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曼特爾龍屬(學名:Mantellisaurus)是種最近被重新命名的一屬恐龍,原本被命名為阿瑟菲爾德禽龍(I. atherfieldensis)。
曼特爾龍屬 化石時期:下白堊紀,
| |
---|---|
無效狀況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亞目: |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
演化支: | †禽龍類 Iguanodontia |
演化支: | †橡樹龍形態類 Dryomorpha |
演化支: | †直拇指龍類 Ankylopollexia |
演化支: | †硬棘龍類 Styracosterna |
演化支: | †鴨嘴龍形類 Hadrosauriformes |
總科: |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
屬: | †曼特爾龍屬 Mantellisaurus Paul, 2006 |
模式種 | |
阿瑟菲爾德曼特爾龍 Mantellisaurus atherfieldensis (Hooley, 1925)
| |
異名 | |
曼特爾龍的化石最初是在1914年由雷金納德·胡利(Reginald Hooley)發現於英格蘭南部,而到1917年有新聞報導。胡利最初將牠們命名為阿瑟菲爾德禽龍,是以化石發現地威特島西南岸的阿瑟菲爾德村為名。在2007年,格里高利·保羅(Gregory S. Paul)建立曼特爾龍屬,是以發現禽龍的古生物學家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為名[1]。
根據保羅的說法,曼特爾龍的體型較禽龍小,與豪勇龍關係更接近。曼特爾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化石包含許多完整與幾乎完整的化石[1]。
與阿瑟菲爾德禽龍相比,曼特爾龍的體型較小,體重估計值約0.75公噸。曼特爾龍的前肢比例較短,而前肢長度約是後肢的一半;與貝尼薩爾禽龍相比,曼特爾龍的後肢長度約是貝尼薩爾禽龍的約70%長。由於曼特爾龍的前肢較短,身體也較短,保羅推測曼特爾龍主要採取二足方式行走,只有在靜止時、緩慢行動時才會採取四足方式移動[2]。
Heterosaurus、楔椎龍、威特島龍可能是曼特爾龍的異名。在2004年的書籍《The Dinosauria》第二版中,牠們過去曾是阿瑟菲爾德禽龍的異名[3]。但保羅的2007年研究並沒有納入這些說法。其他的可能異名包含:道羅齒龍、前扁臀龍[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