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阿魯納恰爾邦印地語अरुणाचल प्रदेश[註 1],英語:Arunachal Pradesh),又譯阿魯納查爾阿倫納曹,是印度的一個邦,原為東北邊境特區(NEFA),與南部的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接壤,西臨不丹、東接緬甸,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為鄰,首府為伊塔那噶

事实速览 阿魯納恰爾邦 Arunachal Pradesh, 國家 ...
阿魯納恰爾邦
Arunachal Pradesh
印度
Thumb
位於南賽縣金寶塔英語Golden Pagoda, Namsai
Thumb
阿魯納恰爾邦在印度的位置(2019年邦界)
坐標 (Itanagar):27°06′00″N 93°37′12″E
國家 印度
成立1987年2月20日[1]
首府伊塔那噶
最大城市伊塔那噶
25
政府
 • 邦長B.D.米什拉英語B. D. Mishra [2]
 • 首席部長白瑪堪卓英語Pema Khandu印人黨[3][4]
 • 立法機關一院制(60席)
 • 議會選區聯邦院 1
人民院 2
 • 最高法院古瓦哈提高等法院–伊塔那噶法庭
面積
 • 總計83,743 平方公里(32,333 平方英里)
面積排名第15位
人口(2011)
 • 總計1,382,611人
 • 排名第27位
 • 密度16.5人/平方公里(42.8人/平方英里)
時區ISTUTC+05:30
ISO 3166碼IN-AR
HDI 0.617 ()
HDI rank第18位 (2005)
識字率66.95%
官方語言
網站arunachalpradesh.gov.in
Thumb
关闭

在地理上,它是印度東北各邦中面積最大的邦[6]。根據印度人口普查,阿魯納恰爾邦是一個民族多元化的地區,西部主要是門巴人,中部有塔尼人,東部有泰語民族,南部有那加人,約有45個部落/子部落,主要部落是阿迪、尼希、加洛、塔金、阿帕塔尼等。與東北其他邦一樣,該地區的人民也有藏緬血統。目前,有許多來自印度其他地區的人來到這裡從事經濟和文化活動[7]

除了龍鼎縣長朗縣蒂拉普縣等少數地區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該邦的大部分地區(即藏南地區)宣稱主權[8],主要劃入西藏自治區錯那隆子墨脫察隅四縣的管轄範圍之內,拒絕承認阿魯納恰爾邦的合法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一般以帶有引號的「阿魯納恰爾邦」來稱呼該邦[9]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印邊界戰爭中短暫佔領了部分地區,但隨後撤回[8]

Remove ads

歷史

早期歷史

阿魯納恰爾邦早期的歷史至今仍然未有確實文獻記載,目前可以了解其早期歷史的就只有其南部的阿豪姆王國對此地區的少量記載。一般認為大多數土著部落群體的祖先從西藏遷移到此,這一地區曾經落入吐蕃門巴族的門隅部落、不丹等多個國家的勢力範圍。

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於1642年取得了對西藏的統治權,他對門隅徵稅(藏語稱稅收為khral),並指示在門巴地區建造名為 (Dzong) 的堡壘,作為西藏甘丹頗章政權履行地方行政管理的中心。六世達賴喇嘛生於達旺,被和碩特汗國末代統治者拉藏汗領導下的蒙古軍隊綁架並作為戰俘送往清朝,途中病亡。[10]

該地區的山地屬於藏區的康巴衛藏文化區,其中還包括雅魯藏布江流域。山麓及平原處於阿薩姆人建立的楚蒂亞王國的控制之下。儘管確實存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大部分地區實際仍為各部落自治。根據最近對該地寺廟遺址的發掘研究,例如14世紀的馬里坦寺(Malinithan)遺址,表明它們是在楚蒂亞統治時期建造的。另一個著名的遺蹟是比斯馬克納加爾(Bhismaknagar),揭示了楚蒂亞人擁有較為先進的文化和管理能力。第三個遺址是位於該邦最西北部、擁有400年歷史的達旺寺,提供了阿魯納恰爾邦歷史上一些信奉佛教的部落存在的證據。[11]

18世紀初清朝征服西藏後,向拉薩派遣駐藏大臣,但仍保留了自治的甘丹頗章政權。1750年後,清廷允許西藏僧侶以轉世形式自行選擇其領導人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但形式上需要受到清朝皇帝的承認,即金瓶掣簽。達旺等地的寺院仍向拉薩繳納「酥油差」。[12]

Remove ads

麥克馬洪線的勘定

Thumb
紅色部份為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阿魯納恰爾邦東南部不在爭議區域內

1914年,英屬印度政府建立了屬於阿薩姆省英語Assam Province東北邊境地區英語North-East Frontier Tracts。它分為三個部分,被稱為巴利帕拉(Balipara)邊境地區、拉金普爾(Lakhimpur)邊境地區和薩迪亞(Sadiya)邊境地區。[13]

1912年初,中華民國成立前後,西藏政府驅逐原清廷官員及駐藏清軍並宣布獨立。1913年至1914年,中英藏三方舉行西姆拉會議。該會議旨在確立中藏與印藏邊界,及中國西藏的關係。在會上英國全權特使威廉·亨利·麥克馬洪提出麥克馬洪線為西藏、中國川邊特別區(後改為西康省)及雲南省英屬印度(含今日的緬甸北部克欽邦)之間的邊界,該線將藏南達旺及東段的坎底盆地(即今日之克欽邦最北的葡萄縣)、江心坡(即恩梅開江邁立開江之間)地區等劃入英國控制區。後來當時的中國政府則因反對而沒有簽字,退出談判。當日,英藏代表皆簽字批准包括麥克馬洪線在內的協議。條約共獲英藏兩方認定,中方則拒絕承認。中方的觀點是:阿魯納恰爾及其正東面的坎底江心坡地區到滇西一帶是西康、雲南和西藏的一部分,而西藏政府不具有外交權,因此西姆拉會談條約只有英國單方簽字,應視為無效。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中緬傳統線

Remove ads

印度獨立後

1954年,印度政府將東北邊境地區更名為東北邊境特區,屬阿薩姆邦。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註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1960年中緬(克欽邦、撣邦、克倫邦和緬甸本部於1948年分別宣布自英國獨立)重新議定邊界,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國正式明文承認麥克馬洪線緬甸段為中國和緬甸的國界。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邊境上發生中印邊境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爭中大獲全勝,並控制達旺地區。戰後中國軍隊卻主動撤退,印度再次完全獲得該地控制權。1972年印度政府將該特區升級,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並廣設甘地銅像、醫療診所,普及國民中、小學,並設民族學院及大學。

Thumb
達旺寺,該地最大的佛教寺廟

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1987年正式成立阿魯納恰爾邦,意思即為「旭日之邦」。[14]

目前中國政府不承認該邦的合法性,該問題尚在擱置中。現時印度在本邦與鄰國緬甸的邊境佈置嚴密的軍事防守,加強機場、道路、橋梁、土木工程及自來水、電力、通信基礎建設,以國際節慶規模廣辦當地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一方面,由於青藏鐵路的完成,中國軍隊進入本區的速度可以加快許多,這使印軍也加強戒備,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本邦南面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和東面緬甸克欽邦北部及野人山以南的胡康河谷景頗族那加族欽族武裝獨立集團活躍,所以外人都要取得特別許可證,才可以進入本區。

因為中印雙方的領土爭議,都認為該地屬於本國領土,該地區長期以來成為兩國之間一個潛在的衝突點。20世紀80年代中期,印度曾試圖在達旺附近建立一個永久性哨所,中國解放軍獲悉後也隨即開始在該地區建立自己的哨所,其後印度決定派出第五山地師到達旺進行增援。那次事件差點引發中印之間的一場戰爭。[15]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堅持不承認「阿魯納恰爾邦」的法律地位,根據中國法律規定,阿魯納恰爾邦的居民是所謂「中國公民」,到訪中國時採用「另紙簽證」的方式處理,長期引發印度方面的不滿。[16]2006年11月13日,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向印度傳媒表示中方擁有藏南地區主權,引發外交風波,阿魯納恰爾邦行政官員要求中國政府召回孫玉璽。

1959年之前,西藏噶廈政府與印度政府對包括達旺在內的地區存在爭議。然而,2008年6月,西藏流亡政府的精神領袖十四世達賴喇嘛在接受《印度時報》採訪時承認印度對阿魯納恰爾邦的主權,將其排除在「大藏區」之外。[17]

2023年4月,中國政府單方面更改阿魯納恰爾邦11個地區的名稱。作為回應,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到阿魯納恰爾邦視察以維護印度的主權。[18]美國自1962年以來一直承認印度對阿魯納恰爾邦擁有主權。[19]2024年,美國政府亦重申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領土,反對中國的非法領土主張。中國外交部方面對此表示堅決反對。[20]

Remove ads

人物

行政區劃

Thumb
分縣地圖

阿魯納恰爾邦分成東、西兩個專區,下轄25個縣。

經濟

下圖顯示了統計和計劃執行部的阿魯納恰爾邦國內生產總值按市價計算的趨勢,單位為十億印度盧比。

更多信息 年, 國內生產總值(十億印度盧比) ...
國內生產總值(十億印度盧比
1980 1.070
1985 2.690
1990 5.080
1995 11.840
2000 17.830
2005 31.880
2010 65.210
2014 155.880
关闭

阿魯納恰爾邦的國內生產總值估計在2004年為7.06億美元,2014年為24.6億美元,農業是當地經濟的主要支柱。這裡種植的作物有水稻,玉米,小米,小麥,豆類,甘蔗,姜和油籽等等。Jhum,當地用於種植的術語,在部落群體中廣泛實行,近年來其他產業的逐漸增長,使得農業的相對比重下降。阿魯納恰爾邦有近61,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森林產品是經濟下一個最重要的部分。阿魯納恰爾邦也是園藝和果園的理想選擇。其主要行業有水稻,水果保鮮加工,手工工藝品。鋸木廠和膠合板行業受法律禁止,但阿魯納恰爾邦有很多鋸木廠。

阿魯納恰爾邦占印度未開發水電潛力的很大一部分。 2008年,阿魯納恰爾邦政府與各公司簽署了許多諒解備忘錄,規劃了大約42個水力發電計劃,將發電量超過27,000兆瓦。預計將在2009年4月開始建設1萬至12,000兆瓦的西洋水電工程。

Remove ads

地理

Thumb
阿魯納恰爾邦以其山脈風光而聞名。

阿魯納恰爾邦的面積為83,743平方千米,是現時印度東北部面積最大的行政區。現有人口100多萬。首府在伊塔那噶(Itanagar)。

由於阿魯納恰爾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旁,所以當地多山。2005年夏季,由於印度持續發生暴雨,使安嬌和勞哈特區都出現大規模山泥傾瀉,造成嚴重的傷亡。

人口

民族

阿魯納恰爾邦的人口有超越100萬人。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有82種的不同部族,絕大部分是蒙古人種漢藏語系。主要的部族包括了信仰泛靈論阿迪族阿加族米濟族薔薇族等等。信仰基督新教浸信會以及羅馬天主教傈僳族日旺族景頗族那加人等蒙古人種漢藏語系等信奉基督宗教的團體組成了最大的宗教群體。部份為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支系門巴族舍度苯族珞巴族以及康巴人南傳佛教坎底傣帕基人。信仰印度教的部族是諾特族,諾特族是那加人的一個部族。

宗教

該地宗教多元,以基督宗教為第一大宗教。

宗教(2011年)[21]

  基督教(30.26%)
  印度教(29.04%)
  日月教英語Donyi-Polo(23.48%)
  藏傳佛教(11.76%)
  伊斯蘭教(1.9%)
  其他(3.18%)
  不詳(0.38%)

識字率

該邦的識字率從2001年的54.74%上升到2011年的66.95%。2011年,該邦的識字人數為789,943人。男性識字人數為454,532人(73.69%),女性識字人數為335,411人(59.57%)。[22]

語言

英語官方語言,但是當地原住民的部族語言大多數為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當中包括在2007年發現、2010年10月確定存在的克羅語。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的方言計有超過40種。印度英語印地語[23]為各原住民部落溝通的通用語,且相鄰南部的那加蘭邦之部族語言也是以藏緬語族為主,亦通行英語。

阿魯納恰爾邦語言,2001年[24]

  尼釋語英語Nishi language(28.60%)
  阿迪語(17.35%)
  孟加拉語(7.27%)
  尼泊爾語(6.89%)
  印地語(5.07%)
  錫金語(4.51%)
  阿薩姆語(3.9%)
  義都-達讓語支(3.04%)
  Nocte(2.9%)
  Tangsa(2.64%)
  Wancho(2.19%)
  博杰普爾語(2.04%)
  其他(13.6%)

參見

注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