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西工人文化宮是位於上海市普陀區武寧路71號的一處工人文化宮,俗稱西宮。處於武寧路,曹楊路,武寧路電車場合圍的街坊內,總占地面積7公頃,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是目前上海最大的園林式工人文化宮。[1][2][3][4]
歷史
文化宮所在地塊原為農田,包含陳家宅、陳家白漾、王家弄和張家橋四個自然村。20世紀50年代末,由上海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開始興建工人文化宮。[5]建設工程於1959年7月開工,1960年10月落成。1961年2月7日,文化宮投入使用,初名滬西工人俱樂部。各類藝術培訓班在文化宮內舉辦,並且各種工人業餘藝術團體在文化宮內成立。[6]
文化宮以一幢3層主體大樓為中心,前有南、北草坪、花壇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雕塑像等,後有足球場、籃球場、游泳池以及各類室外設施,南側有藝術培訓教學樓和招待所,北側有1萬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湖中設有大島、小島。西北部有餐廳、茶室及橫濱·上海友好館。[6]
文化大革命中,這些活動和團體被稱為「黑色染缸」,職工文化活動停辦。同時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化宮更名為普陀區文化宮,後又更名為普陀區工人文化宮。1975年,滬西工人影劇院建成。1979年,正式命名為滬西工人文化宮至今。[6]
1980年代,文化宮新增12個景點,相繼成立工人的美術、攝影、集郵、書法、影評、書評、釣魚等愛好者協會。1980年起,文化宮被上海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列為接待國外工會、工人代表團參觀訪問的單位。同時期該宮創作並演出了話劇《開窗》、獨幕話劇《婆婆媽媽》及滬劇《金蜂記》等劇目。1990年代中後期,人才招聘會「滬西天天職場」在文化宮舉辦。[6]
1994年,西宮對原3層主樓加層改造為4層並重新布局。1999年,又對後門游泳池、更衣室、門樓進行改造,拓寬和拉直後門通道,新辟後廣場,增設商業網點,新建河面景觀迎賓橋。2001年,加固和維修西宮湖,整修環湖駁岸、清挖河床淤泥、補栽景觀綠化,將沿湖通道改建為步行街。[6]
西宮劉華雕像附近是滬西革命史陳列館。陳列館展品主要是從1919年至1949年在普陀區、長寧區部分地區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及與中國共產黨有關的文物。[6]
滬西工人影劇院前的天橋建於1984年,於2001年被拆除。[7]
截至2022年,文化宮外圍許多建築已經拆除。[6]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