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山祖廟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廣東省佛山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4-152 |
認定時間 | 1996年11月20日 |
佛山祖廟位於中國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路21號,是一座供奉道教玄天大帝的神廟。整個佛山祖廟博物館由祖廟古建築群、孔廟、黃飛鴻紀念館、葉問堂等組成,占地3.2萬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文明旅遊區示範點、廣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廣東十個文明旅遊景區示範點、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
祖廟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最初得名「龍翥祠」[2],元末時期毀於大火,明洪武五年重建,清光緒二十五年全面修葺。
北帝信仰是北方人隨着宋元時期的北方人南渡至廣東時所帶來的信仰。相傳北帝為司水之神。而佛山河網密布、被西江、北江流經,在古代水災頻繁。祖廟在古代佛山人的心目中因而具有祈求風調雨順的作用。靖康南渡之後,逐漸成為佛山社區最初的祭祀中心[2]。
明正統十四年,珠三角地區爆發黃蕭養之亂,佛山人奮起抵抗,終成。相傳當地人與黃蕭養軍對戰之時,有人目睹北帝「助戰」,稱看見一人穿青袍騎白馬走於柵外,並且出現了蚊子「協戰」之景象。種種相關傳說令佛山人相信北帝顯靈保佑,祖廟隨之成為北帝保護佛山的「靈跡」。戰時,祖廟作為抵抗的指揮部[2]。朝廷禮部鑑於祖廟在戰時的精神樞紐作用及當地鄉賢的請封,特將祖廟列入官祀[3][4],賜名「靈應祠」[2]。
至宋元起,祖廟的佛山各宗祠民眾的「廟議」功能不斷得到延續與強化[2]。特別是黃蕭養之亂之後,祖廟的地位更加突出,成為主神廟[3],固「祖廟」這一習稱逐漸取代了本來的正式稱謂[5]。
1958年,當地人民政府成立佛山市祖廟文物管理所並設在園內。1981年祖廟對外開放。2007年11月,祖廟進行全面修繕,期間一些戶外文物被拆下保護,於2016年起被展覽在院內的歷史文化陳列展覽館。2024年5月8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為國家一級博物館。[6]
祖廟歷經20多次重建和擴建,現存以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明清建築為主,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祖廟的主體建築呈坐北向南之格局,由南向北分別為: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靈應祠,體現了道家祠廟的風土理念[5]。
園內陳列有石刻匾額,明、清時期的石獸、碑刻唐代「貞觀二年」款棋字陽文「禪城」,石片旁的複製品。重新組合復完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築構件,大型鐵鑄武士立像,鐵鑄瑞獸、鐵炮等等。這些陳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時期禪城高超的工藝技術。
院內的西南側還建有清宣統三年所建成的孔廟,為清末民國的尊孔場所,在現今仍是佛山舉辦儒家活動的重要場所。[1]
除了傳統建築,祖廟園內亦有數棟現代興建的建築。2001年、2002年,景區內分別增設黃飛鴻紀念館、葉問堂。2016年,佛山祖廟歷史文化陳列展覽館建成開放,系統性地介紹了祖廟歷史文化的基本陳列[1]。
祖廟的正殿,即靈應祠內陳設了許多珍貴藝術品,如70件30種兵器銅牆鐵壁儀仗,直徑1.31米的巨型銅鏡、大型銅鼎、銅鐘和香爐。鐵器有大鐵鼎、鐵鼎、鐵畫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靈應祠門前上的「靈應祠」三字金漆木匾,為明景帝因應佛山人抗擊黃蕭養起義所敕賜,代表祖廟被朝廷列入官祀。同時,祠內的鐵鑄香爐為佛山本地所造,代表佛山在清朝時高超興旺的冶煉鐵產業。
萬福台是廣東現存最華麗精巧、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戲台,見證粵劇發展歷史。
前身是華封戲台,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在靈應祠祖廟前興建,《華封台會碑》矗立在旁。祖廟坐北向南,萬福台則坐南向北,面對着靈應祠的門前,目的是演出酬神戲。[7]
康熙年間改名為萬福台,是廣東現存最華麗精巧、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戲台,見證粵劇發展歷史。戲台分前後兩部分,前台以金漆木雕為佈景,具有強烈的舞台效果。四柱三間開敞,兩側有「出將」、「入相」兩門供演員出入。整個萬福台還採用拱型結構,無論站何處,所能聽到的音質基本相同。[8]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萬福台一度因為自身的文物價值而受佛山市政府保護,禁止演出。20世紀末起,當地政府考慮到粵劇需要振興,因而重新開放演出,成為推介粵曲粵劇之講台[9]。21世紀,廣東粵劇院、新加坡敦煌劇坊曾在此演出。在傳統重大節日,萬福台還會被安排演出粵劇折子戲。
在現代,祖廟依然在本土的文化、宗教方面承擔重要作用,例如佛山的傳統民俗節慶活動「秋色」基本會把出發地定為祖廟。[10][5]除此之外,亦會每年承擔春節祈福、佛山祖廟廟會(「三月三」北帝誕)、春秋諭祭、鄉飲酒禮等活動[1]。園區內的孔廟直至現代仍然舉辦孔子誕、學童開筆禮[11]。
祖廟在佛山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見證了佛山從一個鄉里發展成建制市的成就。
民國以前,佛山只是一個鄉鎮,因而沒有衙門,祖廟充當了佛山社區的自治機構。以祖廟作為指揮部的佛山社區為了應對黃蕭養之亂而進行了結構化的改革,以地緣關係劃分的管理制度取代了以血緣關係劃分的管理制度。即凡是所在地的管理者可以自裁的事則自裁,而不能自裁的,如難解的糾紛或全境公事,則交由祖廟所舉行的「廟議」來解決。所謂廟議即將所有管理者聚集起來議決。新興士紳集團會重新整合佛山社會,以優化、傳承廟議,走上了制度化發展的軌道。久而久之,祖廟掌握了凌駕於各宗族之上的公權力,充當了「官衙」角色。到了清代,大量僑寓商民湧入佛山,祖廟一度淪為只代表舊本土勢力的公共機構。然而之後出現權力重組,主要為吸收僑寓人士加入權力核心,重新分配公共利益,容許官府參與調解。縱觀明清兩朝,作為官府治理之外的機構,在身兼身兼道德象徵與信仰祭拜,還承載着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職能[2]。
民國以後,佛山從南海縣中獨立建市的趨勢,使得祖廟的功能歸到文化方面上。雖然祖廟已經對佛山人沒有了政治的影響力,卻仍然保留文化的影響力,成為了佛山文化的一個象徵。祖廟依然是佛山人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如今,禪城區的下一級行政區之一,祖廟街道的名字即取至祖廟本身。祖廟園區西側的道路,即園區入口所面向的道路亦被命名為祖廟路。2003年末,當選「佛山新八景」之一[12]。
萬福台見證了不少名伶的大紅大紫,例如「薛腔」創始人薛覺先、「小生王」白駒榮、紅線女、馬師曾、阮兆輝、羅品超、林小群等等[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