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包括公開或秘密的旨在更改、更替、延續外國政權的行為。自19世紀以來,美國政府公開或秘密地參與和干預了多個外國政府的更替。19世紀下半葉,美國政府主要在拉丁美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發起政權更替行動,包括美西戰爭和美菲戰爭。20世紀初,美國在世界許多國家塑造或扶持了政府,包括鄰國巴拿馬、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墨西哥、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
二戰期間,美國幫助推翻了許多納粹德國或大日本帝國的傀儡政權,例如菲律賓的、韓國的、中國東部的和歐洲大部分的政權。美國軍隊也幫助結束了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的統治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統治。
早於1887年的干預
美國一直在與奧斯曼帝國之的黎波里塔尼亞(北非的一個奧斯曼帝國殖民地,通過帕夏間接統治)交戰,以阻止他們俘獲美國船隻並奴役來自美國的船員。美國的海上封鎖並未使的黎波里帕夏優素福·卡拉曼利投降,美國遭受了多次軍事失利,於是決定嘗試新戰術。湯馬斯·傑弗遜任命威廉·伊頓為指揮官,率軍從亞歷山大港進入的黎波里塔尼亞,意圖令卡拉曼利被流放的兄弟哈梅特·卡拉曼利(Hamet Karamanli)成為新的帕夏。伊頓的部隊由美國士兵、僱傭兵和哈梅特的部下所組成。[1]他率部參與德爾納戰役,並取得勝利佔領了德爾納,使戰爭轉為對美國有利。迫於壓力,優素福會見了美國務院外交官,並同意釋放奴隸以換取贖金。[2]儘管伊頓提出了抗議,但協議還是通過了。政治沒有發生變化,哈梅特也被迫返回了埃及。威廉·伊頓感到被這個決定背叛了。[3]
美國吞併了德克薩斯共和國,當時墨西哥認為它是屬於自己的一個叛亂省。[4]在隨後的與墨西哥的戰爭中,美國入侵並吞併了加利福尼亞。[5]
趁美國爆發內戰時,法國等國入侵墨西哥討債。法國隨後任命哈布斯堡王子馬西米連諾一世為墨西哥皇帝。內戰結束後,美國開始支持貝尼托·胡亞雷斯(根據自由黨1857年憲法,自1858年以來一直擔任臨時總統,並在法國入侵之前,於1861年當選為總統)的自由黨,反對馬西米連諾的勢力。美國開始向反對勢力投送武器,許多美國人也與胡亞雷斯並肩作戰。最終,胡亞雷斯和自由黨奪回了權力,並處決了馬西米連諾一世。[6][7][8]美國反對它並援引了門羅主義。威廉·亨利·蘇厄德後來說:「門羅主義八年前只是一種理論,現在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9]隨着自由黨的勝利,墨西哥在復興共和國時期恢復了民主,直到1876年的軍事政變。美國沒有承認這場政變,直到1878年。[來源請求]
1887-1912:美國擴張主義和老羅斯福政府
19世紀後半葉,美國聯邦政府發動的政權更替行為主要位於拉丁美洲和西南太平洋,其中包括了美墨戰爭、美西戰爭、美菲戰爭等一系列戰事。20世紀伊始,美國開始在全球改造或者扶植親美政權,其中包括巴拿馬、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墨西哥、海地、多米尼加等美國的鄰國。
在1880年代,薩摩亞是一個君主制國家,有兩個對立的王位宣稱者:馬列托阿·勞佩帕和馬塔法·約瑟夫。美國、德國和英國支持了薩摩亞群島不同的王位宣稱者,這場對抗導致了1887至1889年的薩摩亞危機,並演變為薩摩亞內戰。[10]列強最終同意讓勞佩帕成為國王。列強撤出後,內戰一直持續到1894年,最終勞佩帕鞏固了其權力。[來源請求]第二次薩摩亞內戰之後,美國取得了東薩摩亞的控制權,[11]並一直統治至今。
1893年1月17日,居住在檀香山的美國僑民發動政變,推翻了利留卡拉尼女王的政權,美國海軍陸戰隊非法入侵王國支持叛亂分子。夏威夷最初被重組為獨立的夏威夷共和國,但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將其併入美國,並於1898年達成。[12]
緬因號的爆炸沉沒成為美西戰爭的導火線,[13]1898年美國入侵並佔領了當時由西班牙統治的古巴。美國有許多人不想吞併古巴,並通過了《泰勒修正案》來禁止吞併。在戰爭結束後的1898至1902年,古巴第一次被美國占領,並由軍事總督倫納德·伍德管理。[14]在美國的控制下,古巴憲法加入了普拉特修正案,美國可以隨時干預未經其批准的政府,迫使古巴接受美國的影響,並限制古巴建立外交關係的能力。[14][15]佔領後,古巴和美國在1903年簽署了《古美關係條約》,進一步確認了普拉特修正案的條款,導致古巴實際成為美國的附庸國。[16]
1856年第一次英法聯軍侵華後,西方列強開始瓜分中國,咸豐帝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割地或允許外國勢力在國內建立租界。同時外國人深入內地傳教,與中國本土宗教及文化產生的衝突日益嚴重。加上傳教士及租界政府多次袒護教民,以此排斥其他當地居民,引發民眾對外國人的反感。最終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中國陷入內亂,義和團大肆攻擊西方人及基督徒。整個運動並無嚴密的組織或統一的領袖,而是一場自發的群眾運動,慈禧太后對此事的態度也多次反覆。最終,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佔領後才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大日本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八國組建八國聯軍遠征天津和北京,引發八國聯軍之役。
1821年,巴拿馬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後,被說服加入西蒙·玻利瓦爾領導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然而,由於巴拿馬遠離波哥大政府,而且與大哥倫比亞其他地區之間沒有實際的陸上連接,因此巴拿馬與該國南部其他地區的聯繫一直很脆弱。在接下來的82年裡,巴拿馬有超過80次,試圖與哥倫比亞分離。1903年,美國協助巴拿馬從哥倫比亞共和國分離,具體執行策劃的是一個由巴拿馬運河公司支持的巴拿馬派系。該公司是一家法美合資公司,目標是修建穿越巴拿馬地峽的水道,從而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
1903年,美國與哥倫比亞簽署了《海-赫蘭條約》,允許美國使用巴拿馬地峽,作為對千日戰爭的經濟賠償。[17]但哥倫比亞參議院希望得到更多資金,因此拒絕批准該條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非常憤怒,並被說服,而鼓勵巴拿馬的叛軍,以尋求脫離哥倫比亞而獨立。叛軍於1903年11月宣布獨立,並與美國簽署了一項條約。於是,巴拿馬運河區建立,成為美國控制下的非合併領土。美國直到1999年才將該地區歸還巴拿馬。
從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之後,到1934年睦鄰政策開始之前,美國對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進行了多次入侵和軍事干預。[18]這些干預被稱為「香蕉戰爭」,這是因為美國軍事干涉的目的是出於經濟性質及自身在該地區的商業利益,而這些地區盛產香蕉、煙草、甘蔗等產品,美國為了確保美國公司壟斷這些產業,以軍事及政治干擾直接或間接控制了這些國家。[19]
洪都拉斯是標準的「香蕉共和國」,被美國的聯合果品公司和標準果品公司控制,國家經濟組成也因此變得極為單一,美國人更控制了宏都拉斯全國土地和鐵路。[20]1903年,美國入侵了洪都拉斯,旨在顛覆,而不是維護其政權。美國海軍陸戰隊經常打這些戰爭,他們在1921年,根據經驗,編寫了一本名為《小型戰爭的戰略與戰術》手冊。有時,海軍也會提供炮火支援,陸軍也會派遣部隊。美國在1903年(支持曼努埃爾·博尼利亞的政變)、1907年(支持博尼利亞抵禦尼加拉瓜支持的政變)、1911和1912年(支持米格爾·R·達維拉政權免被起義推翻)、1919年(內戰期間的維和,並建立了弗朗西斯科·博格蘭看守政府)、1920年(支持博格蘭政權避免總罷工)、1924年(支持拉斐爾·洛佩斯·古鐵雷斯的政變)及1925年(支持米格爾·帕茲·巴拉奧納的民選政府)都對洪都拉斯進行了軍事干涉,以維護美國的利益。[21]
美國結束第一次佔領後,哈瓦那共和黨的埃斯特拉達·帕爾馬成為古巴第一任總統。在1905年的選舉中他沒有碰到對手,成功連任,但自由黨指責他選舉舞弊,自由黨和共和黨之間的戰鬥開始了。由於局勢緊張,帕爾馬在1906年9月28日辭職,此後不久其政府垮台。美國國務卿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在西奧多·羅斯福的批准下,援引了《普拉特修正案》和1903年的條約,入侵並再次佔領了古巴。在佔領期間,該國將由查爾斯·愛德華·馬貢統治。他們監督了1909年何塞·米格爾·戈麥斯的當選,之後美軍撤出了古巴。[22]
1906年,自由黨成員何塞·桑托斯·塞拉亞在總統選舉中獲得連任,但遭到了由布盧菲爾茲市長胡安·何塞·埃斯特拉達所領導的保守黨的反對,並導致了「埃斯特拉達叛亂」(Estrada rebellion)。保守黨與美國企業達成協議,若美國企業為叛亂提供財政援助,在推翻總統後會給予經濟上的利益。美國企業因此參與叛亂,並希望獲得美國政府的支持。[23]美國之所以支持保守黨勢力,是因為塞拉亞曾試圖與德國或日本合作,修建一條貫穿該國的新運河。因為美國控制着巴拿馬運河,因此不希望美洲以外的其它國家來競爭。本來美國只想進行秘密支持,但尼加拉瓜布盧菲爾茲一個美國理事會[24]的托馬斯·P·莫法特(Thomas P Moffat)進行了公開支持,於是美國國務卿菲蘭德·C·諾克斯推動了直接干預。當時,有兩名美國人因加入保守黨而被塞拉亞處決。看到此機會,美國直接參與了叛亂,並派遣軍隊在加勒比海岸登陸。1909年12月14日,塞拉亞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辭職,逃離尼加拉瓜。塞拉亞在逃亡之前,與自由議會一起選擇了何塞·馬德里斯來領導尼加拉瓜。美國拒絕承認馬德里斯。保守黨最終擊敗了自由黨,並迫使馬德里斯辭職。隨後,埃斯特拉達成為總統。美國將托馬斯·克萊蘭·道森作為特工派往尼加拉瓜,並決定舉行的任何選舉都會讓自由黨掌權,而讓埃斯特拉達成立一個制憲會議來選舉他自己。1910年8月,埃斯特拉達在同意美國的某些條件後,獲得美國的承認,成為尼加拉瓜總統。在此次干預之後,美國與尼加拉瓜於1911年6月6日簽署了條約。[25][26][27]作為回報,保守黨允許美國在尼加拉瓜實行金元外交,該政策確保了美國對尼加拉瓜整個國家經濟的控制。[24]
1912-1941:威爾遜政府、一戰及戰間期
在埃斯特拉達叛亂後,自由黨和保守黨之間的衝突仍在繼續,並已經威脅到美元外交下的美國投資。艾斯特拉達在戰爭部長路易斯·梅納的脅迫下辭職,保守黨的副總統阿道爾弗·迪亞斯接任新總統。迪亞斯與美國結盟,受到了尼加拉瓜民眾和梅納的反對。梅納迫使內閣任命自己接替迪亞斯,但美國不承認這一決定。因此,迪亞斯宣布自己為尼加拉瓜總統,而梅納則領導自由黨反抗迪亞斯。[來源請求]
塔夫脫政府派軍隊進入並佔領了尼加拉瓜。威爾遜政府上台後,他們延長了駐軍期限,並完全控制了該國的財政和政府,留下了一支全副武裝的使團。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從該國撤軍,留下一個使團,和阿道爾弗·迪亞斯一起掌管該國。叛軍最終占領了城鎮,於是在使團與迪亞斯的請求下,美軍在離開幾個月後就返回了尼加拉瓜。美國政府與奧古斯托·塞薩爾·桑地諾領導的反抗軍作戰。1933年,因為大蕭條使得美國難以負擔在尼加拉瓜的駐軍費用,富蘭克林·羅斯福將美軍從該國撤出。第二次干預尼加拉瓜成為美國歷史上最長的戰爭之一。美國讓索摩查家族掌權,該家族於1934年殺害了桑地諾。[24]
在墨西哥革命期間,美國駐墨西哥大使亨利·萊恩·威爾遜在背後支持了1913年的政變。政變罷黜並暗殺了在1910年大選中當選的改革派總統弗朗西斯科·馬德羅,導致了維多利亞諾·韋爾塔的軍事統治,但美國並不認可韋爾塔。後來,在1914年4月,美國軍隊入侵韋拉克魯斯並占領了7個月,促使韋爾塔下台,並恢復了由貝努斯蒂亞諾·卡蘭薩領導的政府。1916年晚些時候,美國由北部邊境入侵墨西哥,試圖消滅潘喬·比利亞及其革命軍隊。[來源請求]
美國從1915年到1934年曾佔領海地。美國的銀行曾向海地放貸,由於貸款回收問題銀行要求美國政府干預。美國使用「炮艦外交」的思想,派出海軍恐嚇海地。[28]最終在1917年,在美國主導下海地成立了一個新政府,並對海地憲法進行了修改,終止了之前禁止非海地人擁有土地的法令,以符合美國公司的利益。卡科人最初是前奴隸武裝的民兵組織,在1804年海地革命之後,他們掀起叛亂並控制了山區。這些組織進行游擊戰,以反對美國的占領,史稱「卡科戰爭」。[29]
美國海軍陸戰隊於1916年至1924年入侵並佔領了多米尼加共和國,此前美國曾在1903年、1904年和1914年對該國進行過軍事干預。美國海軍將其人員安插到多米尼加政府的所有關鍵崗位上,並控制了多米尼加的軍隊和警察,[30]幾天後,總統胡安·伊西德羅·希門尼斯被迫辭職下台。[31]
哥斯達黎加是拉美唯一一個在20世紀從未有過長期獨裁政府的國家。在此期間僅有過一次獨裁,當時哥斯達黎加總統阿爾弗雷多·岡薩雷斯·弗洛雷斯試圖增加對富人的稅收,之後戰爭部長費德里科·蒂諾科·格拉納多斯在1917年對岡薩雷斯發動了政變,之後的獨裁統治只持續了兩年。由民主黨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領導的美國政府不承認蒂諾科的統治,並幫助反對派在幾個月的戰爭後迅速推翻了蒂諾科。[32]
在齊默爾曼電報被公開後,美國於1917年4月6日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向君主制的德意志帝國宣戰。[33]威爾遜政府要求德國投降、德皇退位,並建立一個德意志共和國。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了美國的政策,以「讓世界民主和安全」。德國於1918年11月11日投降。[34]德皇威廉二世於1918年11月28日退位。[35]儘管美國並沒有批准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但其中的很多內容都來自於美國。條約要求將德皇威廉二世從政府中除名,但卻從未進行過這種嘗試。[36]德國將成為自由民主制的魏瑪共和國。美國於1921年簽署了美國-德國和約,鞏固了此前其它協約國國家與其達成的協議。[37]
1917年12月7日,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向君主制的奧匈帝國宣戰。[38]奧匈帝國於1918年11月3日投降。[39]奧地利成為了共和國,並在1919年簽署了《聖日耳曼條約》,有效地拆解了奧匈帝國。[40]該條約不允許奧地利與德國統一。儘管美國對該條約產生了很大影響,但美國並沒有批准它,而是在1921年簽署了《美奧和約》,以鞏固他們之間的新邊界和地位。[41]在短暫的內亂之後,匈牙利成為了沒有君主,而是由攝政王統治的君主制國家。匈牙利於1920年與協約國而非美國簽署了《特里亞農條約》。[42]他們在1921年簽署了《美匈和約》,以鞏固了他們之間的地位和邊界。[43]
1918年,美軍參加了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以支持俄國白軍並推翻布爾什維克。[44]威爾遜總統同意派遣5,000美國陸軍參戰。這支部隊被稱為「美國北俄羅斯遠征軍」[45](又名北極熊遠征隊,Polar Bear Expedition),從阿爾漢格爾斯克發動了北俄羅斯戰役;而另外的8,000名士兵組成了美國西伯利亞遠征軍,[46]從海參崴發動了西伯利亞干涉。[47]這支部隊於1920年撤出。[來源請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續
1940年,阿里亞斯成為巴拿馬總統。雖然美國當時尚未參戰,但與軸心國的緊張局勢正在加劇。美國知道,一旦捲入戰爭,(這很可能,而且後來確實發生了。)巴拿馬運河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並擔心阿里亞斯掌權。美國曾要求巴拿馬政府允許其在巴拿馬運河區內外建造130多座新的軍事設施,巴拿馬政府拒絕了美國的出價。[48]1941年10月,美國政府利用其早先訓練過的、在巴拿馬國民警衛隊中的人脈,來支持針對巴拿馬政府的政變。1941年10月,阿努爾福·阿里亞斯·馬德里領導的首屆巴拿馬政府在政變中被推翻,阿里亞斯逃離該國。政變的領導人和美國政府的盟友里卡多·阿道夫·德拉瓜迪亞·阿朗戈成為總統,直到1945年民主政府回歸。[49]
1941年12月,美國加入了二戰中的同盟國,對君主制的日本帝國作戰。盟軍勝利後,由美國將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指揮的盟軍占領了日本。1946年,日本國會批准了新的日本憲法,該憲法基本上就是麥克阿瑟命令的翻版,[50]並作為對舊的普魯士式明治憲法的修正案而頒布。該憲法放棄了侵略戰爭,也明確了日本生活中許多領域的自由化。在使大多數日本人的生活自由化的同時,盟軍審判了許多日本戰犯,也處決了一些戰犯,但赦免了裕仁天皇家族。[51]舊金山和約之前,結束了占領。[51]
二戰期間,美國在入侵沖繩後,設立了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根據與日本政府的條約(天皇的旨意),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在1950年接管並統治了沖繩及琉球群島其它地區,直到1972年。在此「託管統治」期間,美國建立了許多軍事基地,包括操作核武器的基地。許多當地居民反對美國的統治,掀起了反對美國統治的琉球獨立運動。
1941年12月,美國加入了盟軍反對法西斯獨裁政權納粹德國的戰爭。美國參與了盟軍對德國西部的占領和去納粹化。前納粹分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懲罰,這取決於美國對其所犯罪行的評估。美國將軍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最初估計此過程需要50年。[52]根據前納粹分子的犯罪程度,其懲罰也不等,從罰款(對罪責最小的人),到禁止從事除體力勞動外的任何工作,再到監禁甚至死刑(對最嚴重的罪犯,比如那些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定罪的)。例如在1947年底,盟軍拘留了90,000名納粹分子;另有1,900,000人被禁止從事除體力勞動外的任何工作。[53]
隨着德國人對德國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他們開始推動去納粹化進程的結束,並得到了美國人的允許。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並負責去納粹化。這是一個獨立的自由民主的國家,也被稱為西德。對於大多數前納粹分子來說,這一進程隨着1951年通過的大赦法而告終。[54]去納粹化的最終結果是,在西德建立了議會民主制。[55]
1943年7至8月,美國參與了西西里島戰役,由喬治·巴頓中將率領美國第七軍做先鋒,超過2000名美軍喪生。[56]美國也由此發起了意大利戰役,並最終擊敗了貝尼托·墨索里尼及其納粹德國盟友的法西斯政權。墨索里尼被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下令逮捕,引發了內戰。國王任命佩特羅·巴多格里奧為新總理。巴多格里奧通過禁止國家法西斯黨剝奪了法西斯統治的最後要素,隨後與盟軍簽訂了卡西比爾停戰協定。意大利在半島以外的軍隊已經崩潰,其占領和吞併的領土落入了德國的控制之下。意大利於1943年9月3日向盟軍投降。該國北半部在意大利法西斯的幫助下被德國人占領,並成為合作主義的傀儡國家;而南部則由君主主義勢力統治,作為意大利聯合交戰陸軍,為盟軍事業而戰。[57]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游擊隊(許多人曾是意大利皇家軍隊的士兵)在意大利各地活動。羅馬於1944年6月被占領。1945年4月,意大利游擊隊解放委員會(Italian Partisans' Committee of Liberation)宣布總起義。1945年4月28日,貝尼托·墨索里尼被意大利游擊隊處決,兩天後阿道夫·希特勒自殺,德國人投降。其後反法西斯的總理快速接班,1946年5月在位僅一個月的國王翁貝托二世退位,1946年意大利政體公投結束了君主制並開啟了如今的意大利共和國,天主教民主黨贏得1946年意大利大選。[來源請求]
英國、加拿大和美國軍隊是古德伍德行動和眼鏡蛇行動的重要參與者,領導了一場軍事突破,結束了納粹對法國的占領。解放巴黎實際上是由法國軍隊完成的。法國人於1944年組建了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進而在1946年成立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來源請求]
德國在1940年入侵比利時,並建立了比利時及北法蘭西專員轄區來管理。1944年9月,美國、加拿大、英國和其它盟國的軍隊結束了納粹對比利時大部分地區的占領。比利時流亡政府在首相于貝爾·皮埃洛的領導下,於9月8日返回比利時。[60]
在12月的突出部之役中,在比利時防守德國反擊的美軍傷亡超過80,000人。到1945年2月,整個比利時已盡在盟軍掌握。[61]
1945年很混亂。皮埃洛辭職了,比利時社會黨的阿希爾·范阿克組建了新政府。利奧波德三世回到比利時,但國王問題浮現從而引發了騷亂。比利時人重新控制了自己的國家,但戰爭尚未結束。[62]
在納粹占領期間,由阿圖爾·賽斯-英夸特領導尼德蘭專員轄區來管理荷蘭。1944年9月,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的軍隊解放了荷蘭部分地區。但在市場花園行動失敗後,荷蘭最大的幾個城市直到二戰歐洲戰場的最後幾周才得以解放。當年冬天,荷蘭被占領區遭受了饑荒。英美軍隊於1945年3月23日渡過萊茵河,加拿大軍隊隨後從東面進入荷蘭。被留在荷蘭的德軍於5月5日投降,該日被稱為荷蘭的解放日。威廉明娜女王於5月2日返回荷蘭。1946年舉行了大選,產生了由路易斯·比爾領導的新政府。[63][64]
1944年美國登陸,結束了日本對菲律賓的占領。[65]日本戰敗後,美國兌現了承諾,認可菲律賓獨立。塞爾吉奧·奧斯米納恢復組建了菲律賓自由邦政府,在1946年負責監督向擁有完全主權的菲律賓第三共和國的民主過渡。[來源請求]
1938年,奧地利併入德國,史稱德奧合併。作為德國公民,許多奧地利人在二戰期間是站在德國一邊的。盟軍勝利後,將奧地利視為納粹侵略的受害者,而非實施者。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也對奧地利提供了援助。[66]
1955年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將奧地利重新確立為一個自由、民主的主權國家。該條約由美、蘇、英、法的代表簽署,確定了所有占領軍的撤離,並保證奧地利在冷戰中保持中立。[67]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