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化学家(1893—1989)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裕光祖籍浙江寧波鄞縣,1893年3月8日出生於南京朝天宮西北面的四根杆子。1905年入南京匯文書院附屬中學成美館(今金陵中學)求學,1911年畢業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於1915年畢業,因成績優異1916年由金陵大學選送到美國深造,攻讀有機化學。
陳裕光在美國最初就讀於克司工業大學,一年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留學期間,陳曾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留美中國學生會會長,並參加美國化學會,1919年他創辦了《中國留學生季刊》(中文版》、《留美中國學生月刊》(英文版)。1921年中國國內發生嚴重水災,陳裕光組織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留學生演出話劇《木蘭從軍》10場次募款救災。[1]
1922年獲博士學位後,陳裕光本着「教育救國」的理想於1922年夏回國。當年8月,應當時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聘請,任教授兼理化部主任、理學系主任。1924年1月陳被聘為總務長,後兼任學校評議會主席,並曾兩次代理校長職務至1925年夏天。
1925年應金陵大學校長包文邀請,陳裕光受聘金陵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教授,兼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
1927年10月18日,金陵大學召開「滬寧各報新聞記者談話會」。會上宣布:「金大原為教會學校,一切教育行政,皆操外人之手,經同仁努力奮鬥,已將本校教育權收回。華人任校長,為本校創舉。」陳裕光被聘為金陵大學校長,是第一位於外國在華開辦大學中擔任校長的中國人(為中國開展收回教育主權運動中外國在華主辦大學任用中國人擔任校長之始)。此後,陳擔任該校校長直至1950年。陳裕光上任後,立即着手政府立案。1928年,金陵大學成為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最先呈請立案並獲批准的教會大學。
1928年5月3日的五三慘案發生後,身為校長的陳裕光組織「金陵大學教職員反日救國大會」,在學校大會上領讀《永不使用日貨》誓詞。
抗日戰爭期間,汪精衛政府先後兩次致信陳裕光,延聘他出任教育部部長,陳未有理會。1945年後蔣中正曾有意請陳裕光出任教育部部長,陳裕光以國民政府「不重視教育」為由拒絕。
1947年舉行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中,蔣中正曾以一般國民身分投票,選舉陳裕光為南京選區國大代表。
基於他對教育事業的貢獻,1929年陳裕光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頒授榮譽教育獎章。1932年被推選為中國化學會首任會長,並連續當選為四屆會長。1945年獲美國加州大學名譽教育博士稱號。[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陳裕光反對將學校遷往台灣,組織學生護校,最終將學校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2]。1950年10月離任校長職位後,陳裕光到華東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1956年春,62歲的陳裕光聽了周恩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後,寫信給中共上海市委要求安排工作。同年3月獲許上海市輕工業研究所的前身「輕工業局試驗室」的籌建工作。1958年上海市輕工業研究所建立後,他被聘為化學顧問,負責科研室工作。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所在國內首先研製成功聚氯乙烯人造革和泡沫塑料,還開始了合成聚氯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的生產研究。
1980年代擔任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顧問,上海輕工業研究所化學顧問,上海市和江蘇省政協委員。期間,陳裕光多次參與中國化學會活動,1982年,他以九十高齡訪問美國,向金陵大學校友介紹國內情況,後又多次與各地金陵大學校友聯繫。1989年陳裕光在南京逝世前,仍在關心「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撥款資助中國教育事業發展一事。[3][4]
陳裕光在南京有兩處故居。首先是他出生的地方莫愁路415號(原四根杆子),其次是他任金陵大學校長後的住處青島路4號。其中,青島路4號後來成為南京大學的多任校長的居住地。1984年,陳裕光將房屋捐獻給政府。[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