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就加入俄羅斯或留在烏克蘭的決定進行全民公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是俄軍進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後,俄占當局單方面於2014年3月16日舉行的一場公投。該公投決定是否從烏克蘭獨立,並且加入俄羅斯聯邦[3]。參與者包含來自整個克里米亞半島,包括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的選民。在公投開始前的2014年3月14日烏克蘭憲法法院裁定公投違憲。[4][5]就在同一天,被俄國占領軍控制的[6]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拉達和塞瓦斯托波爾市議會就公投做出最後決定[7]。俄國方面宣稱16日的投票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約97%)選民贊成脫烏入俄之動議。3月17日由俄羅斯控制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俄占當局宣布認可這項公民投票結果[8][9]。
| ||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 | ||
投票制度 | 簡單多數決 | |
---|---|---|
網站 | referendum2014.ru[1] | |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 ||
塞瓦斯托波爾市 | ||
2014年3月17日,克里米亞俄占當局宣稱依據其操控的公投結果宣布克里米亞共和國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與塞瓦斯托波爾市一起脫離烏克蘭。同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承認克里米亞共和國成為一個獨立和主權國家。與此同時,克里米亞議會準備從速[10][11][12]起草國際條約加入俄羅斯聯邦[13]。3月18日,俄羅斯簽署條約接收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並於21日將它們作為聯邦主體編入克里米亞聯邦管區。
除烏克蘭以外,該公投及其後的獨立、合併均被國際社會視為非法,除俄羅斯本身以外全球並無任何一個國家承認此公投及克里米亞的主權變動。而俄羅斯及克里米亞政府[14]則指責時任烏克蘭政府是非法政變產生的叛亂組織,拒絕承認其合法性並稱其無權就公投發表任何意見。
1700年,俄羅斯帝國在第二次俄土戰爭中獲勝並強迫奧斯曼帝國承認克里米亞獨立,隨後又趁克里米亞汗國內亂之機派兵占領了克里米亞半島(今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並於1783年正式將之吞併。
烏蘇戰爭期間,蘇俄於1918年初占領克里米亞,建立塔夫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4月,德意志帝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和克里米亞人民共和國聯軍在克里米亞發起軍事行動,擊敗當地的布爾什維克勢力。此後,克里米亞相繼遭德國建立的傀儡政權,卡拉伊姆人政權,俄國白軍和布爾什維克占領。
蘇聯成立後,在克里米亞半島建立了一個自治共和國,即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隸屬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
俄國統治期間,在克里米亞進行了廣泛的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政策。這也使得克里米亞成為如今烏克蘭唯一一個俄族人口高於烏克蘭族的地區。1944年,克里米亞韃靼人全體被流放至中亞與西伯利亞一帶,史稱克里米亞韃靼人強制流放。
1955年,時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的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以紀念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35週年的名義,因應修建北克里米亞運河等原因,將克里米亞州劃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劃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91年蘇聯解體,恢復自治共和國地位的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和烏克蘭其他各州一樣在烏克蘭獨立公投中以過半數支持從蘇聯獨立,成為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92年2月26日,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宣佈更改國號為克里米亞共和國。1992年5月5日,親俄勢力策動克里米亞共和國頒布與《烏克蘭共和國憲法》相衝突的《克里米亞共和國憲法》[15],並宣佈「有條件獨立」[16],但由於基輔的反對,因而從未舉行全民公投。6月,烏克蘭政府和克里米亞政府達成協議,克里米亞共和國保留高度自治權利,但仍屬於烏克蘭的一部分。[17]
1992年12月17日,烏克蘭在克里米亞設立總統代表辦公室。由於駐克里米亞總統代表辦公室的設立,次年一月引發遊行示威,發起者包括俄羅斯救國陣線塞瓦斯托波爾分部和俄羅斯人民大會。[18]
1993年,由於塞瓦斯托波爾作為黑海艦隊總部的戰略意義,且俄烏兩國對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所有權仍有爭議,故俄羅斯最高蘇維埃提出要求吞併塞瓦斯托波爾[19]4月,俄羅斯最高蘇維埃又提議支持克里米亞獨立公投,並接納克里米亞共和國作為獨立實體加入獨聯體。但該提議後被撤回。
1994年,烏克蘭向剛剛當選的親俄的克里米亞共和國總統尤里·梅什科夫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克里米亞限期一個月內與烏克蘭協調法律。並且由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烏克蘭對蘇聯黑海艦隊和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的所有權之爭,局勢進一步升級,戰爭一觸即發。1993年俄羅斯憲政危機後,俄羅斯立場發生變化,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稱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半島沒有領土要求。12月,俄烏兩國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承諾維護烏克蘭的領土完整[20]。同年,克里米亞共和國正式更名為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1997年,俄烏兩國簽署《俄烏友好條約》,再度重申烏克蘭領土完整。同年俄烏兩國簽署《關於俄羅斯黑海艦隊在烏克蘭境內的地位和駐留條件的協定》,正式劃分黑海艦隊,並允許俄羅斯黑海艦隊租借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
2013年末,時任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突然違背競選承諾,拒絕和歐盟簽訂聯繫國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並試圖加入俄國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此舉引發了大規模的政治危機。有消息指出:亞努科維奇拒絕和歐盟簽訂聯繫國協定的舉動,是在俄羅斯的授意下進行的。[21]
在試圖暴力鎮壓示威失敗後,亞努科維奇於2014年2月21日逃亡至俄羅斯並隨即被烏克蘭最高拉達投票罷免。俄羅斯總統普京通宵召開國安會議,與聯邦安全局的一眾部長商討解救被廢黜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會議結束時普京說:「我們一定要開始設法讓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22][23]亞努科維奇後自稱從未支持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希望俄總統普京能讓克里米亞回歸烏克蘭[24]。但俄羅斯不予理會,還是於2014年3月宣布將克里米亞半島正式吞併。亞努科維奇後遭通緝,被撤銷前總統頭銜,並因其叛國罪名成立被缺席判處13年監禁。
2014年2月26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拉達(克里米亞地方議會)發生衝突[25][26][27],造成2人死亡,35人送醫治療[28]。2014年2月27日,沒有徽章的俄羅斯蒙面部隊佔領了克里米亞最高議會[29][30],並奪下克里米亞全境的戰略重地。事後,克里米亞危機的策劃者、俄國特工斯特列爾科夫承認,是占領克里米亞的俄軍控制了克里米亞當地議會並策劃了「公投入俄」等活動[31]。
烏克蘭代總統亞歷山大·圖奇諾夫總統宣布按照法律賦予的權力停止克里米亞議會的決定,烏克蘭最高拉達將解散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保衛烏克蘭領土[32]。但此時親俄的克里米亞當局仍在2014年3月6日通過脫離烏克蘭並重新加入俄羅斯聯邦的公投提案,定於3月16日就此舉行「公投」。2014年3月7日,俄羅斯聯邦的國會正式通過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並重新加入俄羅斯聯邦的請求[33]。
根據相關法律,克里米亞議會決定,公投問題選項數目一共有兩條:
公投表格以西里爾字母書寫的俄羅斯語、烏克蘭語及克里米亞韃靼語三語對照。兩條問題都沒有提供明確的是非作答選項,投票人只能二擇其一,同時作答兩條問題會被視作廢票,公投表格沒有提供「兩者皆否」或「維持現狀」的選項。根據路透社的評論,第二條選項「只會稍微拖延(克里米亞)半島被俄羅斯控制的時間」,因為1992年的克里米亞憲法賦予當時的克里米亞議會自主選擇與哪些國家建立邦交關係,而2014年公投前克里米亞議會已經表達了明確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意向。[34]
3月7日,烏克蘭代總統亞歷山大·圖奇諾夫簽署命令,中止脫烏入俄公投決議的效力。他說,牽涉到烏克蘭領土獨立的問題,必須全民公投才能決定。[35]
3月8日,烏克蘭東部的親俄派在頓涅茨克、哈爾科夫、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等多座城市製造暴動,要求仿效克里米亞,就「脫烏入俄」議題進行公投[35]。親俄派一度占領了哈爾科夫和敖德薩的地方政府大樓,但很快被烏克蘭鎮壓。
俄羅斯宣稱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的投票率分別為83.1%和89.5%,俄國同時宣稱公投結果顯示兩地均有約97%的選民贊成脫離烏克蘭並加入俄羅斯的動議。俄占克里米亞當局隨即宣布「脫離烏克蘭獨立」,並成立克里米亞共和國,數天後加入俄羅斯聯邦,並被編入克里米亞聯邦管區。
此公投未獲得烏克蘭政府的承認[36]。烏克蘭當局在克里米亞公投結果發布之後隨即宣布克里米亞議會的決定非法。
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當天發表聯合聲明,稱克里米亞公投與烏克蘭憲法和國際法相違背,因此此次公投是非法的,其結果將不被承認。由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也發表聲明,稱克里米亞公決沒有「法律效力」,將不承認公決結果。[37]
截至2024年,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歐洲各國、印度和世界其它多數國家及聯合國均不承認單方面的「克里米亞公投」合法性,並認為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
關於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半島的軍事占領和主權聲索,目前僅獲亞美尼亞、委內瑞拉、朝鮮、敘利亞等少數聯合國會員國,以及南奧塞梯、阿布哈茲、德左等一些政權承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