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豆芽清真寺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清真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清真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豆芽清真寺原來位於東城區南豆芽胡同15號,始建於清朝嘉慶三年(1798年)。當時,住在朝陽門內豆瓣胡同、南豆芽胡同附近的五、六百戶穆斯林沒有清真寺,而此處有座破敗的尼姑庵。經一位姓常的鄉老倡議,居住在朝陽門內的穆斯林群眾拿出乜貼(集資),分兩次購買下這座尼姑庵,第一次買下前院兩畝多地,第二次買下後院兩畝地,合計四畝多地,建成了南豆芽清真寺。南豆芽清真寺坐西朝東,採用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格局及風格,設有山門、禮拜大殿、南講堂、北講堂、水房子、望月樓等用房,大殿門前兩側有兩棵老槐樹。[1]大門是伊斯蘭式建築,帶有圓形寶頂,頂上有阡飾彎月。大門前有磚砌照壁。寺內有一座方形井亭,四角攢尖筒瓦頂。中華民國時期,回民群眾在該寺自辦民眾教育,1948年寺內成立穆慈小學,1949年後穆慈小學合併到南門倉小學。1979年重修大殿、望月樓、大門,裝修男女浴室、閱覽室、會議室。[2]
2000年,朝陽門內大街危房改造,豆瓣胡同、南豆芽胡同平房拆遷,南豆芽清真寺的望月樓正處在自南向北的豆瓣胡同規劃範圍內。高榮喜等穆斯林群眾向有關部門建議保留南豆芽清真寺。經北京市及東城區有關部門批准,在南豆芽清真寺原址南移25米、東移20米處,重建南豆芽清真寺。重建費用由東城區人民政府撥款。2003年,南豆芽清真寺重建完工。重建後的南豆芽清真寺位於豆瓣胡同4號,朝陽門內大街以北200米,和北京東二環相距100米。[1]該寺規模有所擴大,大門改設在西面,面闊增為三間。[2]
重建後的南豆芽清真寺坐東朝西,大門前是南北方向的豆瓣胡同。大門左側有穆斯林餐館,右側有牛羊肉門市部。大門上方掛有黑色「清真寺」匾額。進入大門,過道左側為傳達室,右側為出售禮拜帽、芭蘭香等的小賣部。繼續向前,右側為男水房、男衛生間、伙房,向內走左拐是禮拜大殿。[1]
禮拜大殿坐西朝東,可容納200餘人同時禮拜。大殿內設長板凳、座椅,是為老人禮拜使用。大殿門前是庭院,庭院四周是走廊,南房有阿訇室,東房有阿訇傳授《古蘭經》時用的講堂,北房有會議室、阿訇室。[1]
沿着走廊向西,右側為女禮拜殿、女水房、熱水房。女禮拜殿可容納四、五十人同時禮拜。[1]
禮拜大殿門口右側,有一口已被封存的古井。向南可進入南豆芽清真寺的南院,左側有餐廳。餐廳西側是埋體房,埋體房設有亡人親屬守埋體的用房,埋體房內有三台帶空調機的水流子。埋體房旁為公共衛生間,向西為宰牛羊的操作場、南院的臨街大門。[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