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外交(英語:Foreign relations of Mauritius)即毛里求斯共和國政府實行的外交政策。毛里求斯奉行不結盟、中立和全方位外交政策,認為外交應該為經濟建設服務,主張與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毛里求斯與西方交好,同時與印度和西部及南部非洲的國家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毛里求斯是世界貿易組織、印度洋委員會、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英聯邦及法語圈國際組織成員國,並且是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的發起國。2006年,毛里裘斯成為葡萄牙語國家共同體的觀察員國,以期與其他成員國發展更緊密合作關係[1]。
貿易、承諾實行民主制度以及很小的國家規模是影響毛里求斯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歷史因素和對西方市場的依賴把毛里求斯和歐盟及其成員國緊密聯繫在一起,尤其是英國和法國,後者至今還對與毛里求斯隔海相望的留尼汪島有宗主權。
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毛里求斯與非洲國家保持良好關係,特別是南非,是毛里求斯最大的貿易夥伴。毛里求斯的生產的商品正在進入非洲市場,尤其是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毛里求斯對其與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和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這兩個國際組織的關係尤為重視。
領土爭端
雙邊關係
國家 | 建交日期 | 注釋 |
---|---|---|
澳大利亞 | 1970年 |
|
孟加拉 | 1972年 | 參見:孟加拉國—毛里求斯關係
兩國均為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及英聯邦成員國。
|
巴西 | 1974年 |
|
加拿大 | 1967年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72年4月15日 | 參見:中國—毛里求斯關係 |
法國 | 參見:法國—毛里求斯關係
1715年至1814年,毛里求斯為法國殖民地,法語為毛里求斯官方語言之一,與英語均為學校教學語言,法國文化對於毛里求斯文化影響深遠。 法國也是毛里求斯主要的貿易夥伴之一。
| |
德國 |
| |
印度 | 1968年 | 參見:毛里求斯—印度關係 |
日本 | 1968年3月12日 | 參見:毛里求斯—日本關係 |
馬達加斯加 | 1968年8月27日 |
|
馬來西亞 | 1987年 | 參見:馬來西亞—毛里求斯關係 |
墨西哥 | 1976年7月30日 |
|
巴基斯坦 | 1969年 | 參見:毛里求斯—巴基斯坦關係
2007年11月30日,毛里求斯與巴基斯坦簽署了雙邊特惠貿易協定.[15]
|
俄羅斯 | 1968年3月17日 | 參見:毛里求斯—俄羅斯關係
|
塞舌爾 | 1988年6月17日 |
|
南韓 | 1971年7月3日 | |
瑞士 | 1968年 | |
土耳其 | 1968年[21] | 參見: 毛里求斯—土耳其關係 |
英國 | 1968年 |
|
美國 | 1968年3月12日 | 參見:毛里求斯—美國關係 |
參見
- 毛里求斯駐外機構列表
- 駐毛里求斯外交機構列表
- 毛里求斯簽證政策
參考資料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