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亨利·馬丁爵士,CBE(Sir George Henry Martin,1926年1月3日—2016年3月8日)是一位英國唱片製作人、編曲人、作曲人、指揮、音訊工程師及樂手。他廣泛參與了披頭士樂隊每張原版專輯的方方面面,因此有時被稱為「披頭士第五人」[註釋 1]。馬丁被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唱片製作人之一,在英國擁有30首冠軍歌曲,在美國擁有23首。
馬丁受到了多個音樂風格的影響,包括科爾·波特和約翰尼·丹克沃斯的風格。1947年至1950年,他在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學習鋼琴和雙簧管。畢業後,他到BBC的古典音樂部門工作,隨後於1950年加入百代唱片。1950年代早期,馬丁與彼得·塞勒斯和派克·米利甘等人合作,製作喜劇和新奇唱片。
在長達近六十年的職業生涯中,馬丁活躍在音樂、電影、電視和現場表演等領域。他也在數個媒體公司擔任高級行政人員,參與了多個慈善活動。1996年,為表彰他對音樂產業和流行文化的貢獻,馬丁獲授爵士勛位。
生平
喬治·馬丁出生於霍洛威一帶的木匠家庭[1],在他六歲時家裡買了一台鋼琴,這激發了他對音樂的興趣。八歲時,馬丁說服父母讓他去上鋼琴課,在上了八節課後因為家人與鋼琴老師的反對下停止了。二戰爆發時,馬丁就讀於聖依納爵學院,他曾在學院獲得過獎學金,但這時學院因戰爭不得不疏散師生撤離,馬丁和家人離開倫敦,來到韋林花園城,之後他在雷文斯本學校就讀。
儘管馬丁一直對音樂感興趣,幻想自己成為下一個拉赫瑪尼諾夫,但他最初並沒有選擇音樂作為一種職業[2]。他做過工料測量師,之後在英國陸軍部當臨時職員,負責填寫文書和沏茶[3]。1943年,17歲的馬丁加入了英國皇家海軍的航空兵部隊,成為了空中觀察員和軍官。他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場戰鬥,戰爭就已經結束了,他於1947年退伍[4]。在新音樂促進委員會的成員西德尼·哈里森(Sidney Harrison)的鼓勵下,馬丁用退伍軍人補助金去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學習。1947年至1950年,他在那裡學習鋼琴和雙簧管,對拉赫瑪尼諾夫、莫里斯·拉威爾和科爾·波特的音樂產生興趣。馬丁的雙簧管老師是瑪格麗特·艾略特(保羅·麥卡特尼日後女友簡·愛舍的母親)[5][6][7]。1948年1月3日,仍在就學的馬丁與希娜·奇肖姆(Sheena Chisholm)成婚,和她育有兩個孩子:亞力克斯和格雷戈里·保羅·馬丁。他後來於1966年7月24日和朱迪·洛哈特-史密斯(Judy Lockhart-Smith)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露西(Lucie)和吉里斯·馬丁[8][9]。
馬丁畢業後在BBC的古典音樂部門工作,然後在1950年加入百代唱片公司(EMI)。1950年至1955年,他是百代旗下廠牌Parlophone主管奧斯卡·普洛伊斯(Oscar Preuss)的助理。Parlophone廠牌不受百代重視,只發行無關緊要的藝人作品[5][10]。普洛伊斯於1955年退休後,馬丁接管了該廠牌,錄製古典和巴洛克音樂、音樂劇初版卡司演唱和英國與愛爾蘭的地方音樂[11][12]。
馬丁也製作了無數喜劇和新奇唱片。他的第一張熱門唱片是皮特·烏斯蒂諾夫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單曲唱片《Mock Mozart》(《嘲笑莫扎特》)。百代原本不願在1952年發行該唱片,但普洛伊斯堅持要他們給他年輕的助理馬丁一個機會。50年代後期,馬丁與彼得·塞勒斯合作了兩張很流行的喜劇LP。第一張以10英寸黑膠唱片的制式發行,名叫《The Best Of Sellers》(《塞勒斯精選集》);第二張於1957年發行,名為《Songs for Swinging Sellers》(《給搖擺塞勒斯的歌》)。通過和塞勒斯的工作關係,馬丁結識了斯派克·米里根並成為了後者的好友,他是米利根第二次婚姻的伴郎[13]。
和馬丁合作過的其他喜劇演員有伯納德·克里賓斯、查理·德雷克、特里·斯科特、布魯斯·弗辛斯、邁克爾·本汀、達利·摩爾、夫蘭達斯與史旺、蘭斯·珀西弗、瓊安·辛姆斯和比爾·歐迪。馬丁的工作成果改變了Parlophone廠牌的形象,從一個「悲哀的小公司」到一個非常賺錢的業務[14]。
而1960年代早期,馬丁還沒有在榜單上獲得成功時,他為加里·格里特錄製過幾首歌曲,格里特當時用了假名「保羅·瑞文」(Paul Raven)。
在披頭四的經紀人布萊恩·艾普斯坦的會面下,1962年6月6日馬丁與披頭四首次見面並試聽他們的錄製歌曲[15],隨後馬丁挑選了《Love Me Do》作為他與披頭四首張合作的新單曲[16],該曲目發行後也成功擠上排行榜的前位。
與披頭四成員自行摸索樂器的經歷不同;馬丁有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訓練,他在披頭四錄製唱片時常擔任提供另種角度表現手法的人士。如曲子《Yesterday》中穿插的弦樂四重奏,便是出於馬丁的建議[17]。馬丁也負責曲目上的技術問題處理,像《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在最後完成的曲風;便是他與錄音室的音效工程師傑夫·艾莫瑞克將此曲最初的原始音調版本、與後來所改編的音調版本所混合出來的內容[18]。
除擔任披頭四的唱片製作人外,一些披頭四的曲目馬丁也會擔任其中的鋼琴、鍵琴之類的樂器伴奏成員[19]。而披頭四的曲目《All You Need Is Love》在1967年6月25日的BBC實況節目《Our World》中;是以現場節目演出的方式來進行錄製,當時馬丁也參與節目上幕後的錄製工程。[20]
除披頭四外,馬丁為許多其他音樂人製作過唱片。其中與披頭士同時代的藝人有馬特·莫羅、希拉·布萊克、加里和領跑者組合、比利·J·克拉默與達科達樂隊、四最樂隊、大衛和喬納森樂隊、行動樂隊。往後合作過的其他藝人還包括有國王歌手、美國樂隊[21]、吉他手傑夫·貝克和約翰·威廉斯、六十年代的兩人組愛德華之手、加里·布魯克、尼爾·薩達卡、Ultravox、鄉村歌手肯尼·羅傑斯、廉價把戲、埃爾頓·約翰、席琳·迪翁和X Japan的Yoshiki等等[22][23]。
披頭四解散後,馬丁曾製作了保羅·溫特1972年專輯《Icarus》,專輯是在馬薩諸塞州麻堡海德的海邊租的房子裡錄音的。溫特說,馬丁教了他「如何把錄音室用作一個工具」,並讓他在放鬆的氛圍中錄音,與專業錄音室的高壓控制不同[24]。他也為英國非主流民謠搖滾樂隊施泰克里奇製作了1974年專輯《The Man In The Bowler Hat》[25]。1979年,他與羅恩·古德溫合作製作了一張專輯,專輯收錄了約翰·盧特創作的《披頭士協奏曲》。2010年,馬丁成為了太陽之臂組合(Arms of the Sun)首張硬搖滾專輯的執行製作人,太陽之臂是一個全明星項目,參與者有雷克斯·布朗(潘特拉樂隊貝斯手)、約翰·盧克·赫伯(John Luke Hebert)、蘭斯·哈維爾(Lance Harvill)和本·班克(Ben Bunker)[26]。
1991年,馬丁為險峻海峽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On Every Street》中的歌曲《Ticket To Heaven》貢獻了弦樂編曲並指揮了管弦樂隊。1992年,馬丁與皮特·湯申德合作製作了《誰人樂隊的湯米》舞台劇。該劇於1993年在百老匯開演,在同年夏天發行了初版卡司的錄音專輯。馬丁作為專輯製作人獲得了1993年的格萊美最佳音樂劇專輯獎。
1995年,他為埃爾頓·約翰專輯《Made in England》中歌曲《Latitude》編排了管弦樂,在馬丁的AIR倫敦錄音室錄音。他也製作了埃爾頓紀念戴安娜王妃的歌曲《Candle in the Wind 1997》,該曲在1997年9月在世界各地的排行榜上登頂[27][28]。
2016年3月8日晚,馬丁在英國威爾特郡的家中在睡夢中去世,享壽90歲[29][9]。林戈·斯塔爾在推特賬號上發布了馬丁去世的消息[30]。環球唱片的發言人確認了他的死亡[31]。死因還沒有公布[32]。馬丁身後留下結婚近五十年的妻子朱迪·洛哈特-史密斯和四個孩子[9]。
斯塔爾在發布馬丁去世的推特中寫道:「上帝保佑喬治·馬丁,平靜和愛獻給朱迪和他的家人,愛你們的林格和芭芭拉。喬治會被懷念的,xxx。[30]」西恩·列儂發推:「我很傷心,不知道說什麼。[33]」其他回應此事的公眾人物還有保羅·麥卡特尼、首相戴維·卡梅倫、工黨領袖傑里米·科爾賓、美國歌手藍尼·克羅維茲、演員羅傑·摩爾和音樂人馬克·朗森等[34][35][36]。
評價
馬丁對披頭士作品的貢獻經常受到評論界讚揚,使他被稱為「披頭士第五人」[37]。然而,他對該說法不太認可,表示樂隊助理兼演唱會隨行人員尼爾·阿斯皮納爾更符合這個稱呼[38]。
儘管馬丁和許多其他藝人有過合作,有人覺得他過於關注披頭士而批評他。霍華德·史特恩公開批評馬丁在樂隊的成功中占據了太多功勞,雖然該言論很快被其他人質疑,被認為「判斷失當」[39]。披頭士書籍作家西恩·伊更(Sean Egan)認為馬丁的「披頭士第五人」形象已被「一些人過度炒作」[40]。喜劇演員凱文·埃爾頓在數個電視劇中諷刺了馬丁的公眾形象,包括《笑料一火車》和《這是凱文》[41][42][43]。
約翰·列儂淡化了馬丁對披頭士音樂的重要性。在1970年和詹恩·溫納的採訪中,列儂說:「(迪克·詹姆斯)是另一個那種認為他們造就了我們的人。他們沒有。我想聽聽迪克·詹姆斯的音樂,我想聽聽喬治·馬丁的音樂,請給我播放一些吧。[註釋 2][44]」在1971年給保羅·麥卡特尼的一封信中,列儂寫道:「當人們問我『喬治·馬丁到底為你們做了什麼?』,我發現你根本沒有答案!這不是貶低他,這是事實。[註釋 3][45]」列儂寫道,馬丁把披頭士音樂中的過多功勞歸於自己。
獎項和榮譽
- 1964年奧斯卡獎 - 提名最佳配樂(電影《一夜狂歡》)[46]
- 1967年格萊美獎 - 最佳當代專輯(作為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製作人)[47]
- 1967年格萊美獎 - 年度專輯(同上)
- 1973年格萊美獎 – 最佳人聲伴唱編排(作為歌曲《Live and Let Die》的編曲者)
- 1977年全英音樂獎 - 過去25年的最佳英國製作人[48]
- 1984年全英音樂獎 - 傑出貢獻獎[49]
- 1993年格萊美獎 - 最佳音樂劇專輯(作為《The Who's Tommy》的製作人)
- 2007年格萊美獎 - 最佳影視原聲合輯專輯(作為披頭士專輯《Love》的製作人之一,與兒子吉里斯·馬丁共享)
- 2007年格萊美獎 - 最佳環繞聲專輯(同上)
1989年,位於美國波士頓的伯克利音樂學院授予馬丁名譽博士學位[50]。1998年,他成為英國唱片業協會的年度人物。馬丁於1999年被引入搖滾名人堂[51],於2006年被引入英國音樂名人堂。2002年的比利時弗蘭德斯國際電影節上,世界電影原聲學會授予了馬丁終身成就獎。2004年,英國紋章院授予馬丁個人紋章。他的紋章上有三隻甲殼蟲,一隻家燕(英文名為「house martin」)持有一隻直笛,以及拉丁語提句「Amore Solum Opus Est」(英文「All You Need Is Love」)[52]。2006年,利茲貝克特大學授予他名譽音樂博士學位[53]。2008年,都柏林大學學院的文學歷史學會授予他詹姆斯·喬伊斯獎[54]。2011年,牛津大學授予他名譽音樂博士學位[55]。
馬丁是少數幾個在連續幾個十年中製作出冠軍唱片的製作人(19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其他取得這一成就的人包括菲爾·斯佩克特(19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昆西·瓊斯(19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邁克爾·歐馬蒂安(19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和吉米·吉姆與特里·李維斯(19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56][57]。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