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爾之戰》(義大利語La battaglia di Algeri;阿拉伯語:معركة الجزائر‎,羅馬化Maʿrakat al-Jazāʾir)是一部1966年的戰爭電影,由吉洛·彭特克沃義大利語Gillo Pontecorvo共同編劇和導演。本劇描述民族解放陣線阿爾及利亞戰爭期間對北非法國政府進行的反抗,其中以與電影同名的阿爾及爾戰役英語Battle of Algiers (1956–1957)為主軸。影片的配樂由彭特克沃和恩尼奧·莫里康內創作。本片被歸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一。 [2]

Quick Facts 阿爾及爾之戰, 基本資料 ...
阿爾及爾之戰
基本資料
導演吉洛·彭特克沃義大利語Gillo Pontecorvo
監製安東尼奧·穆蘇義大利語Antonio Musu
薩阿迪·耶謝夫阿拉伯語ياسف سعدي
編劇佛朗哥·索利納斯義大利語Franco Solinas
故事佛朗哥·索利納斯
吉洛·彭特克沃
原著《Souvenirs de la Bataille d'Alger》
薩阿迪·耶謝夫作品
主演吉恩·馬丁法語Jean Martin (acteur)
薩阿迪·耶謝夫
卜拉欣·哈吉亞格阿拉伯語إبراهيم حجاج
托馬索·內里(Tommaso Neri
配樂恩尼奧·莫里康內
吉洛·彭特克沃
攝影馬塞洛·加蒂義大利語Marcello Gatti
剪輯馬里奧·莫拉義大利語Mario Morra
馬利歐·蘭德雷義大利語Mario Serandrei
製片商Igor Film
Casbah Film
片長136分鐘(原始版)
120分鐘(戲院版)
產地意大利
 阿爾及利亞
語言阿拉伯語
法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66年8月31日 (1966-08-31)威尼斯
  • 1966年9月9日 (1966-09-09)(義大利)
  • 1966年9月27日 (1966-09-27)(阿爾及利亞)
發行商Magna(義大利)
預算$806,735
票房$879,794(美國)[1]
Close

本片重現了1954年11月至1957年12月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在法屬阿爾及利亞首都發生的事件。由於阿爾及利亞越來越多的暴力行為,法國派遣特遣隊瓦解FLN,以暴力手段清除其成員。這部電影的結尾為民族主義示威和騷亂的畫面,暗示法國雖贏得阿爾及爾戰役,卻最終撤出阿爾及利亞。電影的尾聲則簡短提到阿爾及利亞最終成功獨立[3]

劇情摘要

片中主角阿里(Ali La Pointe) 原是阿爾及爾的市井無賴,靠偷竊和詐賭為生。數次被捕後,在獄中接觸到民族解放陣線(FLN)並受到感召。出獄後成為組織的打手,剷除不願合作的當地人,並參與對法裔居民區的恐怖攻擊。與此同時,居住在阿爾及利亞的法裔對當地人的恨意也在升高,開始以相同的手段對付當地人。

法國政府感到局勢危急,派出二戰老兵馬修上校,帶領特遣隊到殖民地平亂。馬修曾是法國抵抗運動的成員,他很快就認清FLN的戰術及組織,並著手將之瓦解。雖然成效卓越,但因為手段殘酷,引起外界質疑。最後藉由酷刑,終於得到阿里的藏身之處。他派兵包圍阿里所在的公寓,在勸降失敗之後,下令以炸藥炸死阿里及殘黨。阿里死後,法國政府原以為已經消滅反抗勢力,卻面對不斷發生的騷亂,最終不得不放棄阿爾及利亞。

製作及片風

劇本

Thumb
電影拍攝地卡斯巴,阿爾及爾的阿拉伯區。

《阿爾及爾之戰》的靈感來自1962年FLN軍官薩阿迪·耶謝夫的回憶錄《紀念阿爾及爾戰役》(法語:Souvenirs de la Bataille d'Alger)一書。[4] 他在被俘時撰寫了這本書,以提振反抗士氣。獨立後,阿爾及利亞政府支持將耶謝夫的回憶錄改編成電影。 FLN開始與意大利導演吉洛·龐特科爾沃英語Gillo Pontecorvo和編劇佛朗哥·索利納斯英語Franco Solinas取得聯繫。 

耶謝夫自己撰寫沒有對話或劇情的劇本,[5] 卻因為劇本太過偏向阿爾及利亞人,被義大利片商否決。製片人雖然同情阿爾及利亞,但希望從更中立的角度出發。《阿爾及爾之戰》最終以阿爾及利亞人為主角,描繪了阿爾及利亞人和法國人的殘酷和苦難。[6]

為了滿足戲劇需求,本片將實際人物做了修正,例如馬修上校是由雅克·馬蘇為主的數名法國平叛軍官合成的。[7] 薩阿迪·耶謝夫曾說過馬修更多地基於馬塞爾·比格德英語Marcel Bigeard,儘管這個角色也讓人想起羅傑·特林基英語Roger Trinquier[8] 編劇否認故意把馬修描繪得過於優雅高貴,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上校「優雅而有文化,因為西方文明既不優雅也無文化」。 [9] 龐特科爾沃在電影中描繪FLN領導人拉比·本·姆希迪英語Ben H'midi和馬修上校的相似之處,顯示兩方一樣殘暴。 

視覺風格

龐特科爾沃和攝影師馬塞洛·加蒂用黑白片嘗試了各種技術,使電影神似新聞片和紀錄片。其結果過於逼真,以至美國版發行時,特地附註「一點新聞片也沒有」。 [10][11]

選角

本片唯一的專業演員是飾演馬修上校的讓·馬丁。此前,馬丁因簽署反對阿爾及利亞戰爭宣言而被國家人民劇院開除。馬丁本身是法國抵抗運動的老兵,他的詮釋具有自傳的深度。據編劇弗蘭科·索利納斯的採訪,馬丁和龐特科爾沃之間的工作關係並非一帆風順。龐特科爾沃不確定馬丁的專業表演風格是否會與非專業人士形成太大的反差,對馬丁的表演進行了爭論。 [12]

相對於此,片中其他角色都是非專業人士。扮演加法爾·埃爾·哈迪的薩阿迪·耶謝夫和扮演法蒂赫的薩米亞·克巴什都是FLN的成員。主要演員有:

  • 讓・馬丁飾菲利普·馬修上校
  • 布拉欣·哈吉亞格飾Ali La Pointe
  • Saadi Yacef 飾Saari Kader/El-Hadi Jafar

音樂

迴響

影評

Thumb
意大利導演Pontecorvo與妻子 Picci和Yacef在第27屆威尼斯影展合影,獲得了金獅獎

電影在第27屆威尼斯影展上獲得了金獅獎,並獲得了三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非連續年份,一項獨特的成就):196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劇本和196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13]

羅傑·艾伯特給這部電影4/4,稱它是「一部存在於這種痛苦現實中的偉大電影。這可能是許多觀眾無法承受的更深刻的電影體驗:太憤世嫉俗、太真實、太殘忍、太令人心碎。這是關於阿爾及利亞的戰爭,但那些對阿爾及利亞不感興趣的人可以用另一場戰爭代替;本片揭露不變的真相」。 [14]2012年《Sight & Sound》民意調查的250部電影中排名第48位, [15]以及《帝國》雜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500部電影名單中的第120位。 [16] 2010年,《帝國》世界電影100部最佳電影中排名第6。 [17]它被選入「100部待保存的義大利電影」。

美國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稱讚這部電影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電影都是虛假紀錄片。一個人試圖盡可能接近現實,但它不是現實。有些人做的非常巧妙,這完全讓我著迷。例如:《阿爾及爾之戰》。這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 [18]此外,據他的私人助說:「當我於1965年9月開始為史丹利工作時,他告訴我,如果沒有看過《阿爾及爾之戰》,我無法真正理解電影的能力。他終生對此作充滿熱情。」 [18]

美國導演史蒂芬·索德柏將這部電影列為他《天人交戰》的靈感來源,並指出這部電影(連同科斯塔-加夫拉斯的《Z》)有「那種被抓住而非刻意的美妙感覺,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19] [20] [21]

克里斯多夫·諾蘭將這部電影列為他的最愛之一,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和《敦克爾克大行動》也受其影響。 [22] [23]

巴勒斯坦裔美國學者愛德華·薩依德稱讚《阿爾及爾之戰》(以及吉洛·彭特克沃義大利語Gillo Pontecorvo的另一部電影《烽火怪客義大利語Queimada》)「......無與倫比。這兩部電影共同構成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政治和審美標準。」 [24]

法國禁播

鑑於阿爾及利亞戰爭造成的分歧,這部電影在法國引起了相當大的政治爭議,在法被禁五年 [25]。導演收到了同情法軍的死亡威脅[26]

2003年美國國防部放映

2003年期間,媒體報道稱,美國國防部於8月27日舉行內部放映,認為對在被占領伊拉克面臨類似問題的指揮官和部隊有用[27]。放映傳單寫道:「為何贏得反恐卻輸了民心?孩童射殺眼前的士兵,婦女在咖啡館引爆炸彈,整個阿拉伯世界陷入瘋狂,耳不耳熟?法國人本有妙計,卻無法成功。欲知理由,請來看這部難得的電影。」 據負責放映的國防部官員稱,「這部電影的放映提供了對法國在阿爾及利亞行動的歷史洞察力,旨在促進對法國當時面臨的挑戰進行深入的討論。」

參見

秘密軍事組織

阿爾及利亞戰爭

法屬阿爾及利亞

延伸閱讀

  • Aussaresses,保羅將軍。卡斯巴之戰:1955-1957 年阿爾及利亞的恐怖主義和反恐(紐約,Enigma Books,2010 年)。ISBN 978-1-929631-30-8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