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宮
臺北市關渡媽祖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市關渡媽祖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關渡宮,位於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北投區關渡,俗稱關渡媽祖宮、關渡天后宮。 為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臺灣民間信仰廟宇,兼容佛教與道教,為北臺灣歷史最悠久、香火最鼎盛的媽祖廟,早期有「南有北港媽、北有關渡媽」一說,尊崇北港朝天宮與關渡宮天上聖母。關渡宮與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合稱「臺灣三大媽祖廟」。
北臺灣各地都有迎請關渡媽祖做客的習俗與傳統。甚至擴展到中臺灣與南臺灣,民間相傳,關渡宮以開基大媽與開基軟身二媽最為靈驗,也為各地信徒主要迎請巡莊繞境的神像。
廟方表示該廟是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佛教禪門臨濟宗石興禪師,從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天后宮分靈媽祖金身來臺(今開基大媽),以茅草建屋,奉祀於干豆(關渡)山區[1],是為「干豆門天妃廟」、「干豆門天后宮」等,但是黃富三〈北台首座媽祖廟關渡宮之起源與角色〉一文認為此一說法欠缺歷史文獻支持[2]。
目前就史料《諸羅縣志》來說,「干豆門天妃廟」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大雞籠社通事賴科鳩眾所建於山上;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時重修,易茅以瓦,建材自廈門運來,諸羅縣知縣周鍾瑄命名曰「靈山廟」[2][3]。該廟原建於山頂上,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遷到山麓;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因廟宇方位不正,再次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因風雨侵襲毀損,再次重修[3]。
台灣日治時期,明治卅年(1897年),關渡富商林大春因講究風水學,收購廟地,改建為自己之住宅。後林大春捐了兩百八十銀元,並鳩資遷移「靈山天妃廟」到風水上稱作「萬水歸堂穴」的現址,坐西朝東,易名為「關渡祖宮」。
大正十一年(1922年)再次重修,更名為「關渡宮」。
關渡宮一樓正殿奉祀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文昌帝君。左側有「延平郡王三將軍廟」,奉祀延平郡王與其屬神三位將軍(三將軍眾說紛紜,一說是劉國軒、何斌、石將軍;但也有說陳永華、甘輝、萬禮、黃道周、鄭經、鄭克臧之中的任意三人),林衡道則認為三將軍是黃府助順三位將軍。其原廟在1961年風災摧毀,檀越遷廟於此,意同於關渡宮的側殿。
右側奉祀建廟人物。旁殿奉祀藥師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二樓的「廣渡寺」奉祀西方三聖、地藏菩薩與故董事長及其祖先牌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