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明代修築的都城,延續至今即南京市主城區所在,是南京歷史上修築的等級最高的城池之一。

Thumb
1912年時南京地圖,地圖標示的南京城區範圍仍由明南京城的內城城牆所塑造。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明代之前有數個政權定都於此,但至明朝才第一次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都城。

明代

元朝末年,朱元璋建立吳政權,初改集慶路應天府。原金陵城東的燕雀湖被填平,以建吳王新宮,即明故宮。有說填湖泥土來自城南的三山,故有「移三山,填燕雀」的說法[1]元年(1367年),吳王新宮建成。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都,曰南京。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在金陵城的基礎上建南京城。洪武六年八月,城池建成。與中國城池的傳統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布局不同,南京城布局為不規則形狀。由四重城牆構建出不同的城池區域,由內而外,依次是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洪武十一年(1378年),曰京師。永樂元年(1403年),仍稱南京。後明朝政府遷都北京。南京城遂為留都。而應天府下轄的上元縣江寧縣亦為倚郭縣。兩縣依舊沿襲以秦淮河為界,分南京城,同城而治的管轄狀態。

清代

清朝順治初年,清軍攻占南京,圈占明故宮,以南京城東部置江寧滿城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城,定都於此,改名天京,築天王府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克天京,隨後開始屠城並焚毀天王府[2][3][4][5][6]

民國時期

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軍攻占南京。其後,設立南京特別市,後成為中華民國首都。1927年後,國民政府頒布首都計劃,開啟了南京城現代化之路。1928年,南京鋪設了第一條柏油馬路——中山大道。從1929年至1937年間,在南京進行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但城區並未突破明代南京城牆範圍。通濟門堯化門、高橋門等地仍存在大片農田,並以各類土特產知名[7]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