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巴爾(Raymond Barre,1924年4月12日—2007年8月25日)是法國中間偏右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他從1976年至1981年在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下擔任總理。他出生於法國海外省留尼汪島聖-德尼。
生涯
雷蒙·巴爾是巴黎政治學院(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的經濟學教授,從1959年至1962年在工業和貿易部,他是讓-馬塞爾·讓納內員工的主任(director)。隨後,在1967年戴高樂總統選擇他作為歐盟委員會經濟與金融事務的副主席。他一直住在布魯塞爾,直到1973年1月,服務於雷、馬爾法蒂和曼斯霍爾特主席下。1976年1月回到法國進入內閣任對外貿易部長。
七個月後,雖然大多不明當時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任命他為總理兼經濟和財政部長。他向法國人民證明是"法國最好的經濟學家" (法文:meilleur économiste de France)。
在領導的內閣,他面臨着議會中的多數吉斯卡爾派("Giscardians")和雅克·希拉克領導的保衛共和聯盟(RPR)的衝突,多數右派出乎意料地獲得了1978年的立法選舉。
巴雷也面臨着經濟危機。在面對工會的反對,他沒有使用外交語言,嘲弄"the bearers of banners"(法文:les porteurs de pancartes),他告誡「你應該努力,而不是抱怨」(instead of grousing, you should work hard)
他離職後,他被選為法國民主聯盟(UDF)的羅訥省代理,他在議會中的席位,任至2002年。
2007年8月25日雷蒙·巴爾在巴黎慈恩谷(Val-de-Grâce)軍事醫院去世,年83歲。
爭議
有幾次,雷蒙·巴爾言論被理解為反猶,或者至少支持反猶太。在1980年,當時他是總理,在巴黎rue Copernic發生一個企圖轟炸猶太教會堂,但炸彈在街頭時,猶太人正在猶太教會堂出席安息日(Shabbat),沒有人出去,但一些非猶太旁觀者被打死。雷蒙巴爾然後就說:
- "A hateful attack which wanted to strike at the Jews who were in that synagogue, and which [instead] struck innocent French people who were crossing the street."[1]
- "可惡的攻擊要攻擊就去攻擊在猶太教會堂里的猶太人,而[不是]擊中過街的無辜的法國人" 。
爭論爆發是因為巴爾的判決似乎暗示教會堂里的猶太人犯了錯,而不是法國人。
2005年2月5日,雷蒙·巴爾談到布魯諾·哥爾尼奇為領導人之一的民族陣線黨(被廣泛認為是極右派) :
- "Gollnisch is a likeable person, he gets sometimes carried away by outrageous speech, but he's a good person."[2]
- "哥爾尼奇是一個可愛的人,他有時會得到忘乎,所以離奇譜辭,但他是一個很好的人."
後來,巴爾被批評為保衛通敵的莫里斯·帕彭對他的審判。他以他的指控發表以下聲明 :
- " I am and have always been on the side of the Holocaust's survivors to condemn barbary and its accomplices"
- "我一直就站在大屠殺的倖存者這邊,譴責barbary(北非回教地域,海盜猖獗)及其幫凶"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