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寺口方塔遺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洪廣鎮金山村,是一個寧夏賀蘭山腹地的古建築遺址,在此發現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是世界現存最早的木刻活字印刷品。方塔原為一座13層的實心密檐式方塔,為中國大陸地區少有的木質塔心柱塔,也是西夏王朝唯一已知的方塔孤例。建於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1990年11月,方塔被盜墓者炸毀。經挖掘,方塔遺址發現文書、佛經等西夏時代文物。

Quick Facts 拜寺口方塔遺址,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
拜寺口方塔遺址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寧夏銀川市賀蘭縣
分類古遺址
時代西夏
編號4-11
認定時間2010年12月6日
Close

拜寺口方塔是一座密檐實心磚塔,由11個逐漸縮小的正方形塔層組成塔體,每層縮小約0.2米,層次分明協調。塔頂殘毀。底座見方6.2米,通高約30米。面南的每層密檐下,中間有一淺龕,高倍於寬,由下而上逐漸縮小,估計龕內原塑佛像。每層四角原有風鈴,鈴毀柄殘。塔身外表飾以白灰,上有彩繪壁畫,似為一人像,雙臂屈伸,手托日月。塔旁有寺廟建築遺址,推測應為西夏時期的佛教活動場所。

1991年,方塔被炸毀。一般推測認為是盜墓者為盜取地宮和天宮內的文物而炸毀方塔,盜墓者至今在逃。後在清理被毀塔基時,在相當於原塔心室的位置清理出大量西夏文、漢文佛經和世俗印本、寫本等珍貴文獻36種10餘萬字。其中9本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刻本,以白麻紙精製而成,是直接譯自於藏傳佛教的失傳密宗經典。印本中多出現倒字等現象,據研究者和出版界學者共同認定,是世界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長5.76米的西夏文寫本及漢字乾佑十一年(1180年)西夏皇帝李仁孝版刻發願文、世俗詩歌集等,都是西夏文獻的一次重大發現。

2010年12月6日,被列入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