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民主同盟(英語:Malayan Democratic Union; abbrev. MDU )是由一群受過英語教育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建立的英屬馬來亞政黨,其成立的目的爭取並推進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英屬馬來亞的獨立。該黨成立於1945年12月21日,是戰後新加坡的第一個本地反殖民政黨[1]。新加坡著名的律師何亞琳(林建壽舅父)擔任該黨的主席和總財政,先後擔任總秘書的則有林建才(林建壽哥哥)和余柱業[2]。
馬來亞民主同盟是為了響應戰後憲政發展而組建的政黨。英殖民政府於1945年10月宣布馬來亞聯邦計劃,該計劃提議將馬來聯邦、馬來屬邦以及海峽殖民地中的檳城和馬六甲合併為新的聯邦[3]。馬來亞民主同盟同意這一計劃,條件是將新加坡也納入聯邦[4]。該黨相信,馬來亞要實現獨立就需要所有反殖民力量的共同努力,因此從一開始就尋求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5]。
1946年4月1日,馬來亞聯邦正式成立[6]。然而,馬來人的強烈反對促使英殖民政府與馬來貴族和巫統單獨進行談判,決定用馬來亞聯合邦取代馬來亞聯邦[7]。與此同時,在憲法改革提案被政府忽視或拒絕後,馬來亞民主同盟日益激進化[8]。1946年12月14日,馬來亞民主同盟與其他反對聯合邦計劃的反殖政黨一起組建了聯合行動理事會(日後擴大為全馬聯合行動理事會)[9][10],該黨是聯盟的核心成員。此後,全馬聯合行動理事會與馬來左翼政黨聯盟人民力量中心結盟,形成聲勢浩大的反聯合邦團體。
1947年9月21日,全馬聯合行動理事會-人民力量中心推出了《人民憲章》作為未來的馬來亞憲法的基礎。1947年10月,為抗議政府通過的《馬來亞聯合邦憲法提案》,聯盟決定發動總罷市,也就是著名的全馬總罷市[11]。馬來亞民主同盟還杯葛了1948年大選[12]。
由於未能阻止《馬來亞聯合邦憲法》於1948年2月實施,馬來亞民主同盟開始重新評估其策略[13]。然而,馬來亞共產黨叛亂的爆發、緊急狀態的宣布以及新加坡政治環境的緊張導致英殖民政府促請馬來亞民主同盟於1948年6月24日自願解散[14],理由是該黨被「共黨滲透」[15]。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