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頰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biaculeatus),又叫透紅小丑,是雀鯛科海葵魚亞科雙鋸魚屬的一種,分布於印尼西部到大堡礁的印度-太平洋海域[2],是一種常見的觀賞魚。棘頰雙鋸魚僅居住於奶嘴海葵附近[3],是所有小丑魚中最挑剔的[4]。基因研究顯示,它與海葵雙鋸魚、寬帶雙鋸魚有很近的親緣關係。[5][6]
棘頰雙鋸魚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鱸型目 incertae sedis |
科: | 雀鯛科 Pomacentridae |
屬: | 雙鋸魚屬 Amphiprion Cuvier, 1816 |
種: | 棘頰雙鋸魚 P. biaculeatus
|
二名法 | |
Premnas biaculeatus (Bloch, 1790)
| |
異名 | |
Chaetodon biaculeatus Bloch, 1790 |
特徵
其兩頰上有棘刺,因此得名。不同地區的棘頰雀鯛身體顏色不同,幼魚和成年雄魚身體一般呈明亮的橘紅色,成年雌性則呈栗色或深褐色。其身體上有三條條紋,顏色可能是白色、綠色或者黃色。雌魚的條紋呈灰色,但受驚後可能會變成白色[3]。達到老年後,雌性個體的條紋甚至可能消失[7]。
棘頰雙鋸魚存在非常明顯的兩性異形特徵,雌魚總是比雄魚大得多,實際上雌性棘頰雙鋸魚是體型最大小丑魚之一,長度可達17 cm(6.7英寸),但雄性一般只有6—7 cm(2.4—2.8英寸)長。[3]在群體中,有嚴格的統治階級。最大且最具攻擊性的魚是雌魚,位於頂部。一群中只有兩隻小丑魚,一雄一雌,透過體外受精進行繁殖。小丑魚是連續雌雄同體,這意味著它們首先發育成雄魚,成熟後變成雌魚。
不同地區的棘頰雀鯛體色有相當大的變化,馬來群島中部為:
-
雌魚
-
雄魚
-
雌魚
-
雄魚
東帝汶到澳大利亞:
-
雌魚,東帝汶
-
雄魚,東新不列顛
-
雌魚
-
雌魚
飼養
棘頰雀鯛已被成功地人工繁殖。但它的攻擊性比別的小丑魚都強,因此飼養時應當特別留意[8]。經過選擇性繁殖,出現了身具閃電形條紋的棘頰雀鯛[9]。但這種特徵在野外是很少見的[10]。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