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
非洲南部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洲南部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納米比亞共和國(德語:Republik Namibia,英語:Republic of Namibia),通稱納米比亞(Namibia),是位於南部非洲西面的共和國。它西部瀕臨大西洋,北部接壤贊比亞和安哥拉,東部連接博茨瓦納,而在南部則與南非相鄰,雖然納米比亞與津巴布韋無領土接壤,但兩國在贊比西河河岸僅相隔200餘米相望。納米比亞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間,乾旱少雨,屬於亞熱帶和半乾旱氣候。納米比亞分為13個行政區和50個地方政府,它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溫得和克。在納米比亞獨立戰爭之後,納米比亞於1990年3月21日從南非統治下獲得獨立。它也是聯合國、英聯邦、非洲聯盟和南共體的成員國。
納米比亞共和國 | |
---|---|
格言:
| |
國歌: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溫得和克 22°34.2′S 17°5.167′E |
官方語言 | 英語 |
認可的國家語言 | |
認可的地方語言 |
|
族群 (2023年) | |
宗教 |
|
政府 | 單一制及半總統制制度的共和國[1][2] |
• 總統 | 南戈洛·姆本巴 |
• 總理 | 莎拉·庫岡吉爾瓦 |
立法機構 | 納米比亞議會 |
• 上議院 | 全國委員會[3] |
• 下議院 | 國民議會 |
現役軍人 | 15,200(2014年) |
獨立 (自南非) | |
• 現行憲法 | 1990年2月9日 |
• 獨立 | 1990年3月21日 |
面積 | |
• 總計 | 825,615平方公里(第34名) |
人口 | |
• 2023年估計 | 3,022,041[4](第142名) |
• 密度 | 3.7/平方公里(第235名) |
GDP(PPP)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271.18億美元[5] |
• 人均 | 10,448美元[5] |
GDP(國際匯率)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130.19億美元[5] |
• 人均 | 5,016美元[5] |
吉尼係數 | ▼ 0.597[6](2009年) 高高 |
人類發展指數 | ▼ 0.645[7](2018年) 中 · 第130名 |
貨幣 | 納米比亞元(N$)、南非蘭特(R、c)(NAD、ZAR) |
時區 | UTC+02:00(中非時間) |
(不使用夏令時間) | |
日期格式 | dd-mm-yyyy |
行駛方位 | 靠左行駛 |
電話區號 | +264 |
ISO 3166碼 | NA |
互聯網頂級域 | .na |
網站 gov |
納米比亞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最乾旱的國家[8],最早居住在納米比亞的是桑人、達馬拉人和納馬人。自大約14世紀以來,隨著班圖人的擴張,班圖人的一部分移民抵達納米比亞。從那時起,班圖人的其中一個分支──奧萬博人就佔據了納米比亞。自19世紀後期以來,奧萬博人就已經成為納米比亞的多數人口。
1878年,當時屬於英國的開普殖民地吞併了華維斯灣港口和企鵝群島,而這些地區亦成為南非聯邦於1910年成立時的其中一部分。1884年,德意志帝國統治了納米比亞大部分地區作為保護國。此後,德國開始發展納米比亞的基礎設施和農業,並維持管治直到1915年,南非軍隊擊敗德國軍隊為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20年,國際聯盟授權並委任南非聯邦對前德屬西南非洲進行託管。南非對西南非洲實施其法律,包括種族分類政策和各種規則。
從1948年開始,隨著南非國民黨當選,南非也將其種族隔離應用於當時的西南非。
在20世紀後期,由於納米比亞本土的政治家起義以及政治代表尋求獨立,導致聯合國在1966年承擔對西南非的直接責任,但南非保持了事實上的統治。1973年,聯合國承認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是納米比亞人民的正式代表。該黨由奧萬博人控制,奧萬博人是納米比亞的多數人口。繼持續的游擊戰之後,南非於1985年在納米比亞設立了臨時行政當局。1990年,納米比亞從南非獲得完全獨立。然而,直到1994年,華維斯灣和企鵝群島一直處於南非控制之下。
納米比亞擁有302萬人口,擁有穩定的多黨議會民主制度。農業、畜牧業、旅遊業和採礦業(包括鑽石、鈾、金、銀和卑金屬的開採)構成了其經濟的基礎。大型及乾旱的納米比沙漠使納米比亞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
國家的名字來自於納米布沙漠,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納米布這個名字本身源自科伊科伊語,意思是「廣闊的地方」。這個詞是由Mburumba Kerina選擇的,他最初提出了「納米布共和國」這個名字。 在1990年獨立之前,該地區首先被稱為德屬西南非洲(Deutsch-Südwestafrika),然後是西南非洲,反映了德國人和南非人的殖民占領。
納米比亞的旱地自史前時代就有桑人(San)、達馬拉人(Damara)和納馬人(Nama)居住。14世紀左右,在班圖人從非洲中部擴張的過程中,班圖人移民開始到達納米比亞。
從18世紀末開始,來自南非開普殖民地的奧蘭姆人(Oorlam people)越過奧蘭治河,進入今天的納米比亞南部地區。 他們與游牧的納馬部落的接觸基本上是和平的。他們很好地接待了陪同奧蘭姆的傳教士,允許他們使用水坑並且按年支付放牧的費用。 然而,在進一步向北的路上,奧蘭姆在溫得和克、戈巴比斯和奧卡漢賈遇到了奧瓦-赫雷羅的部族,他們抵制他們的侵占行為。納馬-赫雷羅戰爭於1880年爆發,在德意志帝國向有爭議的地方部署軍隊並鞏固了納馬人、奧拉姆人和赫雷羅人之間的現狀後,敵對行動才有所緩和。
1878年,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好望角吞併了鯨灣港和近海企鵝群島;這些地方在1910年新的南非聯邦成立時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一個登岸並探索該地區的歐洲人是葡萄牙航海家迪奧戈·康(Diogo Cão,1485年)和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olomeu Dias,1486年),但葡萄牙人並沒有試圖占領該地區。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內陸地區一樣,納米比亞直到19世紀才被歐洲人廣泛地探索。當時,商人和定居者主要來自德國和瑞典。1870年,芬蘭傳教士來到納米比亞北部地區,在奧萬博人(Ovambo)和卡萬戈人(Kavango)中傳播路德教。 19世紀末,Dorsland跋涉者在從德蘭士瓦到安哥拉的路上穿過該地區。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納米比亞定居,而不是繼續他們的旅程。
1884年,在奧托·馮·俾斯麥的領導下,納米比亞成為德國的殖民地,以防止英國的侵占,被稱為德屬西南非洲(Deutsch-Südwestafrika)。開普敦的英國總督帕爾格雷夫通過委員會(Palgrave Commission))確定,只有鯨灣港這個天然深水港值得占領,因此將其併入英屬南非的開普省。
從1904年到1907年,赫雷羅人和納馬人拿起武器反對殘酷的德國殖民統治。在德國占領者精心策劃的懲罰行動中,政府官員下令在奧瓦-赫雷羅和納馬人的種族滅絕行動中消滅土著人。在這場被稱為「20世紀第一場種族滅絕」的行動中,德國人系統地殺害了1萬名納馬人(占人口的一半)和大約6.5萬名赫雷羅人(約占人口的80%)。倖存者在最終從拘留所釋放時,受到了剝奪財產、驅逐出境、強迫勞動、種族隔離和歧視的政策,這種制度在許多方面預示了南非1948年建立的種族隔離制度。
大多數非洲人被限制在所謂的土著領域上,1949年後在南非的統治下,這些地區變成了「家園」(班圖斯坦)。一些歷史學家推測,德國在納米比亞的種族滅絕是納粹在大屠殺中的典範。種族滅絕的記憶仍然與獨立的納米比亞的民族身份和與德國的關係有關。
一戰期間的1915年,英軍入侵該地,人數不多的德國駐軍很快就向南非軍隊投降,西南非洲被南非占領。1919年,國際聯盟將西南非洲交給南非進行委任統治。1946年,聯合國託管理事會要求南非將西南非洲作為聯合國託管領地,卻遭到南非政府拒絕。
1949年4月,南非議會通過《西南非洲事務修正法》,將西南非洲作為本國領土對待,並推行種族隔離政策。1958年至1964年間,納米比亞黑人先後成立西南非洲民族聯盟、西南非洲人民組織及西南非洲民族統一民主組織,1966年起,這些組織開始展開反抗南非統治的游擊戰。1968年6月,聯合國大會決議將西南非洲更名為納米比亞。
1980年代,隨着國際社會壓力增大和南非逐漸實現民主化和種族平等,南非終於同意納米比亞獨立。1990年2月9日,納米比亞制訂了其憲法。3月21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布獨立,薩姆·努喬馬成為首任總統。1994年,南非將鯨灣港歸還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沿岸有狹窄平原。內陸主要由中央高地組成,最高點為海拔2,606米的布蘭德山;中央高原從北向南綿延,與納米比沙漠接壤,西部是草原、南部是奧蘭治河、東部是喀拉哈里沙漠。
納米比亞主要屬乾燥的亞熱帶氣候,通常燥熱而少雨;年降水量70-100毫米以下。
納米比亞國家元首是納米比亞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每五年舉行一次。政府由總理及其內閣組成,總理由總統任命產生。當年獨立運動的主要力量納米比亞人組黨(通稱西南非洲人民組織),已經放棄了其最初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但仍然是納米比亞最大的政黨和執政黨。
納米比亞兩院由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和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組成。全國委員會有26個席位,每個地區委員會各有兩個名額,每屆任期6年。國民議會有78個席位,其中72名成員由選舉產生,另外6名成員由總統任命,每屆任期5年。
國民議會是國家的立法機關,而全國委員會則更多地擔任顧問的角色。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是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在司法諮詢委員會(the Judicial Service Commission)推薦的基礎上任命。
全國被劃分為14個行政區(Region):
# | 大區名 | 英文 | 首都 | 英文 | 大區人口 2011年 |
大區面積 平方公里 |
人口密度 人/km² |
---|---|---|---|---|---|---|---|
1 | 庫內內區 | Kunene Region | 奧普沃 | Opuwo | 68 735 | 86,856 | 0.6 |
2 | 奧穆薩蒂區 | Omusati Region | 烏塔皮 | Outapi | 228 842 | 26 573 | 9 |
3 | 奧沙納區 | Oshana Region | 奧沙卡蒂 | Oshakati | 161 916 | 8 653 | 19 |
4 | 奧漢圭納區 | Ohangwena Region | 埃納納 | Eenhana | 228 384 | 10 703 | 21 |
5 | 奧希科托區 | Oshikoto Region | 楚梅布 | Tsumeb | 161 007 | 38 653 | 4 |
6 | 西卡萬戈區 | Kavango West Region | 恩庫雷恩庫魯 | Nkurenkuru | 107 905 | 23 166 | 4.7 |
7 | 東卡萬戈區 | Kavango East Region | 龍杜 | Rundu | 115 447 | 25 576 | 4.5 |
8 | 贊比西區 | Zambezi Region | 卡蒂馬穆利洛 | Katima Mulilo | 79 826 | 14 528 | 6 |
9 | 埃龍戈區 | Erongo Region | 斯瓦科普蒙德 | Swakopmund | 107 663 | 63 579 | 2 |
10 | 奧喬宗朱帕區 | Otjozondjupa Region | 奧卡漢賈 | Okahandja | 135 384 | 105 185 | 1 |
11 | 奧馬海凱區 | Omaheke Region | 戈巴比斯 | Gobabis | 68 039 | 84 612 | 0.8 |
12 | 霍馬斯區 | Khomas Region | 溫得和克 | Windhoek | 250 262 | 37 007 | 7 |
13 | 哈達普區 | Hardap Region | 馬林塔爾 | Mariental | 68 249 | 109 651 | 1 |
14 | 卡拉斯區 | Karas Region | 基特曼斯胡普 | Keetmanshoop | 69 329 | 161 215 | 0.5 |
◇ | 納米比亞 | Namibia | 溫得和克 | Windhoek | 1 830 330 | 824 116 | 2.1 |
納米比亞的經濟以礦產出口為主,採礦業占了整個本地生產總值的20%。主要礦產有鑽石、鉛、銅、鋅、銀、鎘、釩、鍺、鈾、天然氣。納米比亞是非洲第四大非燃料礦物出口國、世界第五大鈾生產國和南半球第二大鉛生產國。1997年,鑽石產量為141萬克拉。
納米比亞約一半的人口以農業為生,且必須進口食品。雖然人均GDP是非洲貧窮國家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的5倍,但大多數的納米比亞人民還是生活在貧窮之中,原因是大範圍的失業、巨大的分配不均和外國人大量的財富。納米比亞經濟與南非關係密切。德屬西南非洲時期,德國總督林德奎斯特(von Lindequist)引進10頭卡拉庫爾羊,紫羔皮隨後成為納米比亞地區農牧業的主要出口項目,該地區飼養的卡拉庫爾羊數目為世界第一位。工業有肉類加工、鞣皮、魚類加工和乳業。主要貿易對象為歐盟和美國。
2004年,納米比亞國民生產總值為147.6億美元,按購買力折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7,300美元。2016年,失業率為28.1%。
旅遊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2013年共接待外國遊客120萬,境內擁有眾多國家公園,以其野生動物及自然景觀聞名於世。
由於地理環境原因,納米比亞人口分布極不均衡,40%的人口居住在北方的埃托沙鹽湖附近,鹽湖附近幾個區的人口密度比首都溫得和克所在的霍馬斯區還高[9][10]。
納米比亞的大部分人是非白種人(84%),其中大部分為奧萬博族(Ovambo),約占總人口的一半,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除了占大多數的黑人班圖族(Bantu)外,還有大群的科伊桑族(Khoisan,例如納馬族(Nama)和布什曼族),這些人都是南非原住民的後裔。科伊桑族人在外表上與班圖族人和白人分別頗大。另外還有共佔總人口約8%的「有色人」(Coloureds)和「巴斯特人」(Basters)。以擁有荷蘭人、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或葡萄牙人血統為主的白人佔納米比亞總人口的8%,這個比例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繼南非以後第二大的。2011年人口約210萬,人口增長率0.873%。
宗教方面有約80-90%的人信仰基督教,另外有10-20%的人信仰本地的土著信仰。
一半的納米比亞人將恩頓加語作為第一語言,然而最通俗的語言是南非語。在新一代人中,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南非語和英語都在公開場合交流使用。雖然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大多數白人使用南非語或德語。基督宗教是主要的宗教,而皈依路德會的人是最多。
除了首都溫得和克在國家的中心,其他重要的城鎮包括港口城市華維斯灣和斯瓦科普蒙德,還有奧沙卡蒂、赫魯特方丹、楚梅布和基特曼斯胡普。
至2019年6月為止,納米比亞已與115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納米比亞與其歷史上的第一個宗主國德國於1993年起確立特殊國與國關係,該國目前有約45,000名德裔白人定居,有26所學校教授德語課程。
德國、瑞典、挪威、法國和美國是納米比亞最主要的經濟援助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