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川木牘,出土於1980年,中國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郝家坪第50號戰國秦墓,當時出土了兩件戰國時期的木牘[註 1],一件已腐爛,一件保存較完好,即是《更修田律》木牘[1]。此件木牘為楠木材質,長46公分、寬2.5公分、厚0.4公分,正面正文分成三行,共有121個字;背面四行,僅存33個字可辨識,餘字皆殘損無法辨識,現收藏於四川省博物館[2]。
此牘以秦隸用墨書寫,書寫的年代推定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手跡木牘,早於秦朝統一天下有88年之久,為目前所見年代最古老的秦隸墨跡。青川木牘上的隸書字形正方、長方、扁方不拘,筆腳粗細剛柔富於變化,點面有明顯的起伏波勢,用筆有輕、重、疾、徐的差異 [3],以此證明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已從篆書向隸書轉變,自發掘出土以來,受到古文字學界及書法界的高度重視,常被引用為隸篆書法演變的依據。青川木牘不僅是研究中國書法歷史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非常珍貴的文獻史料。
青川木牘記載了秦武王命令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的事宜,文中可以看出秦國統一田律的作法,規定田畝的大小,為每240步為一畝,要求田主必須在田界修築矮牆作為地界的標誌,除修整土地,還要修治道路,相關的田律措施,為研究先秦農耕制度提供了珍貴的文史記錄。
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內史匽,民臂(僻),更修《為田律》:田廣一步,袤八,則為畛。畝二畛,一百(陌)道;田畝為頃,一千(阡)道,道廣三步。封高四尺,大稱其高;寽(埒)高尺,下厚二尺。以秋八月,修封寽(埒),正彊(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阪險;十月,為橋,修波(陂)堤,利津梁,鮮草離。非除道之時而有陷敗不可行,輒為之。
四年十二月不除道者:□二田,□一田,章一田,□六田,□一田,□一田,□一田,□一田。[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