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紅酸(英語:rosolic acid)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它是帶有綠色金屬光澤的黃色或深紅色晶體。它幾乎不溶於水,易溶於酒精。溶於強酸形成黃色溶液,或溶於鹼溶液形成胭脂紅色溶液。

玫紅酸酸鹼指示劑
低於pH 5.0 時 高於pH 6.8 時
5.0 6.8
Quick Facts 玫紅酸, 識別 ...
玫紅酸
IUPAC名
4-[bis(p-hydroxyphenyl)methylene]-2,5-cyclohexadien-1-one
4-[雙(對羥基苯基)亞甲基]-2,5-環己二烯-1-酮
別名 奧林
薔薇酸
p-玫紅酸
玫瑰紅酸
C.I. 43800
識別
CAS號 603-45-2  checkY
PubChem 5100
ChemSpider 4921
SMILES
 
  • C1=CC(=O)C=CC1=C(C2=CC=C(C=C2)O)C3=CC=C(C=C3)O
InChI
 
  • 1/C19H14O3/c20-16-7-1-13(2-8-16)19(14-3-9-17(21)10-4-14)15-5-11-18(22)12-6-15/h1-12,20-21H
InChIKey FYEHYMARPSSOBO-UHFFFAOYAG
Beilstein 2055205
EINECS 210-041-8
性質
化學式 C19H14O3
摩爾質量 290.31 g·mol−1
密度 1.283 g/cm3
熔點 308 °C(581 K)
溶解性 難溶
λmax 482[1] nm
磁化率 -161.4·10−6 cm3/mol
危險性
警示術語 R:R36 R37 R38
NFPA 704
1
1
0
 
閃點 308 °C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Close

基於這種特性,它可以用作pH範圍5.0 - 6.8的p酸鹼指示劑。它也被用於製造染料的中間體。

合成

玫紅酸於1834年由德國化學家弗里德利布·費迪南德·龍格通過蒸餾煤焦油獲得。他將其命名為Rosölsäure或 Rosaölsäure(紅色油酸)。[2][3]1861年,德國化學家赫爾曼·科爾貝魯道夫·施密特提出了通過在濃硫酸存在下加熱草酸和礦物雜酚油(其中含有苯酚)來合成玫紅酸。[4]化學家們逐漸意識到商業玫紅酸不是一種純化合物,而是實際上是類似化合物的混合物。[5][6]

玫紅酸由草酸苯酚在濃硫酸條件下加熱製備而成。

Thumb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