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構造原理書籍設計中用來描述頁面比例, 書籍中空白和文字區域的構成的一套原則.

Thumb
一本罕見的哥特體聖經右頁 (1497)

在20世紀中末期 揚·奇肖爾德 在前人 J. A. van de Graaf, Raúl M. Rosarivo, Hans Kayser 等人的基礎上, 普及了書籍頁面構成原理的概念. [1]

排版人員和書籍設計者將這些原理沿用至今, 並對這些原理進行了一些改變以適用於標準紙張和各種商業書籍.[2]

范德格拉夫原理

Thumb
范德格拉夫(Van de Graaf)提出古騰堡(德國活版印刷發明者)和其他人如何將書頁劃分為九分之一和九分之二的空白並且使得文字區和整個頁面的長寬具有相同的比例.

范德格拉夫原理重構了曾經用於書籍設計中將頁面劃分為較為舒適比例的方法. [3] 這一原理也被稱為"秘密原理", 用於許多中世紀的手稿和古板書中.

這一原理適用於任何比例的紙張. 使用這一原理可以構造出具有紙張大小1/9和2/9的美觀實用的空白邊界. [4] 設計的結果是內部邊界是外部的一半, 並且當紙張比例為 2:3 時邊界具有比例 2:3:4:6(內:上:外:下) (更一般的情況是紙張比例為 1:R, 邊界比例為 1:R:2:2R ). 這一方法由范德格拉夫發現, 被 Tschichold 和其他當代的設計師使用; 他們猜測這一方法可能已經過時.[5]

紙張的比例可以改變, 但最常用的紙張比例是 2:3. Tschichold 說 "For purposes of better comparison I have based his figure on a page proportion of 2:3, which Van de Graaf does not use."[6] 用這一原理文字區域和紙張具有相同的比例, 並且文字區域的高度等於紙張的寬度. 這一原理被Jan Tschichold在他的書書籍的形式(The Form of the Book)[1]被廣泛推廣. T

Robert Bringhurst 在他的書平面設計風格基礎中聲稱: 這一比例可用於塑造頁面以及塑造和定位文字區域. 這往往是中世紀圖書需要的, 然而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 排版採取更加均衡的頁面並且文字區域的比例頁有所不同.[7]

參閱

腳註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