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達·奧圖(英語:Miranda Otto,1967年12月16日—)是一位澳大利亞女演員,其雙親和妹妹也都是演員。奧圖的演藝生涯於1986年開始,已經出演過多部獨立和大型電影公司製作的電影。奧圖的大銀幕處女作是1986年的澳大利亞電影《埃瑪的戰爭》(Emma's War),在其中扮演一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搬到澳大利亞鄉間生活的少女。接下來的十年裡繼續出演了多部澳大利亞電影,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並在出演了1998年的戰爭片《細細的紅線》和2000年的恐怖片《危機四伏》(What Lies Beneath)後成為好萊塢影星。2000年代初,她在彼得·傑克遜的《指環王》系列電影三部曲中飾演伊歐玟一角,開始成為家喻戶曉的女演員。
米蘭達·奧圖 Miranda Otto | |||||||||||
---|---|---|---|---|---|---|---|---|---|---|---|
女演員 | |||||||||||
出生 | |||||||||||
職業 | 演員 | ||||||||||
母校 | 澳大利亞國家戲劇藝術研究所 | ||||||||||
配偶 | 皮特·奧布萊恩(2003年結婚) | ||||||||||
兒女 | Darcy O』Brien | ||||||||||
活躍年代 | 1986年─ | ||||||||||
|
早年生活
米蘭達·奧托出生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布里斯班,她的父親巴里·奧托(Barry Otto),母親林賽·奧托(Lindsay Otto),以及同父異母的妹妹加茜·奧托(Gracie Otto)都是演員[1]。米蘭達在布里斯班和新南威爾士州的紐卡斯爾長大,六歲那年父母離婚後,她短暫在香港居住[2]。米蘭達會到悉尼與自己的父親一起過周末和節日,並由此對表演產生了興趣[3]。
童年時期的米蘭達會在空餘時間裡和朋友們一起編寫劇本,設計服裝和傳單[4]。她在尼姆羅德劇院的多部舞台劇中亮相併引起了選角導演費斯·馬丁(Faith Martin)的注意。奧托隨後獲得了出演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1986年電影《埃瑪的戰爭》的機會[3]。少女時代的奧托在學術和芭蕾舞上都有上佳表現,並一度考慮成為職業芭蕾舞演員[5]。然而因患有中度脊椎側彎,她只能放棄這一理想[2]。1990年,奧托從悉尼的澳大利亞國家戲劇藝術研究所畢業[6]。畢業前她還有在幾部電影中出演過小配角,包括1987年的《引發》(Initiation)和1988年的《異次元駭客》(The 13th Floor)[7]。
事業
奧托畢業後出演的第一部電影是1991年的《遲到女孩》(The Girl Who Came Late),扮演內爾·蒂斯柯依茲(Nell Tiscowitz)一角。這也是她事業上的突破口,為她贏得了澳大利亞電影業界和公眾的注意。在這部由凱西·穆勒(Kathy Mueller)執導的電影中,她詮釋的是一位能夠與馬交流的年輕女性,並因此而於次年獲得了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的最佳女主角獎提名。[8][9]
奧托的下一部作品是1992年的電影《闔家不歡》(The Last Days of Chez Nous),該片講述了一個澳大利亞家庭中各成員間的複雜關係。影片為她贏得了第二項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獎提名,這一次提名的是最佳女配角獎[8][9]。1993年,奧托與諾亞·泰勒(Noah Taylor)一起出演了帶有性挑逗意味的喜劇片《末世戀情》(The Nostradamus Kid),該片是根據作家鮑勃·埃利斯(Bob Ellis)於1960年代撰寫的回憶錄改編。奧托在面對採訪時表示,自己接演該片是因為「對那段時期本身及其人物都感到着迷」[10]。到了1995年,她又在獨立製片電影《性愛是個有四個字母的詞》(Sex Is a Four Letter Word)中出演了一個小角色[7]。
1995年,奧托因為沒能得到自己參加試鏡的角色而開始對自己事業上所做的選擇產生疑慮[6]。她飛回紐卡斯爾生活了近一年,粉刷母親的房子[6]。1996年,導演雪莉·巴雷特(Shirley Barrett)選中奧托出演電影《愛的小夜曲》(Love Serenade),她詮釋的是一位名叫迪米提·赫利(Dimity Hurley)的孤獨年輕女服務員,與姐姐薇基-安(Vicki-Ann)一起對來自布里斯班的一位知名DJ產生了好感。影片獲得了較為正面的評價[11],在線影評人史蒂夫·羅德斯(Steve Rhodes)稱讚奧托給出了片中最精彩的表現[12]。
奧托在1997年的電影《井》(The Well)和《旅途歌手》(Doing Time for Patsy Cline)中開始擔任主演。起初收到《井》的劇本時她並不願打開細看,因為擔心自己可能得不到這個角色。當時奧托已經30歲,所以她覺得自己來飾演片中年僅18歲的凱瑟琳(Katherine)可能會缺乏可信度[6]。這部由薩曼莎·朗Samantha Lang)執導的電影講述了奧托扮演的少女和一位年長女性之間的關係。影片所獲評價褒貶不一,影評人保羅·費舍爾(Paul Fisher)稱奧托表演的可信度與她出演過的其他同類角色相比有所不及,而路易絲·凱勒(Louise Keller)則稱讚這是奧托從影以來最精彩的演出[13]。奧托因本片獲得了自己的第三次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獎提名[9][8]。同年晚些時候,她又與理查德·勞斯伯格(Richard Roxburgh)一起出演了《旅途歌手》。奧托需要在這部低成本澳大利亞電影中表演鄉村音樂,影片所獲評價同樣褒貶不一[14]。
《井》和《旅途歌手》上映後,雜誌和其它媒體都對這位女演員產生了興趣。1997年,奧托開始與《旅途歌手》的男主演理查德·勞斯伯格約會,她也因此成為當時澳大利亞小報雜誌的常規目標,並對此感到很不習慣[15]。
奧托出演的下一部電影是1998年的浪漫喜劇《死信辦公室》(Dead Letter Office),她的父親巴里在片中有短暫露面,這也是父女倆的首次合作。接下來奧托又在詹姆斯·博格爾(James Bogle)導演的《冬日之光》(In the Winter Dark)中飾演了一位名叫羅尼(Ronnie)的女子,有孕在身但又被男友拋棄。影片在澳大利亞獲得了廣泛好評,奧托因此第4次入圍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獎[8][9]。同年她在泰倫斯·馬力克執導,喬治·克魯尼和西恩·潘等人主演的二戰題材大成本電影《細細的紅線》中出演了一個小角色,從此開始成為國際影星,在澳大利亞以外的多個國家參加演出[9]。例如她於2001年參演了意大利低成本電影《三條腿的狐狸》(La volpe a tre zampe),該片於2004年2月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首映,2005年11月5日在匈牙利電視頻道首播,2009年3月在意大利電視台首播[16]。
奧托出演的第一部美國電影是2000年上映的驚悚片《危機四伏》,該片由羅伯特·澤米基斯執導,哈里森·福特和米歇爾·菲佛主演,奧托飾演的是福特和菲佛角色的神秘鄰居瑪麗·福爾(Mary Feur)。影片所獲評價褒貶不一[17][18],但商業上較為成功,全球票房超過2.91億美元[19]。2001年,奧托獲選在喜劇片《人性》中飾演一位博物學家。編劇查理·卡夫曼對她兩年前參加自己電影《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試鏡時的表現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安排奧托參加試鏡並與導演米歇爾·貢德里見面[20]。但是《人性》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專業評價上表現都很不理想[21][22],影評人傑弗里·M·安德森(Jeffrey M. Anderson)批評了奧托的法國口音,稱她的角色看起來與周遭發生的事情格格不入[23]。同年她還出現在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視劇《如今世道》中,該劇根據安東尼·特洛勒普的同名小說改編,奧托飾演的角色處心積慮地想讓基利安·墨菲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結婚[24]。
1999年,奧托獲選在《指環王》系列電影三部曲中扮演伊歐玟,洛汗的一位女戰士。導演彼得·傑克遜看到她在澳大利亞拍攝的試鏡影片後立即就拍板決定請她出演[25]。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奧托花了六個星期學習騎馬和特技舞蹈[26]。她的角色在2002年的續集《指環王:雙塔奇兵》中首度登場,並且出現在2003年的《指環王:王者歸來》中。《指環王》三部曲無論是在票房[27][28][29]還是專業評論領域都大獲成功[30][31][32][33][34][35],其中第三部電影在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贏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原著改編在內的11項大獎[36][37],奧托的表演也為她贏得了帝國獎最佳女演員獎提名[8][38]和土星獎最佳女配角獎提名[8][39]。
奧托的下一個項目是澳大利亞電視迷你劇集《深夜中的呼喚》(Through My Eyes: The Lindy Chamberlain Story),影片取材於澳大利亞歷史上最知名的其中一起謀殺案被告林迪·張伯倫(Lindy Chamberlain)的真實經歷,她曾受到謀殺自己幼女的指控並被陪審團定罪[40]。奧托的丈夫皮特·奧布萊恩獲選出演檢察官伊恩·巴克(Ian Barker)後她也隨即入選出演女主角張伯倫。接受採訪時奧托表示,自己接演這一角色是因為這是一次對非傳統角色加以探索的寶貴機遇[41]。為此她在2005年的洛吉獎角逐中榮獲正劇劇集類最佳女演員獎[8]。
美國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對奧托在《指環王》系列電影中的表現留下的深刻印象,因此打電話邀請她在自己導演的大成本科幻片《世界大戰》中與湯姆·克魯斯演對手戲。奧托當時懷有身孕,本以為自己無望出演,但之後劇本經過改寫來配合她的情況[1]。2005年女兒出世後,奧托息影一段時間,在澳大利亞專心養育女兒,並在劇院參加演出[1]。
2007年,奧托在電視迷你劇集《頭號前妻》(The Starter Wife )扮演克里克特·斯圖爾特(Cricket Stewart)一角,是位事業成功導演的妻子[42]。同年她又出演了美國電視劇集《女人幫》(Cashmere Mafia),在劇中飾演朱麗葉·德雷珀(Juliet Draper),是紐約一位成功的女性高管,需要依靠朋友來兼顧自己事業和家庭上的需要[43]。奧托表示,自己選擇出演《女人幫》是因為「當時的美國電視節目很有趣,更重要的是,裡面的女性角色真是太棒了」,她還表示,自己「喜歡經過長時間構思和發展的角色」[44]。不過該劇於2008年5月起予以取消[45]。
米蘭達·奧托的劇場處女作是1986年悉尼劇院公司製作的《柏蒂娜的苦淚》(The Bitter Tears of Petra Von Kant)[46]。之後從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她又出演了另外三部該公司製作的舞台劇。2002年,她回歸劇場舞台,在《玩偶之家》中扮演諾拉·赫爾默(Nora Helmer),與之後將成為她丈夫的男演員皮特·奧布萊恩演對手戲。這次演出為奧托贏得了2003年赫爾普曼獎提名和MO獎年度最佳舞台劇女演員獎[47][48][49]。
她的下一步劇場作品是2005年的心理驚悚舞台劇《男孩追求女孩》(Boy Gets Girl),扮演的是紐約一家雜誌社的記者。奧托是在發現自己懷孕前幾天答應出演的,導演羅賓·內文(Robyn Nevin)為此將製作時間從2004年12月改為2005年9月,以便她能夠參加演出[1]。2005年,內文又開始了一部自己專為奧托定製舞台劇的前期製作工作[1]。
個人生活
2003年1月1日,米蘭達·奧托與男演員皮特·奧布萊恩成婚,兩人是在參加《玩偶之家》演出時認識的[50]。兩人的獨女達茜(Darcey)於2005年4月1日出生。懷着女兒的奧托差點不得不放棄出演《世界大戰》的機會,女兒出世後,她開始淡出影壇,以便騰出更多的時間陪伴自己身在澳大利亞的家人[2]。
在2004年接受採訪時奧托表示,希望自己永遠都不要像另一位澳大利亞女星妮可·基德曼那樣名揚天下,因為她覺得自己可能永遠都無法處理好那樣的生活[51]。
作品年表
年份 | 片名 | 角色 | 說明 |
---|---|---|---|
1986 | 《埃瑪的戰爭》 | 埃瑪·格蘭奇(Emma Grange) | |
1987 | 《引發》 | 史蒂維(Stevie) | |
1988 | 《異次元駭客》 | 麗貝卡(Rebecca) | |
1991 | 《遲到女孩》 | 內爾·蒂斯柯依茲 | 提名—澳大利亞電影學院最佳女主角獎 |
1992 | 《英雄II:歸來》(Heroes II: The Return) | 羅馬·佩奇(Roma Page) | 電視電影 |
1992 | 《闔家不歡》 | 安妮(Annie) | 提名—澳大利亞電影學院最佳女配角獎 提名—澳大利亞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52] |
1993 | 《末世戀情》 | 珍妮·奧布萊恩(Jennie O'Brien) | |
1995 | 《性愛是個有四個字母的詞》 | 薇薇(Viv) | |
1996 | 《愛的小夜曲》 | 迪米提·赫利 | |
1997 | 《井》 | 凱瑟琳 | 提名—澳大利亞電影學院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澳大利亞影評人協會最佳女演員獎[53] |
1997 | 《真愛與混亂》(True Love and Chaos) | 咪咪(Mimi) | |
1997 | 《旅途歌手》 | 佩茜(Patsy) | |
1998 | 《死信辦公室》 | 愛麗絲·沃爾什(Alice Walsh) | 提名—澳大利亞影評人協會最佳女演員獎[54] |
1998 | 《冬日之光》 | 羅尼 | 提名—澳大利亞電影學院最佳女配角獎 |
1998 | 《細細的紅線》 | 馬蒂·貝爾(Marty Bell) | |
1999 | 《終極獵殺》(The Jack Bull) | 科拉·雷丁(Cora Redding) | 電視電影 |
2000 | 《親屬》(Kin) | 安娜(Anna) | |
2000 | 《危機四伏》 | 瑪麗·福爾 | |
2001 | 《三條腿的狐狸》 | 露絲(Ruth) | |
2001 | 《人性》 | 加布里埃爾(Gabrielle) | |
2001 | 《如今世道》 | 赫特爾夫人(Mrs. Hurtle) | 電視迷你劇集 |
2002 | 《闔上你的雙眼》(Doctor Sleep) | 克拉拉·斯特羅瑟(Clara Strother) | |
2002 | 《朱麗回家》(Julie Walking Home) | 朱麗(Julie) | |
2002 | 《指環王:雙塔奇兵》 | 伊歐玟 | 在線影評人協會最佳群體表演獎 提名—帝國獎最佳女演員 提名—鳳凰城影評人協會最佳群體表演獎 提名—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傑出群體表演獎[8] |
2003 | 《不一樣的奇遇》(Danny Deckchair) | 格倫達·萊克(Glenda Lake) | |
2003 | 《指環王:王者歸來》 | 伊歐玟 | 廣播影評人協會最佳群體表演獎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群體表演獎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最佳群體表演獎 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傑出群體表演獎 提名—土星獎最佳女配角獎[8] |
2004 | 《在我父親的洞穴里》(In My Father's Den) | 潘妮(Penny) | |
2004 | 《深夜中的呼喚》 | 林迪·張伯倫 | 電視迷你劇集 洛吉獎最佳正劇類女演員銀獎 提名—澳大利亞電影學院最佳電視女主角獎[8] |
2004 | 《鳳凰劫》(Flight of the Phoenix) | 凱利·約翰遜(Kelly Johnson) | |
2005 | 《世界大戰》 | 瑪麗·安·費里爾(Mary Ann Ferrier) | |
2007 | 《頭號前妻》 | 克里克特·斯圖爾特 | 電視迷你劇集 |
2007 | 《女人幫》 | 朱麗葉·德雷珀 | 電視劇集 |
2009 | 《如何在9周內改變》(In Her Skin) | 巴伯夫人(Mrs. Barber) | |
2009 | 《保佑》(Blessed) | 比安卡(Bianca) | |
2010 | 《孤獨的南方》(South Solitary) | 梅莉迪絲(Meredith) | |
2010 | 《在古德家完事》(Get It at Goode's) | 帕蒂·威廉姆斯(Patty Williams) | |
2012 | 《費雪小姐探案集》(Miss Fisher's Murder Mysteries) | 琳達(Linda) | 電視劇集,第一集 |
2013 | 《握住月光》(Reaching for the Moon) | 伊麗莎白·畢曉普 | |
2013 | 《變向》(The Turning) | 雪莉(Sherry) | |
2013 | 《送鄉人》(The Homesman) | 西奧琳·貝爾基納普(Theoline Belknapp) | |
2014 | 《我,弗蘭肯斯坦》 | 列奧諾拉(Leonore) | |
2017 | 《安娜貝爾2》 | 艾瑟德爾·穆林斯 (Esther Mullins) | |
2019 | 《寂靜殺機》 | Kelly Andrews | |
2020 | 《婚姻大崩壞》 | - | |
2023 | 《鬼手鬼手 請開口》 | Sue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