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鹽隆田儲運站位於臺灣臺南市官田區的隆田車站旁,過去是儲放七股鹽場與北門鹽場所生產之鹽的地方,於民國93年(2004年)9月22日公告為歷史建築[1]。該建築群曾作為臺大考古隊隆田工作站,而原本的臺鹽辦公廳則設立「隆田考古展示室」[2]。民國107年(2018年)在此成立「臺南考古中心」,並將與鄰近的部分台鐵倉庫及台糖倉庫,規劃為一帶狀園區[3]。2022年經過整修之後,於此處成立「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在該年1月15日至23日試營運,隨後在1月28日正式收費營運[4]。
沿革
臺鹽隆田儲運站由臺鹽辦公廳、臺鹽宿舍、防空洞以及六座鹽倉等建築組成,其分別命名為「隆甲倉」、「隆乙倉」、「隆丙倉」、「隆丁倉」與「隆戊倉」,分別建於1958年11月、1956年2月、1969年2月與1973年2月[2]。儲運站位在臺鐵縱貫線西邊,鹽倉則分成兩列成南北向排列,其中隆甲倉與隆乙倉位在較接近鐵路的那一列,隆丙倉與隆丁倉則位在較遠的那一列[2]。
二次大戰結束後,臺灣製鹽總廠為了鹽產的鐵路轉運,從1958年起開始在新營與隆田車站設置鹽倉,其中新營鹽倉是負責存放布袋鹽場從糖鐵布袋線所運來的鹽,而隆田鹽倉則負責存放七股鹽場與北門鹽場的鹽[2]。七股鹽場的鹽是經由糖鐵隆田線運到隆田鹽倉,而北門鹽場的鹽則是先用臺車或牛車運到二重港,再從糖鐵北門線轉隆田線運到鹽倉[2]。儲運站的鹽倉曾分別於1964年、1968年、1970年與1980年時進行整修[2]。
而後由於1970年代後公路運輸取代鐵路運輸,隆田運銷處在1982年撤銷,業務轉由新營運銷處處理,相關建築因而閒置[2]。後來臺大考古隊在2006年進行石橋遺址的搶修時,跟臺南縣政府商借並耗資新臺幣400萬元整修成工作站,之後在2008年擴充成考古工作與資料展示館,並於2018年3月在此成立臺南考古中心。
建築
儲運站位於隆田車站西南,建築群由辦公室、宿舍、鹽倉及防空洞組成,其中宿舍位在辦公廳後面,鹽倉在宿舍東南,防空洞則在宿舍到鹽倉的途中。六座鹽倉均為磚造,屋頂樑柱採用臺灣檜木為建材[2]。
由於儲運站的六座鹽倉並非同時建造,其規模大小與外觀也有差異。其中四座有取名之鹽倉的面積和容量見下表[2]:
鹽倉 | 佔地面積 (平方公尺) |
儲鹽容量 (公噸) |
---|---|---|
隆甲倉 | 197 | 300 |
隆乙倉 | 264 | 400 |
隆丙倉 | 253 | 380 |
隆丁倉 | 225 | 340 |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