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源(1906年5月1日—2003年1月2日),名啟元,字河清,曾用名何連澄清,男,浙江海鹽人,中國作家、翻譯家[1][2][3]

生平

1920年,就讀於秀州中學,後留學日本[1][2]。1920年代後期,投身新文化運動。1930年代,曾任新生命書局編輯[2]。1932年6月,到上海生活書店任編輯[4][5]。1933年起,在茅盾領導下任《文學》月刊編輯。1934年下半年起,在魯迅直接領導下任《譯文》月刊編輯[6][1][2]。實際上代魯迅主編《譯文》月刊[7]。後任《譯文叢書》主編[1]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8月,黃源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工作[4]。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爆發不久,在將《魯迅先生紀念集》校閱完後,黃源作為戰地記者隨中國國民黨方面的主戰部隊參與了防禦日軍登陸杭州灣的戰役[7]。隨後,1937年10月到長沙漢口等地抗日流亡、撰寫文章。後回浙江[7][5]

1938年11月,在中國國民黨方面的浙江省政府所在地金華,既是中國共產黨新華日報》特派記者,又是中國國民黨《中央日報》特派記者的黃源,率東南地區文化新聞代表團啟程赴皖南新四軍軍部、新四軍一支隊參觀採訪[7][5]。1939年元旦,黃源一行到達新四軍駐地數日後,項英在新四軍軍部駐地陳家祠堂向團以上幹部作形勢報告。當時黃源還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新四軍政治部宣傳部長朱鏡我為此請示項英是否讓黃源參加。項英知黃源與魯迅關係密切,當即同意黃源參加。黃源由此首次聽取中國共產黨負責幹部的報告。會後,項英赴前方新四軍各部隊視察,特邀黃源同往。黃源自前線回到新四軍軍部後,鑑於上海各界人民赴新四軍慰問團團長吳大琨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宣傳部總幹事)已被第三戰區扣留,黃源回去也有被扣留的危險,況且因黃源在《中央日報》上發表《打着魯迅的旗幟前進,打回錢塘江去》一文後,已被《中央日報》取消特派記者職務,所以項英勸黃源留下[7]。1939年3月黃源正式參加新四軍。出任新四軍軍部文化委員會委員兼秘書,《抗敵》雜誌編委,以後又分工負責新四軍軍部印刷所,任該印刷所副所長(所長為陳昌吉,不久陳昌吉便被調離)[7][5][6]。黃源還主編了報告文學集《新四軍一日》[2]。1939年10月,經馮定李一氓介紹,黃源加入中國共產黨[7][4][5]

1941年1月初,在皖南事變中,黃源成功突圍,但與中共黨組織失去聯繫。葉挺在獄中給中共中央的信中稱:「聞黃源亦死於此次『皖南慘變』,在陣中頭部受彈傷,立即殞命。」1941年4月1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石西民寫的《悼黃源》一文。重慶《新華日報》報道黃源陣亡消息後,在重慶任高級護士的黃源的妹妹黃啟鳳痛哭,並曾到重慶《新華日報》社查詢,被告知黃源已犧牲。實際上黃源在突圍後,經宣城丹陽,從丹陽坐火車抵達上海,在上海先找到福潤里8號的文化生活出版社,見到在這裡的陸聖泉(陸蠡)、柳靜(吳朗西夫人),隨後到霞飛路許廣平家見許廣平,通過許廣平找到了已成為新四軍軍部駐上海聯絡員的陳昌吉。在上海,黃源收到了妻子許粵華的分手信。1941年4月底,經陳昌吉通過中共黨組織安排,黃源離開上海。1941年5月,黃源抵達蘇北的新四軍軍部,受到軍長陳毅歡迎[6]

1941年抵達蘇北後,黃源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出版科科長、華東魯迅藝術分院教導主任、《江淮報》副總編輯、浙東行署委員兼文教處處長、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文協主任、華東大學文學院院長[5]

1949年5月後,歷任上海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黨組書記兼副部長、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華東文協主席、黨組書記,中共浙江省委文教部、宣傳部副部長,浙江省文化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共浙江省委候補委員[5][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黃源在上海任職時,經其提議成立了全國第一座魯迅紀念館,黃源與茅盾一同請毛澤東題寫了「魯迅先生之墓」碑銘,黃源親自主持接管、創建或改造了上海戲劇院上海交響樂團、華東實驗越劇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外語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等。1951年,黃源主持改編了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受到觀眾歡迎。1955年,黃源親自領導、參與改編的崑劇十五貫》獲得毛澤東、周恩來肯定,被讚譽為「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黃源主持下創辦了《東海》等文學月刊。浙江文化藝術學校成立後,黃源親自兼任校長[5]

1957年,黃源在反右運動中被劃為「右派」,下放農村勞動。同時被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1960年摘去「右派」帽子。1979年2月予以改正,恢復中國共產黨黨籍和政治名譽,恢復原工資級別。1979年6月,黃源恢復工作後,歷任浙江省文聯籌備組副組長,浙江省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浙江省顧問委員會委員。黃源還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會、中國茅盾研究會的顧問、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浙江省國際文化交流會副會長等職。1986年12月離休[1][2]。離休後繼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名譽主席、浙江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直到逝世[5]

黃源自192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其專著《憶念魯迅先生》獲1984年浙江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年,黃源獲得魯迅文學藝術突出成就獎。1998年,獲得中國翻譯榮譽獎。他還曾獲浙江省有突出貢獻老作家獎[1][2]

1996年,黃源向家鄉海鹽捐贈圖書近萬冊,1997年當地政府撥款籌建藏書樓,1998年10月完工並定名為「黃源藏書樓」[8]

2003年1月2日,黃源在杭州病逝,享年98歲[4]。骨灰安葬在海鹽「黃源藏書樓」前的院子裡。後來妻子巴一熔的骨灰也葬在此處[8]

著作

譯著
  • 屠格涅夫生平及其作品》
  • 《世界童話文學研究》
  • 《結婚的破產》
  • 《1902年級》
  • 《將軍死在床上》
  • 《屠格涅夫代表作》
  • 高爾基代表作》
  • 《三人》
  • 《日本現代短篇小說譯叢》[1][2]
專著
  • 《憶念魯迅先生》
  • 《在魯迅身邊》
  • 《魯迅書簡追憶》[1][2]
  • 《黃源回憶錄》
  • 《魯迅致黃源書信手跡》
  • 《黃源影集》[2]
改編
紀念
  • 《黃源樓適夷通信集》(巴一熔、黃煒編)

家庭

  • 第一任妻子:許粵華
    • 長子:黃伊凡,許粵華生
    • 次子:黃伊林,許粵華生
  • 第二任妻子:巴一熔(1918年8月—2013年12月7日)生於江蘇鎮江,父母早亡,弟妹三人隨叔父生活。1938年5月,巴一熔參加新四軍,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軍部第一期速記班戰士,軍部印刷廠校對、指導員。在浙東組織黨訓培訓班時,劉少奇之妻謝飛任班主任,巴一熔任指導員。1940年黃橋戰役時,巴一熔與陳毅之妻張茜合編《戰鬥報》。後任《新浙東報》戰地記者和第一版主編。1955年春,黃源、巴一熔全家來杭州定居,起初住在杭州西湖畔的聖塘路九蓮村,後遷居葛嶺路13號,一直居住了40多年,2005年此處作為黃源舊居開放。1955年來杭州後,巴一熔歷任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報刊處處長,浙江省科委辦公室主任、科研、計財處處長等職,直到退休。1939年,巴一熔因患肺結核在醫院治療,黃源來找巴一熔談文章。由此二人戀愛。1957年黃源被打成右派,要和巴一熔離婚,但巴一熔拒絕離婚,一個人帶着全家堅持4年,最終等來了黃源結束勞改回家[8]
    • 三子:黃放放,巴一熔生
    • 四子:黃明明,巴一熔生
    • 五子:巴一熔生
    • 六子:巴一熔生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