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城(日語:古代山城/こだいさんじょう)指日本古代的山城。主要分布於九州地方北部和瀨戶內地方、近畿地方。
古代山城是近年來使用的考古學術語,已經有一定認知程度的「朝鮮式山城」和「神籠石」這兩類遺蹟的都屬於古代山城[1]。日本在7世紀以前並無修築此類山城的需求,也缺乏相關的技術積累,古代山城的修建使用了百濟人和百濟後裔的技術[2]:26。
考古學定義
古代山城是對飛鳥時代至奈良時代的以應對朝鮮半島、中國方面的軍事威脅為目的而在日本西部各地建設的防禦設施的統稱[1]。
古代山城共有28座,細分為3類:朝鮮式山城11座、中國式山城1座、神籠石系山城16座。其中朝鮮式山城和中國式山城都是見於古代文獻的[3]:148-170。古代山城以一座山丘為防禦設施,在山頂附近規劃並建設土壘、石壘,規模較大,通常土壘、石壘的外郭線周長數公里[1]。這些山城在進入中世紀(武家時代)後失去軍事作用而廢棄,其中有一些城的遺蹟上建立了神社、寺廟,沿襲至今[3]:148-170。
在過去的研究中,曾經把見於古代文獻的山城稱為朝鮮式山城(天智紀山城),不見於古代文獻的山城稱為神籠石系山城(神籠石式山城),但近年來考古發掘的成果使得兩者的區別越來越不明顯,故而有了以古代山城統稱的做法[1]。
分類
公元663年(天智天皇2年)8月,倭軍在敗北於白村江之戰後,在百濟將軍的指導下建立了一些山城。朝鮮式山城即得名於此。《日本書紀》的說法則是665年8月,由百濟將軍答㶱春初於長門築城,百濟將軍憶禮福留、四比福夫在筑紫修築了大野城、椽城。朝鮮式山城築城的活動與遷都到近江大津宮、興建水城一樣,都是為了防備唐和新羅的進攻[3]:148-170。
古代文獻所記載的狹義朝鮮式山城有11座,其中有5座具體位置尚未確定。具體位置已確定的城有石壘、土壘、建築物遺蹟等考古發現[3]:148-170。
神籠石系山城得名於最早發現的高良山的遺蹟的名稱:神籠石。隨着類似遺蹟的發現,關於其功能曾經有宗教性的靈域說和軍事性的山城說兩種解釋,後來山城說成為主流[1]。作為山城,其技術源頭也來自於百濟,因此也有將神籠石系山城劃入廣義朝鮮式山城範疇的理論,與中國式山城對立。目前已發現的神籠石系山城遺址有16處。其遺構具有以下特徵:圍繞土壘排布切割過的石塊以防止水土流失,石塊所包圍的範圍內側基本沒有建築物遺蹟[3]:148-170。
這一類山城由於能夠判明年代的出土物較少,故而其存在的年代也難以確證。有學說認為其主要存在時間與朝鮮式山城相仿,大約在7世紀後半,但並未得到公認。朝鮮式山城與神籠石系山城的年代前後關係仍然是研究的關注點[1][3]:148-170。
也稱為大陸式山城。指見於文獻記載但風格上並非朝鮮式的怡土城。該城築城時代(8世紀中葉)較朝鮮式山城晚(7世紀後半),築城目的有兩說:因唐朝發生安史之亂而做的防禦準備和為藤原仲麻呂的新羅征討計劃所建立的據點[4]。在該城修築時,應用了吉備真備入唐所學的知識,故而具有中國風格。遺構有土壘、望樓遺蹟、城門遺蹟等[3]:148-170。
怡土城與朝鮮式山城的結構有一個明顯區別:弧線形的城牆修建在開闊山坡斜面下方,使得發生戰鬥的時候可以清楚地瞭望城內扇形的範圍。這體現出了中國式山城較朝鮮式山城更具攻擊性[5][6]。
古代山城列表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