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鞍山道是中國天津市和平區的一條道路,東北到興安路,西到衛津路,全長2392米,寬14米。目前,鞍山道地區是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的聚集地之一,大量的名人故居坐落於此。由於鞍山道歷史風貌保存完好已被天津市規劃局確定為「鞍山道歷史文化街區」並加以保護和修繕。[1]
歷史
鞍山道所在地區在1898年9月29日被劃入天津日租界[2],1903年日租界正式成立時才開始修築道路,逐漸形成該界一條重要道路,時名宮島街。後來,大量名人紛紛在此街區定居,如: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安福系軍閥、民國時期參議院議員、駐日公使陸宗輿,清代湖北提督兼駐武昌新建陸軍第八鎮統制張彪,原湖廣總督、北洋政府陸軍部總長、中華民國總理段祺瑞等。1946年,國民政府收復後更名迪化道,1953年更名鞍山道沿用至今[3]。
現況與發展
鞍山道目前東北到興安路,西至衛津路,全長2392米,寬14米,路面面積為30163平米,為瀝青路面。兩側人行道均寬14米,人行道面積為16671平米。沿途建有武德殿、靜園、張園、段祺瑞故居等建築。
建築

目前,鞍山道現存比較著名的建築有:
交匯道路

目前,與鞍山道相交匯的主要道路有: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