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林鶲(學名:Vauriella albigularis,中國大陸作黑林鶲)是雀形目鶲科Vauriella屬的鳥類。[2]該物種僅分佈於菲律賓米沙鄢群島中的內格羅斯島、吉馬拉斯島和班乃島上,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低地或山區森林,是當地的特有鳥種。[3][4]
該物種由兩位美國動物學家弗蘭克·史威夫特·波恩斯及迪安·科南特·伍斯特於1894年發表,他們以這個物種相較於其他當地鳥類獨有的白色喉、頸,形成對比的褐色胸部,以Rhinomyias albigularis的學名描述了這個物種。[5]其中種小名albigularis由表示「白色」的拉丁語albus及表示「喉嚨的」的現代拉丁語gularis組成。[6]:39其模式產地位於內格羅斯島及吉馬拉斯島上。[4]
在生物分類學上,這個物種一開始被認為是一種林鶲屬鳥類,並在隨後的研究中被認為與白眉林鶲、呂宋林鶲、灰背林鶲形成超種的關係。[5][4]但在一份2010年的研究中,林鶲屬被發現形成了多系群,這四個物種因此被獨立成另一新屬Vauriella。[7]該屬名Vauriella用以紀念法裔美國鳥類學家查爾斯·沃里。[6]:399
黑林鶲是一種中大型的鶲,其體色主要在橄欖褐至紅棕色之間,但在下巴和喉部有一個顯眼的純白色區塊,而尾部較翅膀的顏色較深。[4]眼睛虹膜為深褐色、鳥喙黑色、腿為灰色,雌雄相似。[4]其體長16.5—17公分,體重平均約35.7公克,鳥喙寬平均約5.7公釐、深平均約5.0公釐、嘴峰長平均約17.4公釐;翼展47—54公分,翼長平均約79.8公釐;跗蹠約19.7公釐;尾長約60.2公釐。[4][8]
這個物種為肉食性,在樹林間接近地面的位置尋找食物,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8][4]牠們是一種不遷徙的留鳥,其繁殖細節不甚明瞭,但在3—4月之間有發現過期卵及幼鳥,而巢呈杯狀,由苔蘚、植物纖維等物製成。[4]
目前黑林鶲的環境正遭受嚴重的碎片化問題,吉馬拉斯島上的族群自1887年後再無紀錄並相信已經消失,而其他兩座島嶼的低地森林僅剩原來的10%大小,目前其族群估計約有3500—15000隻左右。[3][4]由於這個物種極小的分佈範圍,及棲地碎片化的問題,因此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列為瀕危物種。[1][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