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伊特號輕巡洋艦 (荷蘭語Hr. Ms. De Ruyter) 是荷蘭皇家海軍的一艘輕型巡洋艦。由於財政問題和和平主義運動,該艦最初被設計為排水量5,100噸的小型戰船。在設計階段的後期,該艦增加了一個額外的炮塔並加強了裝甲。該艦是荷蘭海軍第七艘以海軍上將米希爾·德·魯伊特命名的艦艇。

Quick Facts 歷史, 荷蘭王國 ...
Thumb
德·魯伊特號輕巡洋艦
歷史
荷蘭王國
艦名 德·魯伊特號
動工 1933年9月16日
下水 1935年3月11日
服役 1936年10月3日
結局 1942年2月28日在爪哇海被魚雷擊沉
技術數據
種類 輕巡洋艦
標準排水量 6,545噸
滿載排水量 7,669噸
艦長 170.9m
吃水 5.1米
功率 66,000馬力
動力 3座帕森斯齒輪推進

6座雅洛鍋爐

速度 59km/h
續航距離 6,800 (12節)
乘員 435人
武器裝備 7座150毫米艦炮

10座44毫米博福斯防空炮

8座12.7毫米勃朗寧機槍

裝甲 主裝甲帶:50mm

甲板:30mm

主炮:30mm

艦載機 兩架福克C-11W水上飛機
飛行裝置 1個彈射輔助器
Close

德·魯伊特號於1933年9月16日在斯希丹的Wilton-Fijenoord造船廠安放龍骨,並於1936年10月3日正式進入戰鬥序列。該艦最終於1942年在爪哇海海戰中被日軍擊沉。

設計

德·魯伊特號是在大蕭條時期設計的,大蕭條時期不僅是經濟蕭條時期,也是和平主義在荷蘭廣泛傳播的時期。由於這些原因,該艦最初被稱為flottieljeleider(艦隊領袖)而不是巡洋艦,設計者在設計的同時也在盡一切努力削減成本。[1]

該艦的任務是與現有的兩艘爪哇級巡洋艦一同防禦荷屬東印度群島;這個想法是,如果有三艘巡洋艦,即使必須修理一艘,也總有兩艘可用。[2]

然而,由於設計中的成本削減政策,德·魯伊特號不能完全勝任她的任務。她的主炮(150毫米炮)與當時的其他輕巡洋艦相比之下明顯火力不足,該艦的裝甲也不足,並且缺乏遠程高射炮。然而,她的火控系統非常出色。[3]

服務歷史

二戰期間,德·魯伊特號在荷屬東印度群島多次執行任務,試圖抵禦日本的入侵,但徒勞無功。該艦在1942年2月4日的巴厘島海海戰中被日軍空襲,但損壞並不嚴重。2月18日,該艦參加了巴塘海峽海戰[4]

Thumb
德·魯伊特號在爪哇海海戰前於港口停泊。

在2月27日的爪哇海海戰中,德·魯伊特號是荷蘭海軍少將卡雷爾·多爾曼英語Karel Doorman的旗艦。27日晚,在爪哇島北部海岸附近,美英荷澳司令部的聯合艦隊被日本海軍重巡洋艦那智號和羽黑號突襲。在荷蘭巡洋艦爪哇號被魚雷擊沉數分鐘後,德·魯伊特號在23點40分左右被羽黑號發射的93型魚雷擊中並起火,魚雷還破壞了該艦的電氣系統,使船員無法撲滅火災。[5]德·魯伊特號於次日凌晨2點30分左右沉沒,包括多爾曼海軍少將在內的357人隨該艦沉入海底。[6]

殘骸

德·魯伊特號殘骸於2002年12月1日被專業沉船潛水員發現,並被宣布為戰爭墳墓,船上的兩個鐘被打撈上岸,其中一個被運往海牙。爪哇號的殘骸也在同一天被潛水員發現。[7]

2016年,人們發現德·魯伊特號大部分殘骸已經從海床上消失,但殘骸在海底留下的印記仍然存在。100多艘各國艦艇和潛艇在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周邊海域沉沒;許多被指定為戰爭墳墓。眾所周知,這些殘骸被非法打撈,通常使用炸藥。[8]2017年2月,一份報告確認了有三艘沉船被非法打撈,其中就包括德·魯伊特號。[9] [10]

註腳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