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懸肌(suspensory muscle of duodenum)是一薄肌肉,其將「十二指腸和空腸交界處及十二指腸空腸曲英語Duodenojejunal flexure」連接到「腸繫膜上動脈英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腹腔動脈周圍的結締組織」[1]

Quick Facts 十二指腸懸肌, 基本資訊 ...
十二指腸懸肌
Thumb
十二指腸示意圖,十二指腸懸肌連接於十二指腸空腸曲英語duodenojejunal flexure上(最下方直角轉折處)
Thumb
十二指腸空腸在人體內的位置解剖圖。十二指腸懸肌位於胰臟後面,並連接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後方
基本資訊
系統腸胃道系統
起點英語Anatomical terms of muscle#Insertion_and_origin腹腔動脈上腸繫膜動脈英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周圍的結締組織
終點英語Anatomical terms of muscle#Insertion_and_origin十二指腸第三或第四部份、十二指腸空腸曲英語duodenojejunal flexure
神經腹腔神經叢英語Coeliac plexus上腸繫膜神經叢英語Superior mesenteric plexus
相關動作英語Kinesiology協助食糜運動、協助胚胎時期的腸道摺疊
標識字符
拉丁文Musculus suspensorius duodeni, ligamentum suspensorium duodeni
TA98A05.6.02.011
TA23781
FMAFMA:20509
肌肉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 terms of muscle
Close

十二指腸懸韌帶(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又稱屈氏韌帶(ligament of Treitz)則由十二指腸懸肌和包繞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皺襞構成。

一般在臨床上,並不精確區分十二指腸懸肌與十二指腸韌帶,兩者可視為同義詞。

Thumb
十二指腸懸肌的腹側視圖
Thumb
圖示十二指腸懸肌、十二指腸空腸曲、十二指腸窩等(空腸被拉向右)
Thumb
十二指腸懸肌起點的描繪,其來自右膈腳英語diaphragmatic crura的肌肉纖維。T:十二指腸懸肌;R:右膈腳;L:左膈腳;R1:右膈腳肌束延伸至膈肌食管裂孔左側

解剖學

小腸由前至後可依序分為十二指腸空腸,以及迴腸三個部分,而十二指腸懸肌就是十二指腸和空腸的分界線[2]

十二指腸懸肌最常連接於十二指腸的第三和第四部份,以及十二指腸空腸曲,但詳細位置會因人而異。十二指腸懸肌同時也是十二指腸空腸定義上的分界線,同時也是臨床醫學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分界線。

十二指腸懸肌源自於中胚層,並在胚胎學的腸道摺疊過程中,給予腸道一個固定點。該肌肉也拉寬了十二指腸空腸曲的夾角,幫助食糜通過。若該懸肌先天過短,會造成上消化道阻塞,稱為上腸繫動脈症候群英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不過並不常見。

該懸肌起源自腹腔動脈幹上腸繫膜動脈英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基部的結締組織,加入食道旁的右橫膈腳英語Crus of diaphragm。之後從右橫膈腳分出,經過胰臟後方,進入腸繫膜上部,最後連結於十二指腸和空腸之間的十二指腸空腸曲(duodenojejunal flexure)[3]:48。連結於十二指腸空腸曲的肌肉纖維會加入十二指腸壁的肌肉層[1]

變異

十二指腸懸肌即存在許多已知解剖變異,舉凡長度和附著點都有變異可能[4]。雖然文獻一般都將該肌肉終點寫為十二指腸空腸曲,但實際上真正僅連接於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人僅占8%。四至六成的人還會附著到十二指腸的第三及第四部份,有二至三成的人甚至僅連到十二指腸的第三及第四部份,完全沒有接到十二指腸空腸曲。也常見有人有多處附著點[1]

有些文獻引用屈氏原始論文的說法,將十二指腸懸肌分為韌帶段及肌質段。韌帶段進入右橫膈腳,並附著於腹腔動脈及上腸繫膜動脈旁的結締組織;下方的肌質段則連接到十二指腸[3][4]。現在有些論文則將兩者分位不同解剖構造,而所謂懸肌僅指下方的肌質部分[1][4]

功能

十二指腸懸肌的組成包含了來自橫膈的骨骼肌纖維,以及來自十二指腸上升段及水平段平滑肌的肌纖維帶。當其收縮時,會牽拉十二指腸的第三及第四部分,並拉開十二指腸空腸曲的夾角,使腸道內的食糜更能順利推動[1][5]

胚胎學

十二指腸懸肌源自於中胚層,並在胚胎學的腸道摺疊過程中,給予一向上的張力,將腸道向上提[1][3]:48

臨床意義

十二指腸懸肌為十二指腸空腸曲的重要參考點,該韌帶不但為十二指腸和空腸的定義交界,同時也是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的分界線。在臨床上,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有嘔血黑便英語melena,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則以便血為主[6]。此外,該懸肌也是診斷腸道旋轉不良英語Intestinal malrotation的重要參考解剖構造,此類疾病通常發生於小孩,症狀主要為反覆嘔吐。由於腸道旋轉不良時,懸肌的位置會異常,因此若醫學影像看到懸肌的位置正常,則可排除此疾病[4]

胰臟癌的病人常會進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英語Whipple's procedure,十二指腸懸肌會從十二指腸上分離,並保留下來。在摘除胰臟、十二指腸,以及部分空腸後,有時會將殘餘的空腸繞過懸肌,接上胃的幽門[7]

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英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 Syndrome)是一種罕見的致命性疾病,可能是先天慢性,也可能是後天急性。此類疾病可能因十二指腸被腹主動脈英語abdominal aorta和上腸繫動脈夾住所致,在先天型的則可能是因十二指腸懸肌過短所致。若是因懸肌過短所導致的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有時會進行史壯氏手術(Strong's operation),將懸肌切除,但這個手術較少進行[8]

歷史

1853年,瓦茨拉夫·屈氏英語Václav Treitz首次描述了十二指腸懸肌。屈氏描述該肌肉下半部分較寬,且為肌肉質,上半部分的腱質部則主要來自上腸繫膜動脈及腹腔動脈幹基部的結締組織。由於屈氏為首位描述該肌肉的人,因此十二指腸懸肌在臨床上又常稱作屈氏韌帶(ligament of Treitz)[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