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里戈·德熱努伊(法語:Charles Rigault de Genouilly,法語發音:[ʃaʁl ʁiɡo də ʒənuji];1807年4月12日—1873年5月4日),越南史料稱之為黎峨,是法蘭西第二帝國海軍中將。他曾參與克里米亞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但他最為世人所知的事蹟是他率領法西聯軍征服越南的南圻,為後來法國建立印度支那殖民地奠定基礎。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12月2日) |
熱諾伊利出生在濱海夏朗德省羅什福爾,其父母的家庭都有海軍背景。1825年,熱諾伊利進入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學習。1827年,以海軍軍官候補生的身份加入摩里亞遠征軍,參加希臘獨立戰爭。翌年參與清剿希臘沿岸海盜的軍事行動。
1830年,升海軍中尉,參加遠征阿爾及爾的法軍。1831年,參加色薩利君主的軍隊。1832年,比利時沿岸被封鎖期間,讓烏伊利參加了比利時獨立戰爭。1834年,升海軍上尉。
1843年,率護衛艦Victorieuse號前往印度洋、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並參加探索黃海的行動。1847年4月25日,熱諾伊利與奧古斯丁·德·拉皮埃爾上校(Augustin de Lapierre),分別率領Victorieuse號和Gloire號來到沱㶞(今峴港),要求越南阮朝同意傳教士自由傳教,越南軍艦的攻擊。法國軍艦隨即反擊,將越南軍艦全部擊沉並揚長而去。這就是歷史上的炮擊沱㶞。7月,Victorieuse號在朝鮮沿岸擱淺,但被法國政府免於追究責任。
1848年6月升上校。他成為海軍大臣約瑟夫·格雷戈里·卡西的首席顧問。
1853年,被Ville de Paris號艦長哈梅林任命為該艦隊的旗艦艦長,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1854年4月22日,參與炮擊敖德薩的戰鬥,後又參加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1857年,熱諾伊利以宿敵號護衛艦艦長的身份,跟隨萊昂納爾·沙內參加第二次鴉片戰爭。他曾參加封鎖澳門之戰以及廣州城戰役,後侵入海河口,攻取天津。
11月,兩名西班牙傳教士被越南朝廷下令殺害。敏體尼前往越南首都順化交涉,但失敗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因此決定懲治越南。翌年9月,法國與西班牙組織聯軍,由熱諾伊利率領,入侵越南,並佔領了沱㶞。但聯軍隨即在沱㶞遭到阮知方率領的越南軍隊的圍攻,於是在1859年1月拋棄沱㶞,攻取西貢(今胡志明市)。熱諾伊利在越南的軍事行動被法國政府認為是失敗的,11月,熱諾伊利被法國召回國內,改由弗朗西斯·帕熱代替他的位置。
1867年,取代普羅斯佩·德·夏斯盧-羅巴,成為海軍大臣。1869年成為戰爭部長,但不久就被埃德蒙·勒伯夫取代。
法國在色當戰役戰敗之後,熱諾伊利限制了法國海軍的行動,讓海軍士兵保衛首都巴黎。不久辭職,退休到西班牙養老。1873年死於西班牙巴塞羅那。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