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62年鲍勃·迪伦的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答案在風中飄蕩〉(英語:"Blowin' in the Wind")是鮑勃·迪倫於1962年寫成的一首歌曲,並以單曲發行,在1963年錄入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儘管它被描述為一首抗議歌曲,它仍引起了一系列關於和平、戰爭和自由的責問。疊句「我的友人啊,答案在空中飄蕩」被描述為「不可理喻、模稜兩可的是:或許答案如此顯而易見,就在你的臉上,又或許答案如風般無形,難以明了」。[2]
1994年,這首歌登入了格萊美名人堂。2004年,它在《滾石》的排名榜單「500首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歌曲」上排行第14。
迪倫最初譜寫和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只有兩節。1962年4月16日,它在熱爾德民謠城市首次亮相。它被錄製並在迪倫收藏家之間流傳。演出之後不久,他加入了歌曲的中間一節。發布的一些版本的歌詞把第二節和第三節弄反了,因為迪倫僅僅把中間一節加進了他原來的手稿,而不是重新寫一份正確順序的歌詞。[3] 這首歌在1962年5月第一次發布,出現在第五期Broadside雜誌上。Broadside雜誌由皮特·西格創辦,致力於發布議論時事的歌曲。[4]歌曲的主旋律可能來自伍迪·格思里的自傳《奔向光榮》,在書中古瑟里把他的政治敏感比喻成紐約大街小巷中隨風飄蕩的報紙。很明顯迪倫通曉古瑟里的作品,對它的閱讀成為他智力發展和政治發展過程的一個主要轉折點。[5]
1962年6月,這首歌和鮑勃·迪倫的評論一起在季刊《Sing Out!》上發布。迪倫評論道:
除了答案在風中飄蕩之外,我說不了什麼。它不在任何書或電視節目或討論組裡。啊,它在風中——在風中飄蕩。很多時髦的人告訴我答案在什麼地方,然而我不相信。我堅持它在風中,就像一張被吹得停不下來的紙,隨時都可能落下來……但是問題是當答案飄落下來時沒人撿起它,任憑它再次飄走……因此沒多少人有機會看到、知道。我堅持最大的罪犯就是那些當看到並知道錯誤的時候轉過頭去不予理會的人。我只有21歲,但我知道太多這樣的人了……當你過了21歲以後,你就越老越聰明了。[6]
迪倫在1962年6月9日錄製了〈答案在風中飄蕩〉,收錄在他的第二張專輯,1963年5月發布的《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裡。
在約翰鮑爾迪為The Bootleg Series Volumes 1–3 (Rare & Unreleased) 1961–1991寫的袖珍筆記中,他提到皮特西格最先發現〈答案在風中飄蕩〉的旋律是古老的美籍黑人的聖歌中《No More Auction Block/We Shall Overcome》的旋律改編而來的。根據《北美民俗音樂》(The Folk Songs of North America)的說法,它起源於加拿大,1833年英國廢除奴隸制以後,很多逃到那兒的奴隸都傳唱過這首聖歌。1978年,迪倫在接受記者馬克羅蘭的採訪時也承認了這一點:「『答案在風中飄蕩』曾經一直是首聖歌。我從一首叫〈No More Auction Block〉的歌中取了材——因為那是首聖歌,和〈答案在風中飄蕩〉的感覺差不多。」[7]1962年10月迪倫在煤氣燈咖啡廳"No More Auction Block",錄製後出現在The Bootleg Series Volumes 1–3 (Rare & Unreleased) 1961–1991里。
評論家邁克爾·格雷認為,這首歌是迪倫將聖經修辭融入自己風格的一個例子。一種特殊的反問修辭方式常常在新約中被使用並基於舊約以西結書(12:1–2):「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人子阿,你住在悖逆的家中。他們有眼睛看不見,有耳朵聽不見。'」在《答案在風中飄蕩中》,迪倫把這句話改編成「一個人究竟得有幾隻耳朵 ……?」和「人究竟能多少次轉過頭去/假裝什麼也沒有看見?」[8]
〈答案在風中飄蕩〉被形容成民權運動的主題曲。[9]在馬丁·斯科塞斯關於迪倫的紀錄片《沒有方向的家》中, 馬維·斯泰普斯表達了她在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的驚訝並說她無法理解一個年輕的白人怎麼能寫出如此有力地捕捉黑人的沮喪和渴望的東西。山姆·庫克也對這首歌印象深刻,在發行後不久就將其融入到他的表演曲目中(一個將被包括在Sam Cooke at the Copa的版本),並受到這首歌的啟發寫了《改變即將到來》。[10][11]
〈答案在風中飄蕩〉首先被查德·米切爾三人組翻唱,但是他們的唱片公司推遲發行這張專輯因為這首歌包含了死這個字,所以三人組輸給了彼得,保羅和瑪麗。彼得,保羅和瑪麗由迪倫的經紀人阿爾伯特·格羅斯曼代理。在發行的第一周,單曲銷量就達到了驚人的30萬張,並這首歌舉世聞名。1963年8月17日,它在公告牌流行音樂榜上排名第二,銷量超過100萬張。彼得·雅羅回憶道,當他告訴迪倫,他將從出版權中賺到超過5000美元(相當於2016年的3.9萬美元[12]),迪倫說不出話來。[13]彼得,保羅和瑪麗的版本也在easy listening chart停留了5周。
評論家安迪吉爾寫道,
《答案在風中飄蕩》標誌着迪倫的歌曲創作有了巨大的飛躍。在此之前,像《唐納德懷特的民謠》和《提爾之死》這樣的作品是相當過分簡單化的報道作曲。《答案在風中飄蕩》卻不一樣:迪倫首次發現了從特別到一般的有效性。一旦與歌曲同名罪犯被處死後,《唐納德懷特的民謠》將變得徹底多餘,而像《答案在風中飄蕩》這樣的一首含糊的歌曲就可以適用於任何自由問題。 這首歌仍然和迪倫的名字密不可分,並在他的風格和態度上的任何變化中維護了他作為公民自由主義者的聲譽 [14]
1963年1月,迪倫首次在英國電視上演唱了這首歌,那時他出現在了BBC的電視劇《城堡街上的瘋人院》中。[15]1963年3月,他也在他的第一次全美電視露面中演唱了這首歌。這場表演被2005年馬丁·斯科塞斯關於迪倫的PBS電視台紀錄片《沒有方向的家》的DVD發行版收錄。
1963年11月,新聞周刊的一篇文章報道稱,這首歌是由一名名叫Lorre Wyatt的高中生寫的,後來在他成名之前被迪倫收購或抄襲。這個剽竊的聲明最終被證明是不真實的。[16][17]
歌曲的第一行(「一個人必須走多少條道路?」)被作為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的「終極問題」提出。
在1994年的電影《阿甘正傳》中,珍妮在一個脫衣舞俱樂部唱這首歌表演,並介紹為「Bobbi 迪倫」。 這部電影的原聲音樂專輯收錄了瓊·貝茲專輯《From Every Stage》中這首歌在1976年的現場錄音。
在1975年,這首歌曲作為詩歌收錄在斯里蘭卡的高中英語教科書。 教科書引起了爭議,因為它用迪倫的作品取代了莎士比亞的作品。[18][19]
在反對對伊戰爭大遊行期間,評論員指出比起寫出新的歌曲,抗議者更喜歡挖掘並傳唱《答案在風中飄蕩》之類的歌曲。[20]
這首歌已被許多自由教會所接受,並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天主教教會「民間群眾」和作為在新教徒的讚美詩中演唱。1997年,Bob Dylan在天主教會大會上演奏了另外三首歌曲。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出席時,向約有30萬年輕的意大利天主教徒的人群說,答案確實是「在風中」,但不是在把東西吹走的風中,而是「在將帶領他們到基督的精神風中」 。 2007年,本篤十六世(他也參加了天主教會大會)寫道,他對音樂明星如迪倫在教堂環境中表演感到不舒服。[21]
2009年,迪倫授權這首歌曲用於英國消費者擁有的合作集團的廣告。 合作集團聲稱,迪倫的決定受到「合作集團關於公平貿易和環境的高道德準則」的影響。 擁有約300萬消費者的合作集團,也擁有英國最大的殯儀館和農業業務。[22][23]
「答案在風中飄蕩」已經被數以百計的藝術家翻唱過了。在商業上最成功的版本是民俗音樂三人組合彼得、保羅和瑪麗。他們在1963年6月發布了這首歌,三周前鮑勃·迪倫發布了Freewheelin'。然後經紀迪倫和彼得、保羅和瑪麗的阿爾伯特格羅斯曼,帶來了這首他們立即錄音(一次成功)的三重唱歌曲並發行。[24]三重唱版本是他們的第三張專輯的標題曲目。這首歌在公告牌榜單上排名第二。[25]五周之後,這個樂隊的版本也在Middle-Road榜單排名第一。[2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