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龍學名Thaumatodracon)是上龍亞目彪龍科的一個屬,生存於早侏羅世。屬下包括單一物種,由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和里卡多·阿勞霍(Ricardo Araùjo)於2017年命名。[1]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驚奇龍屬
化石時期:錫內穆階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蛇頸龍目 Plesiosauria
科: 彪龍科 Rhomaleosauridae
屬: 驚奇龍屬 Thaumatodracon
Smith & Araújo, 2017
模式種
維氏驚奇龍
Thaumatodracon wiedenrothi

Smith & Araújo, 2017
Close
Thumb
「大頭蛇頸龍」的正模標本,可代表一隻幼年驚奇龍

1969年初,德國業餘古生物學家柯特·維登羅斯(Kurt Wiedenroth)在多塞特郡萊姆里吉斯查茅斯英語Charmouth之間的一片海灘上發現一具蛇頸龍類骨骼。起初他在布萊克維恩懸崖(Black Ven cliff)下發現了一個白堊結節,其中含有一排頸椎,後來發現其中還存在一個顱骨。其它含化石基質碎片亦被移走。他將這些化石帶回德國,並於同年賣給漢諾威下薩克森州博物館英語Landesmuseum Hannover。當時僅有少數工作者研究英國蛇頸龍類。骨骼被存放於倉庫,直到90年代才由伊利亞·威德曼(Elijah Widmann)進行部分清修。[1]

21世紀早期,蛇頸龍研究得到有力復興,舊材料被重新研究,新屬也相繼被命名。2011年,蛇頸龍專家裡卡多·米格爾·諾布雷加·阿勞霍(Ricardo Miguel Nóbrega Araújo)和亞當·史密斯參觀了漢諾威博物館。兩人研究骨骼後得出結論稱其為科學意義上的新物種。其於2012年在科學文獻上,同時公布一項特別研究計劃。[2]

2017年,模式種維氏驚奇龍(Thaumatodracon wiedenrothi)由史密斯和阿勞霍命名並描述。屬名取自希臘語thauma(驚異)及drakon(龍)。此名意指較早命名的屬驚異龍(Thaumatosaurus Meyer 1841),而史密斯已於2010年將著名的勝利驚異龍(Thaumatosaurus victor)移入獨立屬梅爾拉龍種名致敬發現者維登羅斯。[1]

正模標本NLMH 106.058出自錫內穆階查茅斯泥岩組英語Charmouth Mudstone Formation布萊克維恩段(Black Ven Mudstone Member)。標本由部分骨骼組成,包括顱骨、下頜骨及27節頸椎的完整椎系列。此外還出土一塊35厘米長的石板,基質可能仍包裹着椎骨或胸帶材料。材料還包括數百個小碎片。截至2017年,所有遺骸尚未清修完成。[1]

驚奇龍是種較大的彪龍科,長約6.5公尺(21英尺)、重達2公噸(2.0長噸;2.2短噸)、顱骨長60公分(24英寸)。[3]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