車皆藉由東北本線列車線直通此站,並且在運行系統、旅客資訊上皆未顯示「駛入」、「直通」,與宇都宮線的旅客資訊相同[參 2])。 - 車站編號「JU 02」
京濱東北線:行駛東北本線電車線的近距離電車系統,中途行駛經王子站至赤羽站的本線路綫。往南在橫濱站直通運行至根岸線。 - 車站編號「JK 30」
山手線:行駛電車線的環狀路綫。軌道名稱上的山手線是指不與京濱東北線並行的山手線路段。 - 車站編號「JY 05」
常磐線(包括常磐線快速電車[參 3]):軌道名稱上的常磐線起點是日暮里站,列車透過東北本線的專用軌道駛入此站[參 4]。 - 車站編號「JJ 01」
上野東京線:宇都宮、高崎、常磐線經由本站與東京站之間的列車線(東北縱貫線)直通東海道本線列車線(系統路綫名東海道線)的列車運行系統[參 5]。
除了宇都宮線與高崎線使用同一軌道,原則上各系統皆有專用軌道,但在上野東京線開業後(常磐線為平面交會),宇都宮線、高崎線、常磐線部分列車行駛共有軌道。
JR東日本官方網站記載本站之「所屬路綫」有京濱東北線、常磐·成田線、常磐線、高崎線、東北本線、山手線、秋田新幹線、上越新幹線、東北新幹線、北陸新幹線、山形新幹線共11條路綫[參 6]。
歷史
日本鐵道時期
1882年(明治15年)11月,日本鐵道向東京府租借寛永寺子院約29,800坪(約98,512m²)作為上野站用地。1883年(明治16年)7月28日,上野~熊谷間暫時通車,上野站開放。同年8月起開始貨物業務、10月起開始郵政業務。1884年(明治17年)6月28日,臨時站房舉行開業式。1885年(明治18年),磚造的237坪(約783m²)本站房竣工。這座初代站房由三村周設計,毛利重輔監督,中央平房部分是出閘廣場與大堂,兩翼是候車室,呈現H型平面構造,構造類似當時汐留站與橫濱站[參 7]。
1885年,大宮站至宇都宮站(利根川渡河區間除外)開通,上野站作為東京方向總站而蓬勃發展。最初,站內包含了旅客、貨物、車廠機能,但隨着鐵路發展已不敷使用。另外,車站周邊道路也十分狹小,輸送旅客的馬車鐵道與輸送貨物的大八車造成當地交通堵塞。1890年(明治23年)11月1日,南方的地面貨物線開通,並將貨運業務移轉至新設立的秋葉原貨物處理所(之後的秋葉原站)。接着1896年(明治29年)12月25日的開業隅田川站也接收了部分行李業務,上野站在同年12月1日成為客運專用站[參 8]。1900年(明治33年),日本鐵道在站前廣場建設有餐廳、喫茶店、雜貨店的上野待合店。這棟110坪(約364m²)的2層樓建築於1922年(大正11年)拆除[參 9]。
1905年(明治38年)4月1日,常磐線三河島~日暮里通車,原先於田端折返運行的常磐線列車可直接駛進上野站。同年開始建設新橋~上野間的架空旅客線並改建上野站。
Remove ads
鐵道國有化時期
落成式當天的(2代)上野站房(1932年4月3日)1906年(明治39年),隨着日本鐵道國有化,上野站成為國有車站。1909年(明治42年)10月,秋葉原~上野~青森間定為東北本線。同年12月16日,山手線烏森(之後的新橋)~品川~新宿~池袋~田端~上野間的電車開始運行。
在此情況下,上野站的乘客持續增加,1917年(大正6年),站內有9棟事務所、10棟倉庫、其他商店等共44棟,空間已完全飽和[參 10]。1923年(大正12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造成初代站房倒塌,之後同月23日開設臨時站房。同年,鐵道省東京改良事務所開始着手上野站周邊改良工程。1925年(大正14年)3月1日,與新橋站之間的架空旅客線開通,山手線開始環狀運行,本站成為東京都市內電車與東北、常磐、高崎等長距離幹線的轉車站。
1930年(昭和5年)3月1日,改建工程開工。1932年(昭和7年)4月2日,第二代站房完工,同月5日啟用。新站房在動線設計上考慮到使用者的安全,上車乘客從1樓門廊進站前往列車月台,下車乘客則從地下1樓門廊出站。本建築中央是30×20.3×13.25公尺的寬廣空間,二樓因應業務區域移動需求設有迴廊[參 11]。地上的貨物線於1932年7月1日廢止。
Remove ads
- 1883年(明治16年)7月28日:日本鐵道車站開業。大蔵省印刷局發行的官報中,有關上野-熊谷鐵路開通的告示
- 1885年(明治18年)7月16日:初代本站房竣工。
- 1890年(明治23年)11月1日:上野至秋葉原間的貨物線開通。上野貨運業務移轉至秋葉原(貨客分離)。
- 1906年(明治39年)11月1日:依據《鐵道國有法》國有化。
- 1909年(明治42年)
- 10月12日:制定軌道名稱,屬東北本線。
- 12月16日:山手線電車開始運行。
- 1925年(大正14年)11月1日:上野至東京間架空旅客線通車。
- 1927年(昭和2年)12月30日:東京地下鐵道(現東京地鐵銀座線)淺草站至上野站間開通。
- 1932年(昭和7年)4月3日:新站房落成啟用,類似設計的站房尚有中國東北的大連站。
- 1941年(昭和16年)9月1日:東京地下鐵道把路綫轉讓給營團地鐵。
- 1949年(昭和24年)6月1日:日本國有鐵道成立。
- 1961年(昭和36年)3月28日:營團地鐵日比谷線車站開業。
- 1964年(昭和39年)10月1日:部分急送品(郵政品、報紙等)除外的行李業務移交給隅田川站。
- 1968年(昭和43年)9月30日:架空第6月台(11、12號線)啟用。地上、架空月台改善工程完成。
- 1971年(昭和46年)10月:大聯絡橋完成(12月20日啟用) 。
- 1977年(昭和52年):決定興建東北新幹線車站(當初並無此計劃,是地方有建設請願運動)。
- 1985年(昭和60年)3月14日:東北新幹線車站開業。
- 1987年(昭和62年)4月1日:國鐵分割民營化。上野站由JR東日本管轄。
- 1991年(平成3年)6月20日:東北新幹線南延至東京站。
- 1993年(平成5年)11月4日:營團引入繼續定期券售票機[參 12][參 13]。
- 1995年(平成7年):針對周邊持續升高的地下水,新幹線月台設置37,000噸鐵塊。
- 1997年(平成9年)
- 1999年(平成11年)
- 2001年(平成13年)11月18日:啟用JR東日本IC卡Suica。
- 2004年(平成16年)4月1日:營團地鐵民營化。銀座線、日比谷線由東京地鐵繼承。
- 2007年(平成19年)3月18日:啟用東京地鐵IC卡PASMO。
- 2009年(平成21年)2月20日:銀座線上野站站內商店「Echika fit上野」(エチカフィット上野)開幕。
- 2012年(平成24年)10月30日:銀座線上野站導入發車音樂。樂曲為森山直太朗作詞、作曲的《櫻花》(さくら)[參 16]。
- 2013年(平成25年)7月28日:13號月台引入發車音樂。樂曲為《啊!上野站》(あゝ上野駅)[參 17]。
- 2015年(平成27年)
- 2016年(平成28年)
- 2017年(平成29年)
Remove ads
車站構造
总结
视角
中央剪票口上是1951年展示的豬熊弦一郎壁畫《自由》(1951年12月製作。1984年6月、2002年12月修復)。其下方是LED式列車資訊顯示器,新幹線開業前,依據不同方向使用不同顏色的木製發車看板,東北、奧羽、磐越西線以綠色表示(代表「杜之都」仙台),高崎、上越線以黃色表示(代表越後平原的稻穗),高崎、信越線以粉紅色表示(代表信州蘋果),常磐線以藍色表示(代表太平洋),東北新幹線大宮通車時設定的「新幹線Relay號」是奶油色,月台也有簾式發車標。
大堂的中央剪票口內有朝倉文夫所作的銅像《翼之像》(つばさの像),剪票口外廣小路口有同樣由朝倉所創作的《三相》。《翼之像》原先設於廣小路口,是為了紀念1958年10月10日第一台東北特急「初雁」(はつかり)開始運行與車站開業75周年,由台東區所捐贈。《三相》代表知、情、意,是朝倉出席1958年10月10日車站開業75周年紀念式時得知他與車站同年,透過台東區所捐贈。另外,售票機上方牆面展示平山郁夫原畫、製作的彩繪玻璃《故鄉日本之華》(ふる里日本の華,1985年)。這是為紀念東北上越新幹線上野站開業所製作。2002年6月車站改建後移至現在的位置。
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當時磯崎新曾設計一座地上300公尺的超高層車站大樓,但在泡沫破滅與東北、上越新幹線延伸東京站後終止計劃。
南滿洲鐵道大連站與函館本線小樽站、樺太廳鐵道(之後的樺太西線→俄羅斯鐵路)真岡站(霍爾姆斯克南站,1992年拆除)是以本站為原型。
大堂有地面大堂、公園口通道(3樓)、大連絡橋通道(3樓)、大連絡橋連絡通道(3樓,連結公園口通道與大連絡橋通道)、新幹線地下大堂(地下)。
剪票口有中央剪票口(地上)、不忍剪票口(中2層)、公園剪票口(3樓)、入谷剪票口(3樓)共4處。期間限定的臨時剪票口有3樓Suica專用(簡易Suica驗票閘門)的公園臨時剪票口(常設的公園剪票口在御徒町站側的公園口通道盡頭,臨時剪票口在鶯谷站側的大連絡橋通道盡頭)。付費區內的檢票口有新幹線剪票口,以前還有在來線特急轉乘剪票口(2015年3月13日廢止)。
出口有地面中央剪票口正面的「廣小路口」、「正面玄關口」與左手方向的「淺草口」、中2層不忍剪票口往地面的「不忍口」、「山下口」,3樓入谷剪票口有2樓的「東上野口」、3樓的「熊貓橋口」(パンダ橋口)、地上的「入谷口」等。3樓公園剪票口直通3樓的「公園口」。正面玄關口與廣小路口出口有行人天橋。連通車站與公園的熊貓橋有兩座熊貓像,一個是熊貓橋口右側的巨型大熊貓像,另一個是大連絡橋大堂的小熊貓像。
從不忍口可前往京成電鐵京成上野站。JR與京成線可在北方的日暮里站轉乘。但是上野站與京成上野站也可購入轉乘定期券[參 20]。
前往地鐵各線主要可利用中央剪票口附近的樓梯、扶手電梯,入谷剪票口也有動線指引。
在來線廁所分別在13號月台(地上),3、4號月台樓梯與5、6號月台樓梯(中2層大堂),9、10號月台與11、12號月台連接處(2樓)、大連絡橋通道(3樓)、直通ecute上野內1樓的扶手電梯對面(3樓),共5處。
2009年3月16日,連結上野中央通地下停車場與周邊8站(JR上野站、御徒町站、東京地鐵上野站、上野廣小路站、仲御徒町站、京成上野站、都營上野御徒町站)的行人隧道啟用。不過這些車站並不視為同一站。但東京地鐵上野站、京成上野站為定期券轉車站[參 20]。
新幹線開業以後,JR車站內部開始進行改建工程,1990年代後半完成付費區內商店「Dila上野」。之後,本站開始進行被稱為JR東日本車站文藝復興「大家的車站計劃」(みんなのえきプロジェクト),中央剪票口、不忍剪票口側的站房內部進行整修,並整備東西自由通道(愛稱:熊貓橋)與正面玄關「Retro館」(レトロ館)的「Break車站畫廊」(Breakステーションギャラリー)、中央剪票口的「大堂」(グランドコンコース)、購物中心「七番街(atre上野)」等,2002年3月全面開幕。同年2月22日開店的atre上野以「FUSION SQUARE 人們聚集的車站融合空間」為概念,將車站周邊沒有的餐飲、食品、時尚、生活雜貨等54店分為「Retro館·GALLERIA」(レトロ館・ガレリア)、「大堂」(グランドコンコース)與「七番街」3區,目標客群放在20~39歲女性。之後於2007年4月至9月重新裝潢,新增「GODIVA」、「日本橋屋長兵衛」、「RF1」、「BAGEL&BAGEL」、「JIN's GLOBAL STANDARD」、「Samantha Thavasa Petit Choice」等商店。東京圈車站大樓開發在同年8月於淺草口地下開設咖啡、生活雜貨等的「Retro Gate」(レトロゲート),9月正式開幕。接着,2005年春季全體完成整修,統一為白色外觀,並增設升降機。付費區內設有由中國陶瓷畫藝術家王學仲為紀念上野站與北京站結為友好車站2周年紀念所做《上野四季繁榮圖》,描繪了上野公園「蝶舞櫻花、鯉戲碧荷、北雁紅葉、熊貓雪竹」的景色[參 21]。
東北、上越新幹線通車時大量取消並行的在來線特急列車,並廢止地上的19、20號月台,1999年9月再廢止18號月台。該用地的東京方向部分在2006年7月19日由健身俱樂部(JR東日本運動)進駐。日暮里方向則作為從業人員的專用通道。
東北、上越新幹線通車前,作為都內往北的總站,前往北關東、東北、信越、北陸方面的東北本線、日光線、磐越西線、奧羽本線、高崎線、兩毛線、上越線、信越本線、吾妻線、羽越本線、常磐線特急、急行等許多長距離優等列車在本站發車。但在新幹線開車後,並行的在來線優等列車逐漸廢除,地上月台也陸續改建為新幹線大堂。之後逐漸增加宇都宮線、高崎線、常磐線等往北關東方向的近郊、中距離電車。
起初,架空月台主要由常磐線各列車使用,部分才是東北、上信越方向各列車。相反地,地面月台沒有常磐線列車在此發車,而是作為東北、上信越方向各列車的專用月台。之後,隨着特急、急行列車增班,以及中距離通勤客的增加,地面月台改為以特急為主,架空月台改為各線普通列車為主。上野東京線通車以前,宇都宮線及高崎線普通列車停靠架空的5~8號月台與地面的13~15號月台,常磐線普通列車停靠9、10號月台,快速電車停靠11、12號月台(但皆有例外班次存在),也有停靠9號月台的宇都宮線、高崎線列車,停靠8號月台與地面月台的常磐線普通列車(以前還有8號月台發車的常磐線列車與9號月台發車的高崎線列車)。
山手線與京濱東北線以外的列車資訊看板在新幹線開業時從簾式改為LED式(新幹線一開始就為LED式,京濱東北線在1990年左右設置)。新幹線月台在2007年3月改為全彩LED式。ATOS導入後,全月台皆設置列車資訊顯示器,廣播亦遵從ATOS規範。2008年8月,5~17號月台先發列車的發車標顯示路綫名。2014年11月起,為了因應上野東京線,5~10號月台大堂層與月台內改為2段式(大堂層為3段式)新型列車資訊顯示器。同時列車資訊顯示器從「路綫名,車種,綠色車廂、車輛數、門數,發車時間,目的地」改為「'始發'(非本站始發=上野東京線時為空白)路綫名,車種,發車時間,目的地,綠色車廂、車輛數」。
乘車資訊方面,新幹線下行19、20號月台設有LED式乘車位置資訊顯示器。
Remove ads
戰後,由於周邊地區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開始限制地下水的利用。位於地下30公尺的新幹線月台,其周邊地下水水位高度從建設前1970年代初的地下38公尺,到1995年已上升至地下14公尺。為防止影響車站構造,同年在新幹線月台下方設置合計3萬7000噸的重物。接着,因應2004年地下水位升至地下12公尺,再打入約650根長17公尺的錨栓。這是東京站總武快速線、橫須賀線月台使用錨栓數量的5倍[參 22]。
本站共有3種月台。
-
中央閘口(2021年8月)
-
不忍閘口(2023年2月)
-
公園閘口(2023年2月)
-
入谷閘口(2023年2月)
-
1號與2號月台(2022年4月)
-
3號與4號月台(2022年4月)
-
5號與6號月台(2022年9月)
-
7號與8號月台(2022年9月)
-
9號與10號月台(2024年5月)
-
11號與12號月台(2024年5月)
-
Dila上野
- 地面月台
- 13~17號月台(宇都宮線、高崎線、常磐線)
- 地面3面5線港灣式月台。通往尾久、日暮里方向。
- 到站時稱「低月台」或「地面月台」。16、17號月台為特急專用月台,以特急「常磐」(ときわ)為主。過去曾有人工中間剪票口進行乘車券、特急券、入場券驗票,2015年3月13日撤除。13~15號月台以宇都宮線、高崎線普通列車為主,13號月台過去是臥鋪特急「仙后座」、「北斗星」的發車月台,現在月台上『仙后座』的標示已被替換為『特急』。該月台有數班常磐線普通列車停靠,到站後不載客進行回送。
- 13號月台有過去等候臥鋪特急的休息處,稱為「五星廣場」。
- 過去地面月台有18~20號月台,在東北、上越新幹線通車以前多為本站起訖的優等列車。之後,隨着新幹線通車,削減廢除並行的在來線優等列車,東北、上越新幹線延伸上野(1985年3月14日通車),20號月台(1980年5月31日廢止)與19號月台(1983年7月1日廢止)陸續廢止,接着在東北、秋田、山形、上越、長野(今北陸)全新幹線通車(1997年)的2年後進一步廢止18號月台(1999年9月11日廢止)。2011年,還可見到舊18番線日暮里側的線路遺跡。
- 過去「北斗星」等客運列車因不能更換機車,因此以機車從後方推動回送至車廠尾久車輛中心(推進回送)。
- 13號月台上方是10號月台,14、15號月台上方是11、12號月台,13號月台及14、15號月台的扶手電梯與樓梯貫穿9、10及11、12號月台直通3樓大堂。另外,架空月台與地面月台沒有直通的樓梯與扶手電梯,僅14、15號月台有升降機連通。
- 本站折返的宇都宮線、高崎線、常磐線中距離電車到達本站後會進行車內清掃。2013年(平成25年)12月1日起,始發至下午三點的發車列車採用按鈕式半自動車門。
- 新幹線月台剪票口旁的舊18號月台原先有臥鋪特急「仙后座」使用的E26系模型,已於2012年12月24日撤除。
- 現在的月台編號是在1968年8月29日所訂定。在此之前,現在的13號月台為0號月台,14號為11號、15號為12號,過去的20號為17號。
-
13號月台(2022年4月)
-
「TRAIN SUITE 四季島」專用月台(通稱「重新出發的13.5號月台」)的入口(2017年8月21日)
-
14號與15號月台(2022年4月)
-
16號與17號月台(2022年4月)
-
「TRAIN SUITE 四季島」專用月台全體的樣子(2017年8月21日)
-
13號月台,「TRAIN SUITE 四季島」的專用休息室「prologue四季島」的入口(2017年8月21日)
-
13號月台前方此起禁止拍攝的告示(2015年3月24日)
- 新幹線地下月台
- 19~22號月台(東北、山形、秋田、北海道、上越、北陸(經長野)新幹線)
-
新幹線閘口(2024年4月)
-
新幹線大堂扶手電梯
-
地下3樓的新幹線大堂(2024年4月)
-
19號與20號月台(2023年2月)
-
21號與22號月台(2023年2月)
(來源:JR東日本:車站構內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本項的上野東京線使用■紫色表示,實際上月台以■橘色表示。
- 關於實際上月台的特急列車資訊,常磐線8、16、17號月台的路綫名為「常磐線(特急)」,宇都宮、高崎線13~15號月台在路綫名、方向以外的空白處顯示「特急」。
- 平常有上野東京線中止直通運行或部分路綫直通運行的情形(例如,宇都宮、高崎線與東海道線中止直通運行時,實施5~7號月台作為宇都宮、高崎線折返使用,品川始發的常磐線停靠8號月台等暫時性措施。月台分配依照情況有所不同)。
- 臨時特急「踴子」往南班次(往伊豆急下田)停靠8號月台(大宮發車)、9號月台(我孫子發車),北行往大宮班次停靠5號月台、往我孫子行班次停靠8號月台。
在來線往北線路由西起為京濱東北線與山手線複複線(山手線在內側)、東北本線列車線(宇都宮線、高崎線)複複線(尾久站前尾久車輛中心出入庫線路外側連結架空月台,內側連結地面月台)、常磐線複線,共計10條線路並行。其中,東北本線列車線與常磐線能從架空月台或地面月台發車[參 24],是使用單式交叉轉轍器與雙式交叉轉轍器的複雜配線[參 25]。常磐線架空線與地平線的匯合點在鶯谷站附近,是1968年完成的立體交叉。
往南線路為京濱東北線、山手線複複線與其東側延伸至秋葉原站的留置線群。留置線群是以前通往東京站的回送線遺跡,2015年因上野東京線再次連通東京站[參 26]。另外,該線路僅連通5~9號線,10~12號線與地面月台各線無法駛入。10號線與11號線前端(最後端)部有連結兩月台的通道,可平面移動。
東北新幹線上野站開業時(1985年)的在來線配線圖如下。1999年18號線已廢止,其他大致與下圖配線相同。
← 東京方向 |
![]() |
→ 大宮、取手方向 |
圖例 參考文獻:祖田(2006) 52頁 水藍色:京濱東北線 黃綠色:山手線 橙色:東北本線列車線(含高崎線、上信越方向) 藍色:常磐線 |
5~10、13、16、17號月台已導入發車音樂,其他月台則使用發車鈴聲(電子音)。2013年7月28日,13號月台導入發車音樂《啊!上野站》[參 27]。2015年7月21日,5~10號月台採用櫻井音樂工房製作的發車音樂。2019年4月20日-7月20日,山手線採用限定發車音樂「トゥーランドット」。
現在的發車鈴聲、音樂
臥鋪特急列車停靠的13號月台有讓乘客等待的休息處,稱為「五星廣場」(五ツ星広場)。開設當時在該處擺設圓桌,打造宛如咖啡廳的氣氛。2011年,空間大幅縮小,僅剩椅子,並分為南北2個區塊。北側區塊牆壁以13號月台停靠的「仙后座」車型E26系為靈感,使用與該系列車體相同的5色線裝飾。
五星廣場為了避免騷擾事件,2012年8月25日起限制開放時段,僅在臥舖列車發車前約1小時開放至發車為止,分別為15:00~16:20(仙后座,限行駛日)、17:50~19:03分(北斗星)、20:00~21:15分(曙)。另外,配合上述措施,15號月台與16號月台之間石川啄木歌碑旁增設兩張長椅。
- 東京地鐵的車站編號為銀座線G-16、日比谷線H-18。銀座線的澀谷側檢票口有地下連絡通路通往京成本線的京成上野站。
- 日比谷線為相對式月台,2面2線的地下車站。出口位於月台的前後方、有扶手電梯往中目黑方向與北千住方向出口。
銀座線為相對式月台,2面2線的地下車站。月台與檢票口間僅有升降機,而淺草側有剪票口至JR連絡層的升降機。銀座線因鄰近上野檢車區,繁忙時間有以本站始發、終停的電車。1987年月台進行拓寬工程,澀谷方向月台有日本最早的地鐵通車海報複製品。
日比谷線為相對式月台,2面2線的地下車站。月台前後方有樓梯通往剪票口,升降機在月台中央與御徒町側。另外,月台中央的升降機外是獨立的剪票口(樓梯僅在平日早晨通勤時段開放)。 扶手電梯分別在中目黑方向月台的北千住側與北千住方向月台的中目黑側。
銀座線澀谷側剪票口經由地下連絡通道可至京成電鐵京成上野站、上野中央通地下停車場與中央通地下連絡通道。
銀座線與日比古線的剪票口各自獨立,無法在付費區內轉乘,因此使用普通乘車券與回數券時,須使用轉乘專用的橘色驗票機。
站內商業設施「Metro pia」(メトロピア)改建的「Echika fit上野」於2009年2月20日開幕。車站在2018年3月完成翻新。
本站為站務管區所在站,管理上野站務管區上野地域、秋葉原地域、茅場町地域。
銀座線與日比谷線月台編號未統一,皆為1、2號。
兩線月台皆在彎道上。
(來源:東京地鐵:構內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銀座線1號月台(2022年4月)
-
銀座線2號月台(2022年4月)
-
日比谷線1號月台(2023年11月)
-
日比谷線2號月台(2023年11月)
-
JR上野站方向閘口(2024年4月)
-
1號線側上野公園方向閘口(2024年4月)
-
2號線側上野公園方向閘口(2024年4月)
-
昭和通北方向閘口(2023年11月)
-
昭和通南方向閘口(2023年11月)
-
5b出入口(2018年1月)
-
JR上野站方向閘口設有舊轉棍閘機原品(2018年1月5日)
利用狀況
雖是直通埼玉縣、千葉縣西北部、北關東方向的主要鐵路總站,但上車人次並不如其規模。不過,由於人次統計不包含轉乘人數,實際上站內有十分大量的轉乘人潮。
平日早晨的宇都宮線、高崎線、常磐線可見眾多乘客下車後在3、4號月台等待山手線、京濱東北線電車進站。山手線與京濱東北線的上野-御徒町間的繁忙時間平均乘車率超過216%(2006年度),是當時日本最擁擠的混雜區間。2009年度起被總武線錦糸町-兩國間超越。上野東京線通車後,本站往東京站方向不必轉乘,上野至御徒町間乘車率也下降至170%左右。 2017年度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約61萬人,一年上下車人次約2億2300萬人(包含京成上野站在內的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約66萬人,年約2億4100萬人)。
- JR東日本
各年度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如下表(僅東京地鐵)。
- 不包含線內轉乘人次。
各年度1日平均上車人次如下表。
車站周邊
巴士路綫
相鄰車站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