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丘延亮1945年—[1],綽號阿肥,是一位台灣社會學家、勞工運動者,曾任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已退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
丘延亮高中就讀師大附中,但因為受不了台灣體制教育的威權與僵化,在求學期間,常與教官、老師起衝突,高一還沒有讀完就轉學。1961年轉學到三育書院就讀一年半[4],但是因為不肯受洗而離開[5]。1962到1968年期間,在台大、師大、藝專各科系旁聽,與陳映真等人組「讀書會」試圖突破白色恐怖時代知識宰制,於1968年6月6日被捕,因「叛亂罪」入獄,即民主台灣聯盟案。(該案已於2004年12月10日經總統府人權委員會列為「台灣戒嚴時期十大代表性政治冤案」並獲平反。)1971年被特赦減刑出獄。1979年以中學肄業學歷流亡美國獲政治庇護,被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接受為博士生,後取得博士學位。1983、1988年兩度申請中研院民族所研究職位皆通過學術審查,但因「與《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十五條第一款之規定有所抵觸」的因素未接獲聘書;遲至2005年才經中研院「處理丘延亮案特別委員會」通過聘任為副研究員。[6]
丘延亮著名的著作為2003年出版之Colours of Money, Shades of Pride—Historicities and Moral Politics in Industrial Conflicts in Hong Kong(香港工業抗爭的歷史性與道德政治)(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研究一場1986年香港一個手錶工廠女工的抗爭,研究階級鬥爭中的主體,其抗爭動力背後的道德意義。獲麥可·塔齊格、歌雅特瑞·斯皮瓦克、阿細斯·南迪等著名學者推薦。[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