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法国摩泽尔省市镇与省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梅斯(法語:Metz,法語發音:[mɛs] (ⓘ)),法國東北部城市,大東部大區摩澤爾省的一個市鎮,也是該省的省會和人口最多的城市[地 1],1982至2015年間曾為洛林大區的首府。梅斯位於摩澤爾省中部,摩澤爾河畔[2],是這一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市鎮面積為41.94平方公里,2021年1月1日時人口數量為120,874人,在法國城市中排名第32位。2018年,原梅斯城市圈公共社區晉升為梅斯都會區,成為法國21個都會區之一[3]。
梅斯 Metz | |
---|---|
法國市鎮 | |
梅斯城區地圖 | |
坐標:49°07′11″N 6°10′37″E | |
國家 | 法國 |
大區 | 大東部大區 |
省 | 摩澤爾省(省會) |
區 | 梅斯區(區府) |
EPCI | 梅斯歐洲都會區(駐地) |
省級選區 | 梅斯第一、二、三縣 |
政府 | |
• 市長 | 弗朗索瓦·格羅迪迪埃 (LR共和黨) |
面積 | |
• 市鎮 | 41.94 平方公里(16.19 平方英里) |
海拔 | 209 公尺(686 英尺) |
最高海拔 | 256 公尺(840 英尺) |
最低海拔 | 162 公尺(531 英尺) |
人口(2021年1月1日)[1] | |
• 市鎮 | 120,874人 |
• 排名 | 法國市鎮第32位 |
• 密度 | 2,882人/平方公里(7,460人/平方英里) |
• 輻射區 | 367,851 |
• EPCI | 226,287 |
居民稱謂 | Messin(男性) Messine(女性) |
時區 | 東一區(UTC+1) |
郵遞區號 | 57000 |
電話區號 | +33 387 |
市鎮編碼 | 57463 |
網站 | https://metz.fr/ |
資料最後更新:2020-06-28 |
梅斯位於法國東北部的洛林地區,市區距離德法邊界線大約40公里。摩澤爾河自南向北流經梅斯市區,其左岸開鑿有運河並可常年通航[4]。梅斯市區地勢平坦,城市以諸島街區為核心向東南方向呈放射狀分布[2],其中市區南部為主要的居民區,東南部為科教園區,而東部則有大型商業中心分布。
梅斯歷史悠久,是法國藝術與歷史之城,自中世紀以來分別作為奧斯特拉西亞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梅斯共和國的國都,自法國大革命結束後一直為摩澤爾省的省會,並於1982至2015年間成為洛林大區的首府。1871至1919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梅斯曾分別被普魯士帝國和納粹德國占領。
梅斯因當地特產洛林黃香李而聞名,後者為法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梅斯也因同名足球俱樂部而聞名,後者曾獲得1998年法甲亞軍和4次法乙的冠軍[文 1]。
「梅斯」一名來源於凱爾特人的一支-梅迪奧馬特里克人,其定都於迪沃杜魯姆-梅迪奧馬特里科魯姆(又稱「梅迪奧馬特里斯」(Médiomatrice)),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更名為「梅蒂斯」(Mettis),後逐漸衍變成為「梅斯」[史 1]。
羅馬時期,梅迪奧馬特里克人的首都梅迪奧馬特里斯是羅馬帝國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屬於比利時高盧行省,其城址和今梅斯所在地基本吻合。彼時,羅馬共和國內兩條重要通道:蘭斯-梅斯和朗格勒-梅斯的交匯點,這兩條道路成為了現代梅斯城區的泰松街和昂富爾尼呂兩條街道;同時,依靠摩澤爾河的水運之便,梅斯成為了這一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工商業中心,城市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建成於公元1世紀的梅斯大劇場可容納2.5萬人,是羅馬時期最大的大劇場之一;長達22公里的戈爾茲-梅斯高架水渠也於公元2世紀建成,為梅斯的城市用水提供了保障[史 2]。
公元245年,阿勒曼尼人北上入侵這一地區。為防禦外敵,梅斯的城牆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固[史 3];同時,這一地區的農業也有所發展。公元297年,比利時高盧行省的首都由蘭斯遷至距離梅斯不遠的特里爾,使得梅斯獲得了經濟上的發展,同時天主教梅斯教區也在此期間成立。米蘭敕令頒布後,梅斯教堂成為了比利時高盧行省內的第三座教堂[5]。公元451年,匈人帝國首領阿提拉帶領軍隊向西跨越萊茵河,與梅斯的首領馬薩爾的利維耶展開了激鬥,史稱「451年的梅斯之戰」,其間,梅斯城內大量建築被毀,同時平民傷亡慘重[5]。僅僅兩個月後,匈人在沙隆戰役中失敗,後逐漸退回萊茵河以東的區域。
公元511年,克洛維一世逝世,其長子提烏德里克一世繼承了法蘭克王國東北部的大部分土地,建立了奧斯特拉西亞王國,梅斯成為了王國首都,直至墨洛溫王朝結束[史 4]。在此期間,梅斯是西歐大陸上的重要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梅斯市區修建了數十處宗教場所,其中戈爾茲修道院所傳頌的《梅斯聖歌》成為了天主教《額我略聖歌》的基礎[史 5]。梅斯也被認為是加洛林王朝的發源地[史 6]。843年,《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梅斯成為了中法蘭克王國的首都;870年的《墨爾森條約》則使得梅斯所在的摩澤爾河以東地區被劃入洛塔林吉亞公國;959年,洛塔林吉亞公爵偉人布魯諾和其兄奧托一世將洛塔林吉亞公國一分為二,其中梅斯所在的區域被劃至上洛塔林吉亞,即洛林公國,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彼時,梅斯喪失了一切行政地位,成為了普通城鎮,這引發了當地領主和民眾的不滿。在梅斯主教的主持下,梅斯地區組建成為教省行政區[史 7],最終獲得帝國自由城市的地位。友誼戰爭結束後,梅斯成立梅斯共和國[史 8]。《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梅斯共和國成為法蘭西王國的保護國,與凡爾登、圖勒一道,成為了三主教行省之一,並成為行省首府,保留部分自治權利,直至法國大革命結束[史 9]。
1790年,原洛林公國以北的地區被劃分為摩澤爾省,梅斯成為了省會。此後,隨着工業革命的推進和鐵路的通車,梅斯成為了法國重要的工商業城市。1861年世界博覽會即在梅斯舉辦[史 10]。
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根據《法蘭克福條約》,包括梅斯在內的摩澤爾省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連同默爾特-摩澤爾省東部、孚日省東北部和整個阿爾薩斯被劃入了普魯士王國[史 11]。其間,普魯士統治者在阿爾薩斯-洛林淪陷區施行嚴格的文化隔離,強制取消了境內一切法語出版物,將原炮兵工程應用學校改為梅斯戰爭學校,並在市中心建設帝國區[史 12];同時,梅斯境內的鐵路設施也被迫改為和普魯士帝國相同的靠右行駛,這些政策使得當地大批居民逃往法國內地[史 13][史 14]。此外,梅斯作為邊境城市,成為了普魯士帝國內的軍事重鎮,大批軍營、軍校、堡壘和防禦工事在梅斯市內興起[史 15]。1908年,市鎮普朗蒂耶爾和德旺萊蓬併入梅斯[史 16][史 17],之後勒薩布隆於1914年併入[史 18]。1919年凡爾賽條約簽署後,阿爾薩斯-洛林劃歸法國,原淪陷區內的摩澤爾省和默爾特-摩澤爾省整合成為新的摩澤爾省,梅斯作為省會並保持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梅斯再次被淪陷,1944年底,同盟國和納粹德國在梅斯附近地區展開了激烈的交火,史稱「梅斯戰役」[6]。最終,梅斯於1944年12月13日解放[6]。
20世紀50年代,梅斯北部和東部的煤炭區吸引了大批來自北非的勞動力[史 19],而梅斯作為行政中心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1961年,市鎮博爾尼、馬尼和瓦利耶爾萊梅斯併入梅斯[史 20]。1970年,梅斯大學成立。1982年,洛林大區成立,梅斯成為大區首府。2007年,法國高速鐵路東線建成通車,梅斯至巴黎間開通高速列車。2010年,梅斯蓬皮杜中心建成。2016年,洛林大區與相鄰的香檳-阿登大區和阿爾薩斯大區合併,梅斯失去了大區首府的地位。2018年,原梅斯城市圈公共社區升級為梅斯都會區[3],後於2021年更名為「梅斯歐洲都會區」(Eurométropole de Metz)。
梅斯位於法國東北部,大東部大區的中北部和摩澤爾省的西部,距離法國首都巴黎約330公里,距離大區首府斯特拉斯堡大約166公里[2]。與梅斯接壤的市鎮包括:普伊、阿爾斯-拉克內克西、勒邦聖馬丹、寬西、隆日維爾萊梅斯、洛里萊梅斯、馬爾利、拉馬克斯、蒙蒂尼萊梅斯、佩爾特、普拉普維爾、聖於連萊梅斯、旺圖、瓦皮[2]。
梅斯位於洛林高原腹地,摩澤爾河沖積平原內,市區內地勢平坦,海拔在162至256米之間,其中摩澤爾河左岸的部分略高於其它地區[2]。
梅斯地區的基岩主要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7],其地表則以現代沉積物為主[7]。梅斯附近出產的若蒙石是一種鮞粒灰岩,也是當地的傳統建築材料之一。
摩澤爾河自西南向東北流經梅斯的西部和北部,其中梅斯段為辮狀水系,並形成了多處河心島[2],並在左岸設有人工水道供船隻通行。摩澤爾河在德國境內匯入萊茵河,屬於法國五大流域當中的萊茵河水系。摩澤爾河支流塞耶河自南向北流經梅斯市區東部,歷史上也可以通航。
梅斯屬於溫帶闊葉混交林,常見樹木包括山毛櫸、橡樹和樺樹等。梅斯附近分布有多處森林[地 2],市區內也有多處森林公園,其中位於塞耶河畔的讓-瑪麗·佩爾特花園面積達20公頃,是梅斯市區內面積最大的人工綠地公園之一[地 3]。
梅斯屬於帶有大陸性特徵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因距離海岸線較遠,年溫差略高於同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分布均勻,偶爾有極端天氣發生。
梅斯西南郊的穆蘭萊梅斯境內設有氣象站,以下為該氣象站的數據[地 4]:
穆蘭萊梅斯1981年-2019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6.1 (61.0) |
20.4 (68.7) |
24.3 (75.7) |
29.6 (85.3) |
33.2 (91.8) |
37.7 (99.9) |
37.3 (99.1) |
39.5 (103.1) |
33.4 (92.1) |
26.7 (80.1) |
22.3 (72.1) |
17.5 (63.5) |
39.5 (103.1) |
平均高溫 °C(°F) | 4.8 (40.6) |
6.5 (43.7) |
11 (52) |
15.1 (59.2) |
19.5 (67.1) |
22.7 (72.9) |
25.3 (77.5) |
24.9 (76.8) |
20.4 (68.7) |
15.1 (59.2) |
9 (48) |
5.5 (41.9) |
15 (59) |
日均氣溫 °C(°F) | 2.2 (36.0) |
3.2 (37.8) |
6.8 (44.2) |
10 (50) |
14.4 (57.9) |
17.5 (63.5) |
19.9 (67.8) |
19.4 (66.9) |
15.5 (59.9) |
11.2 (52.2) |
6.1 (43.0) |
3.1 (37.6) |
10.8 (51.4) |
平均低溫 °C(°F) | −0.4 (31.3) |
−0.3 (31.5) |
2.4 (36.3) |
4.7 (40.5) |
8.9 (48.0) |
12 (54) |
14.1 (57.4) |
13.7 (56.7) |
10.5 (50.9) |
7.1 (44.8) |
3.2 (37.8) |
0.7 (33.3) |
6.4 (43.5) |
歷史最低溫 °C(°F) | −21.1 (−6.0) |
−21.1 (−6.0) |
−15.3 (4.5) |
−5.1 (22.8) |
−2.2 (28.0) |
1.9 (35.4) |
4.3 (39.7) |
3.9 (39.0) |
0 (32) |
−5 (23) |
−11.7 (10.9) |
−17 (1) |
−21.1 (−6.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73.2 (2.88) |
68.5 (2.70) |
74.1 (2.92) |
54.3 (2.14) |
66.6 (2.62) |
66.8 (2.63) |
71 (2.8) |
67 (2.6) |
67.5 (2.66) |
71.9 (2.83) |
83.9 (3.30) |
80.4 (3.17) |
845.2 (33.28) |
月均日照時數 | 46.1 | 73.3 | 119.8 | 169.8 | 173.3 | 211.7 | 200.1 | 186.9 | 149 | 104.6 | 46.5 | 39.4 | 1,520.5 |
數據來源:infoclimat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