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英語:Lost Generation),又稱迷失的一代,通常指西方世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年的一代人,他們出生於1883年至1900年。[1]
美國作家葛楚·史坦首先創立了「迷惘的一代」這一詞彙,而海明威在其創作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中使用,從而使這一名稱廣為人知。許多知名的人物都被認為屬於迷惘的一代,例如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阿道夫·希特勒、貝尼托·墨索里尼、毛澤東等。已知最後一位在世的迷惘的一代時期(19世紀)出生的人是田島鍋,他於2018年去世。
由來
「迷惘的一代」語出格特魯德·斯泰因,一位旅居巴黎、和海明威關係密切的美國女作家。根據海明威在其《流動的盛宴》一書中的自述,斯泰因曾向其轉述和她相識的一位汽車修理廠主的故事[2]:29。這家修理廠中,一位為斯泰因修車的年輕的修理工未能將汽車修好,其糟糕的表現使得斯泰因向汽車修理廠主抱怨。這位廠主認為這些剛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相比戰前的一代來說,不再那麼容易訓練,因而指着這名修理工喊道:「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3]:273斯泰因轉述這個故事的同時,還對海明威評論:「這就是你。這就是你們這一代人……你們這些經歷過戰爭的年輕人。你們是迷惘的一代。」[2]:29
定義
在美國,「迷惘的一代」指一戰期間或咆哮的二十年代中成年的一代人。對這一代人的另一種稱呼是「一戰一代」。史侯世代理論給出了確切的定義,認為這一代人出生於1893年和1900年之間[4]。在歐洲,這一代人又被稱為「1914年一代」,以紀念1914年一戰開始[5]。在許多海外僑民聚居的法國,他們也被稱為「火焰中的一代」。
由於英語中「Lost」一詞也有「失去」的意思,因此在英國,「Lost Generation」原本被用於表示在戰爭中死亡(失去)的一代[6],並且經常暗指上流社會人士,認為他們原本更有可能成為社會的精英[7],例如作曲家喬治·巴特沃思、物理學家亨利·莫塞萊、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伊薩克·羅森堡、魯珀特·布魯克等人[8]。在2008年後的經濟衰退中,「失落的一代」也被用於討論失業率高的年輕一代[9]。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