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器(1458年—1514年),字名父,號柳塘,浙江寧波府慈谿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Quick Facts 楊子器, 籍貫 ...
楊子器 |
---|
大明河南左布政使 |
籍貫 | 浙江寧波府慈谿縣 |
---|
字號 | 字名父,號柳塘 |
---|
出生 | 天順二年(1458年)
|
---|
逝世 | 正德八年(1513年)十二月初三日
|
---|
配偶 | 娶沈氏(贈宜人),繼娶邵氏(贈宜人)、應氏 |
---|
|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科舉人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同進士出身
|
Close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浙江鄉試第二名舉人,二十三年(1487年)聯捷丁未科進士。授崑山縣知縣,丁父憂去職,服闋,弘治七年(1494年)起復為高平縣知縣,九年(1496年)調常熟縣知縣,擢吏部考功司主事,上陳邊務十二事,當時明孝宗廣開言路,楊子器多有建白。
正德元年(1506年)升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同年升吏部考功司郎中,四年(1509年)出為湖廣布政使司右參議,轉福建按察司副使,五年(1510年)轉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升河南右布政使,轉河南左布政使,八年(1513年)入覲,十二月初三日卒於衛輝府驛舍[1][2]。
楊子器善詩文,與邑人桑瑜等纂《常熟縣志》四卷刊行。
高祖楊彥良;曾祖楊斗瞻;祖父楊佶;父楊祿,字履翁,號石田,贈吏部員外郎。母張氏(封宜人)。孫楊世憲。
常熟虞山之麓,傳為南朝梁昭明太子讀書處。原有台,楊子器任內將其重建。
明朝流傳彩繪全國行政區劃圖因有楊子器的跋文,故稱《楊子器跋輿地圖》。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明人傳記資料索引》7244:楊子器,字名父,號柳塘,慈谿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歷知崑山、高平、常熟諸縣,有惠政。擢吏部考功主事,陳邊務十二事。時孝宗大開言路,子器數有建白,多見施行。官終河南布政使,卒年五十八。
(明)邵寶《容春堂後集·卷四》:<明故通奉大夫河南左布政使楊君墓誌銘>:正德癸酉冬十二月三日,河南左布政使楊君名父以入覲北行,卒於衛輝之驛舍。汝府陳長史某以其介子孫辰殮其塚。子國子生孫元自京師奔至,奉其喪歸,奉京兆楊公方震狀來請銘。予知君久,比又得君之詳,於其姻友都御史魏公士華。近聞君調江西,說者謂將遂以君撫巡。予日計君南來,而不意其至是也。烏乎惜哉!君諱子器,名父其字,別號柳塘,世為慈谿人。唐宋來代有顯者。至君高祖彥良,曾祖斗瞻,祖佶,皆隱以終。父祿,字履翁,號石田,以儒醫名,累贈吏部員外郎。母張氏,累封太宜人。君舉浙省成化丙午經魁,明年丁未登進士,除知崑山縣,以石田憂去。弘治甲寅,起復知山西之高平。二年,調常熟。又二年,考最進階文林郎,受贈封典。尋以風憲召補考功主事。正德丙寅轉驗封員外郎,以詔加贈封之恩。尋陞郎中。又四年,遷湖廣右參議。尋轉福建提學按察副使。一年轉河南右參政。尋進右布政使。是歲以湖廣郴桂功,受白金文綺之賜。尋轉今官以卒。歷中外若干年。年五十六。君生有異質,志高而銳於學。初入邑庠,都御史白洲李公以按察副使提學兩浙,見君諸生中曰:天下士也。既而高第,主司猶以未首薦為慊。在崑山、常熟,延禮文儒,討論群籍,以資博洽;高平則專以經義教諸生,旁及鄰邑;在吏部時,嘗倡為五經會,非甚病雖冗不輟;披覽同考會試,以得士稱;提學尤稱精鑒,所著凡若干卷,其篤學如此。每談治體自六部達諸鎮能歷道其故及當變通之宜。北敵犯邊,嘗陳邊務數十事。馬鈞陽、劉華容二公皆重嘆許,其才略如此。弘治末,多所建白,至孝廟山陵方起,君聞有水石為病,上疏言之至,下君詔獄,執不變。未幾,還君於職。君子謂君言於君無隱情而山陵之議大矣。君既葬,石田公廬墓陽嘉山中至功衰猶戚事張太宜人不有私篋,其忠孝大節如此。君歷三縣,因時立政畫然歸於禮法極力乃已毀諸淫祠,而以其材充廟學公署之用。常熟稅入常後期君令先輸者無耗計日遞加既乃以多益寡耗足轉輸而民無敢後者。東南諸水,由常熟白茅塘入海,工侍淳安徐公嘗合四郡力疏之。會有漲沙當海口潮汐增淤水患如故。君相許浦塘,便率民開之比歲衝流日深水不為患汴城苦遠汲君井城中數十處,皆得美泉。又作屋以居織染貧匠,其惠利如此。君為考功郎中,逆瑾勢方熾。君惟共職不敢以媚會有擬薦某為某官某為某官而擬君翰林者君聞之亟為書辭於內閣事為之寢當是時辭難處辭尤難識者以是韙君,其自守如此。初至湖廣,分守辰常道。會郴桂賊起,遂請改道,自效冒暑,提兵追賊平之。在福建,以進表至京師。會轉河南時方以郴桂積勞成疾,而東賊方渡河,天又寒甚有勸緩行者君亟輿而往即至嵩縣居守。賊方走湖廣,君曰賊逼土兵必復向汝州洛陽藩籬備不可缺。乃自嵩馳赴之。賊至,君輟食登城,晝夜調度,手書示城中人曰:「不上城及上而輒下者,皆斬。」既而有將下從賊者,即斬以狥。城守益堅,賊遂引去,其臨事應遽如此。山陵之獄以救君為言者兩京科道及庶吉士進士凡若干人君性介直濟以和易與人交能以量容以情恕不能以詞色假故人於君無喜怒而有感愧,其意氣傾動如此。性惡華侈位至方伯服食如諸生時有饋貽於故舊儀而不貨,其儉約如此。吾嘗論君學政兼資惟古之師氣以輔志久而益篤使遂大用當有以副人望者惜也階已及而命沮之然其所建立亦足暴於天下矣。君三娶,初沈氏,累贈宜人,生子某,女,嫁某。繼邵氏,封孺人,贈宜人,生子某,女,嫁某。繼應氏,孫男一,世憲,女一。君墓在某縣某原其葬在卒之明年某月某日。銘曰:烏乎!名父乃躬自厚曰古之人人則謂何三代斯民古亦有言任重道遠中行尚矣孰我狂狷君歷內外邑省藩臺生無遺力死有餘才終焉道路吁其可哀惟才之難匪今自古我作銘詞烏乎名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