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的松[1](cortisone)又稱可體松[2]、皮質酮,俗稱皮質素,與皮質醇[註 1]都屬於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中的糖皮質激素,化學學名:17-羥-11脫氫皮質(甾)酮。此術語也泛指腎上腺皮質激素型藥物。
臨床資料 | |
---|---|
其他名稱 | 可體松 皮質素 Cortisone Adreson Cortate Compound E |
懷孕分級 |
|
給藥途徑 | 口服、肌注 |
ATC碼 |
|
法律規範狀態 | |
法律規範 |
|
藥物動力學數據 | |
生物利用度 | 45%-80%(氫化可的松) |
藥物代謝 | 肝 |
生物半衰期 | 1.5-2h(氫化可的松) |
排泄途徑 | 腎 |
識別資訊 | |
| |
CAS號 | 53-06-5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00.149 |
化學資訊 | |
化學式 | C21H28O5 |
摩爾質量 | 360.45 g·mol−1 |
密度 | 1.40 g/cm3 |
熔點 | 220至224 °C(428至435 °F) |
水溶性 | 28 mg/mL (20 °C) |
發現和歷史
1929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梅奧醫院藥劑系主任菲利普·肖瓦特·亨奇(英文:Philip Showalter Hench)發現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自從得了黃疸病以後,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不藥而愈。還有患關節炎的婦女如果懷了孕,她的關節炎的症狀便會減輕。他斷定關節炎與一定與某種內分泌物質有關,這種物質其實就是可的松。[3]
二次大戰期間,參戰雙方的科學家都對可的松感興趣。他們認為,可的松有助於緩解戰爭帶來的情緒壓抑。還可以緩解空軍飛行員的高空缺氧。但是當時的技術不能大批量生產可的松。
1948年,默克製藥公司(英文:Merck & Co.)首先進行了可的松的商業生產。1948年7月26日,亨奇使用100毫克可的松,成功地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的病情明顯好轉。在此之前,一直沒有發現任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效的藥物[4]。
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由於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的松)及其結構和生理效應,他與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共同獲得了195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5]
藥物特性
-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6]
- 口服:每次12.5~25毫克,每日25~100毫克;
- 肌內注射25~125毫克/次,每日1~2次。[7]
- 片劑:5毫克、10毫克、25毫克。
- 混懸劑:50毫克/2毫升。或者250毫克/10毫升,供肌肉注射使用。[7]
不良反應
糖皮質激素小劑量用於替代治療時無不良反應,但大劑量使用或者長期使用會有以下不良反應:
禁忌
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應當避免使用,或諮詢處方醫師服用。[8]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