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新四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38年4月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編制序列。

Thumb
新四軍臂章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的建制,但新四軍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新四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背景

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達成和解,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7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或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編入第三戰區戰鬥序列(指揮官顧祝同),並規定在蘇北、皖南地區擔任游擊。

隨後,經國民政府與中共中央協商,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兼政委,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後移至皖南歙縣之岩寺。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03萬人,有各種槍6200支。新四軍改編後,各支隊隨即相繼開赴江南抗日前線。

軍部

Thumb
1938年,部分參加南昌起義的新四軍將領的合影。右起:陳毅周子昆宋裕和粟裕李一氓葉挺;右八袁國平、右九朱克靖

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司令部

政治部

直屬部隊

第一支隊

由湘鄂贛邊、粵贛邊、贛東北等地紅軍游擊隊編成。湘鄂贛邊紅十六師編為第一團,湘贛邊、粵贛邊、贛東北等地紅軍游擊隊編為第二團[1]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羅炳輝(後調任),參謀長胡發堅,政治部主任劉炎

第二支隊

由閩西、閩南、浙南、閩贛邊等地紅軍游擊隊編成。閩西、閩贛邊紅軍游擊隊主力編為第三團,閩西、閩南遊擊隊和浙南挺進師等部編為第四團[1]

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譚震林(先)[2],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三支隊

由閩北、閩東紅軍游擊隊編成。閩北獨立師編為第五團,閩東獨立師編為第六團[1]

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

  • 第五團:團長饒守坤,副團長曾昭銘,參謀長楊元三,政治處主任劉文學
  • 第六團: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吳焜(後),參謀長黃元慶

第四支隊

由鄂豫皖紅二十八軍和鄂豫邊游擊隊編成。紅二十八軍編為第七、第九團和手槍團,鄂豫邊游擊隊編為第八團[1]

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員戴季英,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蕭望東

  • 第七團:團長楊克志,政委曹玉福,參謀長林英堅,政治處主任胡繼亭
  • 第八團:團長周駿鳴,政委林凱,參謀長趙啟民,政治處主任徐祥亨
  • 第九團:團長顧士多,政治委員高志榮,參謀長唐少田,政治處主任鄭重
  • 手槍團:團長詹化雨,政治委員汪少川[3]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