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麥地那龍線蟲病,又名幾內亞線蟲病(GWD),是龍線蟲感染所引發的疾病[1]。人類飲用不潔淨的水後,如果水中含有感染了龍線蟲幼蟲的水蚤,就會受到感染[1]。患者起初沒有症狀[2]。大約一年後,母蟲通常會在下肢的皮膚上形成水疱,患者因此感到痛苦和灼燒[1]。之後線蟲會用數周時間從皮膚中逐漸脫出[3]。這段時間內,患者行動與工作可能會受到很大困擾[2]。該病極少導致患者死亡[1]。
人類是唯一已知能被龍線蟲感染的動物[2]。龍線蟲粗約1到2毫米,雌性成蟲體長60到100厘米之間(雄性則要短得多)[1][2]。在人體體外,龍線蟲卵最長可存活三個星期[4]。在此期間,蟲卵需被水蚤吞食[1]。蟲卵可在水蚤內繼續存活長達四個月的時間[4]。因此,該疾病若要保持存在,則必須每年都在人體中進行致病[5]。對該疾病的診斷,通常可根據其症狀和體徵進行判斷[6]。
對該疾病進行早期診斷,並防止患者傷口接觸飲用水可起到預防作用[1]。其他預防措施包括:改善潔淨水供應,對非潔淨水進行過濾[1]。使用布料進行過濾通常就可起到效果[3]。受污染的飲用水可用化學品雙硫磷進行處理,以消滅幼蟲[1]。龍線蟲病沒有藥物或疫苗可用[1]。線蟲可用小棍花數周時間緩慢卷出[2]。線蟲脫出形成的潰瘍可能會遭受細菌感染[2]。龍線蟲脫出數月後,患者可能依然感到疼痛[2]。
龍線蟲病2013年共報告148起病例[1],較1986年350萬起病例大幅減少[2]。該病80年代在20多個國家中存在,現僅存在於3個非洲國家[1]。其中,南蘇丹病況最為嚴重[1]。龍線蟲病很有可能成為第一個被消滅的寄生蟲病[7]。龍線蟲病在古代就已為人知曉[2]。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醫書埃伯斯紙草卷就提到了該病[8]。龍線蟲病的名稱源自拉丁語 「小龍帶來的苦惱」[9],而「幾內亞蟲」這個名稱,出現在歐洲人17世紀於西非沿岸的幾內亞目睹該疾病之後[8]。一種類似於龍線蟲的物種會在其他動物中致病[10]。該物種沒有感染人類的跡象[10]。龍線蟲病被列入被忽視熱帶病中[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