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世紀末法國詩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弗朗索瓦·維永[1],或譯維庸(法語:François Villon,法語發音:[fʁɑ̃swa vijɔ̃],中古法語:[frɑ̃nˈswɛ viˈlɔ̃n],約1431年─1463年以後)、維龍[2],中世紀末法國抒情詩人,一生中多次因犯罪而遭監禁獲流放,最後下落不明,被後世稱為現代「被咒詩人」的鼻祖。維永在生前默默無聞,到了十六世紀由詩人馬羅編輯、出版了他的詩歌,維永的名字才漸漸進入法國文學正典。他的兩部詩集《小遺言集》、《大遺言集》,尤其是後者,傳統上被當作自傳來讀。他的其他生活細節可以從法庭文件或其他民事文件中得知。維永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的詩人,維永的詩集貼近市民的生活,集抒情、諷刺、哀傷等為一集,時而用低俗的語言不受他人拘束,情感真摯。其詩集《小遺言集》和《大遺言集》為代表作,其名篇《古美人歌》裡的一句「去年白雪,如今安在?」 尤其家喻戶曉。
維永出生於英國占領下的巴黎,時間在1431年[3]或1432年4月19日[4]。根據在世時的官方文件,其真名可能是「弗朗索瓦·德蒙科比耶」(François de Montcorbier)或「弗朗索瓦·德洛格斯」(François des Loges)[4]。父親是孤兒,母親是一個貧窮、文盲和虔誠的女人,在他三十歲時還活着。
他出身貧困,由養父撫養長大,「維永」這個姓氏來自他的養父紀堯姆·德·維永(Guillaume de Villon),是聖本篤堂(Saint Benoît-le-Bétourné)的神父[5],也是教會法的教授,他將維隆帶回家收養[6]。聖本篤堂位於巴黎左岸的聖雅克街,那裡人口眾多,靠近索邦學院,位於大學區的中心。紀堯姆·德·維永(Guillaume de Villon)的住所在聖本篤修道院的「紅門」(Porte Rouge)[7],可以聽到索邦大學敲響的鐘聲[8]。教堂的詠經席不是面向東方,而是面向西方,方向「錯誤」,因而如此命名(Bétourné)。弗朗索瓦形容紀堯姆·德·維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位父親」[9][10]。又寫道,「誰比母親更愛我」(Qui m'a esté plus doulx que mere)[11]。
養父是聖本篤修道院的重要人物,是文學碩士,法學學士(教會法),擁有其中一座小堂,並從中獲得收入(他擁有幾棟出租房屋),他也是一名法律教授,代表社區擔任檢察官。他的關係和信用將幫助維庸擺脫「肉湯」[12]。他負責他的初級教學,然後把他送到巴黎大學文學院學習,以獲得神職人員的特權地位。
維永大概在12歲時成為了一名文科學生。巴黎大學有四個學院:神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文學院。其中文學院是前三個所謂「高等」學院的預科。1449年18歲時獲巴黎大學的文學士學位,1452年21歲時獲文學碩士學位。這使他成為一名神職人員[13](頭銜為「Dominus Franciscus de Montcorbier」),剪髮、戴帽,穿長袍,可以享受聖職俸祿,進入其他學院。當時的巴黎大學 是一個國中之國,擁有許多特權。其成員只能由教會法庭審判。但是,那些沒有獲得聖職俸祿的畢業生,發現自己處於社會邊緣。他們甚至會淪為流浪者。維庸在大學學習的時期,是一個動盪的時期,大學支持勃艮第人和英國人,處於與國王查理七世之間的爭吵中。學生騷亂和與警察的衝突增加。從1453年到1454年,由於教授的長期罷工,課程甚至被取消。[14]維庸放棄了學習(可能是神學,以獲得比文學碩士更高的頭銜),開始了冒險。在他的《大遺言集》中,他遺憾地提到了這一時期:
「當然,如果我學習過的話」(Bien sçay, se j'eusse estudié)
「或者是我瘋狂青春的時光」(Ou temps de ma jeunesse folle)
「獻給美好的死亡」(Et a bonnes meurs dedié, )
「雖然我有房子和軟床。」(J'eusse maison et couche molle.)
「但是!我還是逃離了學校。」(Mais quoy ! je fuyoië l'escolle)[15]
從這一年到1455年,人們對他的活動一無所知。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人們曾試圖以通常方式來推測填補他傳記的空白,但對於這位波西米亞主義傾向的年輕畢業生,是徒勞的。」[6]
維永曾多次因參與謀殺、盜竊犯罪行為,而被執法部門抓捕[16]
1455年6月5日,在基督聖體聖血節的晚上,發生了維永一生中第一次有記錄的重大事件。維永在一場鬥毆中殺死了一名神父 。從1456年1月詩人獲得的赦免令中可以了解到這一事件。事件發生在聖雅克街,當時他與一位名叫吉爾斯(Giles)的神父,和一位名叫伊薩博(Isabeau)的女孩,坐在聖雅克街聖本篤會的石凳上,遇到了一位名叫讓·勒哈迪(Jean le Hardi)的布列塔尼人,他也是一位文學碩士,與他同行的一位神父,名叫菲利普·塞爾莫耶(Philippe Sermoise),以未知的藉口首先威脅並襲擊了維永,從長袍里拔出一把匕首,襲擊他的臉和嘴唇,並追趕他。為了自衛,維永進行還擊,將匕首插在襲擊者的腹股溝里。塞爾莫耶在地上打滾。維永又向他的臉上扔了一塊石頭。他以假名「米歇爾•穆頓」(Michel Mouton)去理髮師那裡去受包紮傷口。第二天,塞爾莫耶死去。出於恐懼,維庸離開巴黎,躲藏了七個月。由於紀堯姆·德·維庸的關係(寫了兩份請願書),他於1456年1月[6] 獲得了查理七世的皇家赦免令,稱塞爾莫耶原諒了他在死前已經赦免了他。赦免令中稱讚他是「一個生活美好的人,節制而光榮」。這是他第一次面對法律訴訟。這一事件的法律文件至少證實了他的出生日期,稱他為26歲左右[6]。
1456年,維永在巴黎度過。聖誕節前後,「死亡的季節」[17],他前往昂熱,以逃離一位情婦,他在《小遺言集》(le Lais)中說,「她讓我感到羞恥」。其實,維永離開的真正原因是逃避司法和準備新的搶劫。當時,納瓦拉學院(Collège de Navarre)的小堂被砸開,祭衣間金庫中的500枚金盾被盜。但是案件到1457年3月才被發現。1457年5月,由於其中一名學生盜匪蓋伊·塔巴里(Guy Tabarie)的輕率行為,警方才追蹤到一夥學生劫匪。6月,一個過於健談的同謀塔巴里因告密被捕,在沙特萊(Chátelet)審訊中遭受酷刑後,供出同夥的姓名,稱缺席的維永是搶劫案的首犯,安排了入室盜竊。在他離開前幾天,維永和其他幾名罪犯,包括科林·德·卡約(Colin de Cayeux),在夜間爬上納瓦拉學院的牆壁,偷走了500枚金盾。維永已逃往昂熱的一所修道院,他有一個叔叔在那裡[18]。維永因這一罪行或另一罪行被判處流放;他沒有回到巴黎。四年中,他一直在流浪。他可能像他的朋友雷吉尼爾·德·蒙提尼(Regnier de Montigny)和科林·德·卡約一樣,是一個遊蕩的盜賊團伙的成員[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