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嘴濱鷸(學名:Calidris ferruginea)為鳥綱鴴形目鷸科濱鷸屬的一種鳥類。是一種小型涉禽,在北極西伯利亞的苔原上繁殖。
牠們是強烈的候鳥,主要在非洲過冬,但也會在南亞和東南亞洲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過冬。[3] 牠們有時會作為迷鳥出現在北美。
分類
彎嘴濱鷸於1763年由丹麥作家埃里克·蓬托皮丹首次物種描述,並命名為Tringa ferrugineus。[4] 現在它與其他23種濱鷸一起歸入由德國自然學家布拉敘斯·梅瑞姆於1804年引入的濱鷸屬(Calidris)。[5][6] 屬名源自古希臘語kalidris或skalidris,這個詞是亞里士多德用來描述一些灰色的水邊鳥類的。其特定名稱ferruginea來自拉丁語ferrugo, ferruginis,意指「鐵鏽」,指的是其繁殖羽的顏色。[7] 彎嘴濱鷸被視為單型種,沒有亞種被認可。[6] 在Calidris屬內,彎嘴濱鷸與高蹺濱鷸(Calidris himantopus)關係最為密切。[8]
該物種偶爾會與尖尾濱鷸和美洲尖尾濱鷸發生生物學上的雜交,分別產生推測的「物種」,即「庫珀鷸」("Calidris" × cooperi)和「考克斯鷸」("Calidris" × paramelanotos)。[9][10]
描述
這些鳥是小型涉禽,類似於黑腹濱鷸,[11]但不同之處在於牠們有更長的向下彎曲的喙、更長的脖子和腿以及白色的臀部。牠們的體長為18—23 cm(7.1—9.1英寸),體重為44-117克,[12] 翼展為38—41 cm(15—16英寸)。繁殖期的成鳥上半身為暗灰色,有斑紋,下半身為磚紅色。在冬季,這種鳥類上半身為淡灰色,下半身為白色,並顯示出明顯的白色眉斑。幼鳥的背部為灰色和棕色,腹部為白色,胸部呈桃色。
分佈與棲地
彎嘴濱鷸在西伯利亞北極地區從亞馬爾半島到科柳欽灣繁殖。[13]。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青海、內蒙古、華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丹麥。[2]
行為
這種涉禽極具群居性,通常會與其他濱鷸類涉禽,特別是黑腹濱鷸一起成群。儘管其繁殖範圍位於東方,但這個物種在西歐遷徙期間很常見,可能是由於其西南遷徙路線。
繁殖地從6月到8月下旬被佔據。[14] 雄性彎嘴濱鷸在求偶期間進行空中展示。[15] 繁殖地點位於沼澤或水塘邊緣,或是乾燥的苔原區域。平均巢卵數量為3.8枚,蛋每日產下。蛋由雌鳥孵化,經過19-20天後孵化。雛鳥由雌鳥照顧14-16天。[13]
這個物種的繁殖成功似乎取決於旅鼠(西西伯利亞旅鼠(Lemmus sibiricus)、東西伯利亞旅鼠(Lemmus paulus)和北極旅鼠(Dicrostonyx torquatus))的數量。在旅鼠數量較少的年份,掠食性物種如北極狐(Alopes lagopus)會捕食北極繁殖的涉禽。[16][17]
狀態
在南非,特別是牠們數量最多的朗厄班潟湖,彎嘴濱鷸的數量從1975年到2009年間減少了40%。在澳大利亞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這可能與繁殖地的全球變暖效應有關。[19] 牠們的分佈範圍非常廣泛,儘管數量龐大,但非常難以確定,似乎正在減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該物種評為「近危物種」。[1] 彎嘴濱鷸是受非歐亞遷移性水鳥協定(AEWA)保護的物種之一。[20]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