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翼殺手》(英語:Blade Runner,香港譯《2020》)是一部1982年上映的美國新黑色反烏托邦科幻電影,為雷利·史考特執導,哈里遜·福特、魯格·豪爾、西恩·楊和愛德華·詹姆斯·奧莫斯等人主演。電影的劇本由漢普敦·芬奇與大衛·畢波斯撰寫,改編自菲利普·K·迪克所著的1968年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電影描寫了反烏托邦的洛杉磯,大企業公司透過基因設計生產被稱為人造人的一種有機機器人,只用於地外殖民地中危險、卑下或娛樂業的工作。被稱作「銀翼殺手」的特別警察負責追捕及「退役」(即結束生命)反抗禁令並回到地球的人造人。主要劇情聚焦於已退休的銀翼殺手瑞克·戴克勉為其難地接下任務,去追捕一群在近日發動叛亂並偷渡回地球的人造人。在戴克調查的過程中,他與一名先進型號的人造人瑞秋開始了一段關係,使他對於人與人造人之間的人性差別產生質疑。
《銀翼殺手》最初的電影評論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一部分觀眾批評影片緩慢的節奏,而另一部分激賞其具有複雜層次感的未來主題。電影發行1年後,榮獲了著名的雨果獎最佳戲劇表現獎。該片在北美上映的票房表現不理想,但很快成為一部邪典電影[9]。該片的美術設計受到讚揚,描繪了一個「改進」的未來世界[10],至今仍是「新黑色電影」這一類型的代表作[11]。《銀翼殺手》使原著作者菲利普·K·迪克受到好萊塢注目,他的其他作品之後也多被改編為電影[12]。雷利·史考特認為本片「可能」是他最完整、最個人化的電影[13][14]。1993年,《銀翼殺手》因其在「文化上、歷史上或美學上具重要意義」,獲美國國會圖書館列入國家影片登記表。該片現今獲得許多影評人將其列為有史以來最佳的科幻電影之一。
因製作主管有爭議的各種修改,該片一共出現過在不同市場上映的7個版本。在粗剪版受到好評後,因該片在影帶出租界的熱門,導演剪輯版於1992年倉促發行,成為最早發行DVD的電影之一,卻也導致了畫質與音質的水準平庸[15]。2007年,華納兄弟公司發布了最終剪輯版,該版本為《銀翼殺手》發行25週年紀念的數位重製版本,也是史考特擁有完全藝術創作自由的一個版本[16]。該版本在部分選定的劇院中放映,隨後發行電影的DVD、HD DVD和藍光、UHD版本[17]。
續集《銀翼殺手2049》在2017年10月上映。
劇情
2019年11月的美國洛杉磯,退休警察瑞克·戴克被官員蓋夫截住,蓋夫帶他去見老長官布萊恩。身為一名前「銀翼殺手」,戴克過往的工作是追捕被稱為「人造人」的生化機器人,並令他們「退役」(「殺死」的委婉說法)。布萊恩告訴戴克近來幾位「連鎖六型」(Nexus-6)人造人非法來到地球,他們僅有四年壽命,可能來地球尋求延長生命的方法。
戴克與布萊恩查看另一名在職的「銀翼殺手」霍登進行人性測驗(Voight-Kampff test)的錄影,這是一種透過對問題的同理心反應來從人類中區分出人造人。試驗對象李昂在霍登問及他母親的事之後,開槍將他打成重傷。布萊恩委託戴克將李昂和其他三位人造人:羅伊·貝提、左拉和普莉絲給「退役」,戴克在布萊恩的間接威脅下不情願地接受了。
戴克首先前往泰瑞公司(Tyrell Corporation)確認人性測驗是否對連鎖六型有效。艾爾頓·泰瑞博士卻突兀的讓他的助理瑞秋接受測驗,測試結果讓戴克得知瑞秋是名自認為人類的先進型號人造人試驗品。她被植入假記憶,這些「記憶」則為她提供了能讓情感沉積的溫床。因此,區分她是否為人造人的測試需要擴展加長。
與此同時,人造人正試圖接觸泰瑞博士,從而得到延長生命的方法。羅伊和李昂去了老周的眼睛製造實驗室,向他逼供如何才能見到泰瑞博士。老周為了保命透露了J·F·賽巴斯汀的身分,後者是一名和泰瑞博士私交甚篤的基因設計師。瑞秋拜訪了戴克的住處,向他展示了一張自己童年時的家庭照片來證明她是人類。但戴克解釋她的記憶是被植入的,她扔下照片流着淚離開。
戴克在搜查李昂的酒店房間時,發現了一張左拉的照片和人造蛇鱗片。他追查這個線索,找到了左拉和蛇一起表演的脫衣舞俱樂部。隨後戴克在人群蜂擁的街道上槍擊將她「退役」。緊接着布萊恩出現,他告訴戴克需將瑞秋加入退役名單,因為她從泰瑞公司失蹤了。戴克在人群中看到瑞秋,但被突然出現的李昂攻擊,兩人扭打在一起。瑞秋用戴克被李昂打掉的手槍擊斃李昂救了他,他們一起回到戴克的公寓,接着他們共度了親密的一刻。
普莉絲跟羅伊找上了賽巴斯汀,賽巴斯汀同情他們的困境,帶羅伊通過泰瑞博士閣樓的安保措施。在泰瑞博士的臥房裡,羅伊提出延長生命的要求,並請求眼前這個如上帝一般的人造人創造者的寬恕。在兩個請求都落空之後,羅伊殺了泰瑞博士與賽巴斯汀。
獲知上開兇案的戴克進入賽巴斯汀的住所調查,受到普莉絲伏擊,但仍設法將她擊斃。此時羅伊回來了,戲謔似地在房子內追殺戴克並折斷了他的兩根手指,最後兩人來到屋頂。戴克試圖跳到另一個屋頂上以求逃脫,但結果只能勉強吊掛在一條屋樑上。羅伊輕鬆地跳到同個屋頂上,在戴克的手鬆脫的瞬間救了他。在生命時限接近盡頭時,羅伊開始了關於他即將消逝的記憶的獨白,戴克靜靜地看着他在自己面前死去。不久蓋夫到達,向戴克喊道:「她(意指瑞秋)活不久真是太可惜了!可是誰又能長命百歲?」。
警覺到的戴克趕回到住處,發現瑞秋在他的床上安穩地睡覺。他們離開時,戴克發現了蓋夫留下的錫箔獨角獸摺紙,他回想起之前蓋夫所說的那句話,帶著瑞秋走進電梯(首映版本中,最後的場景則是戴克和瑞秋離開公寓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在一片寧靜的田園風光中駕車駛過)。
角色
六名逃脫的人造人在片中出現四名[註 1],分別是:
- 魯格·豪爾飾演羅伊·貝提(Roy Batty):用於防禦崗位的戰鬥型人造人(2016年啟用)[19],行為暴力但有思想[20][21],心智能力高[19]。
- 黛瑞·漢娜飾演普莉絲·史崔登(Pris):軍事型/取悅型人造人(2016年啟用)[19]。
- 喬安娜·卡西迪飾演左拉·莎樂美(Zhora Salome):女性人造人(2016年啟用),受過政治暗殺的訓練[19]。
- 布瑞恩·詹姆斯飾演李昂·柯瓦斯基(Leon Kowalski):戰鬥型人造人(2017年啟用)[19],心理能力較弱[22],在電影開場處槍擊了一位銀翼殺手後逃逸。
其他角色包含:
- 愛德華·詹姆斯·奧莫斯飾演蓋夫(Gaff):戴克的同事[23]。
- 麥克·艾密特·沃許飾演哈利·布萊恩(Bryant):警察隊長。
- 威廉·桑德森飾演J·F·賽巴斯汀(J.F. Sebastian):同情人造人的天才,把他們視為同伴[24]。因為患有類似早衰症的基因疾病「瑪土撒拉症候群」(Methuselah Syndrome),因此和人造人一樣壽命很短[25]。
- 喬·特科爾飾演艾爾頓·泰瑞博士(Dr. Eldon Tyrell):企業大亨,建立了基於人造人奴隸的商業帝國[註 2]。
- 吳漢章飾演漢尼拔·周(Hannibal Chew):亞裔老人,人造人眼睛的製作者。
- 摩根·保爾飾演戴夫·賀登(Dave Holden):在戴克接手前負責追捕六位人造人的銀翼殺手,在開場中遭李昂槍擊成重傷。
- 凱文·湯普森(Kevin Thompson)飾演貝爾(Bear):賽巴斯汀製作的機器人[27]。
- 約翰·愛德華·艾倫(John Edward Allen)飾演凱薩(Kaiser):賽巴斯汀製作的機器人[27]。
- 海伊·派克飾演泰菲·路易斯(Taffey Lewis):低級酒吧的老闆,買下人造蛇的有錢人。
- 班·艾斯塔飾演阿布都·班·哈山(Abdul Ben Hassan):人造蛇製作師。
- 岡崎巖(Iwao Okazaki / Robert Okazaki)飾演壽司攤老闆
來源:[28]
發展
美國作家菲利普·狄克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在1968年出版,沒多久就引起了改編的興趣。1969年,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與編劇傑伊·考克斯曾有意想把該小說搬上大銀幕,但從未買下過電影改編權[29]。製片人赫伯·傑夫的公司[註 3]於1974年早期獲得改編權,但狄克不滿意傑夫之子羅伯特·傑夫寫的劇本,狄克在日後受訪時表示:「傑夫的劇本真是太糟糕了……羅伯特飛到聖安娜來和我討論這個項目。他下飛機後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是應該在機場就揍你一頓,還是回到我的公寓後再揍你?』[註 4][31]由於改編計畫缺乏進展,傑夫的公司於1977年將改編權脫手[31]。
1975年,編劇漢普敦·芬奇打算製作一部電影,在好友詹姆斯·麥克斯威爾的推薦下讀了《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影 2][32]。芬奇並不喜歡該小說,但認為將之搬上大銀幕將有利可圖[33][影 3]。芬奇在該年與迪克會面,但沒有進展[34]。1977年,芬奇的友人布萊恩·凱利以2000美元向迪克買下《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的改編權[35],並打算與製片人麥可·迪利[36]合作製片。芬奇幫凱利編寫劇本大綱給迪利過目[影 4],引起迪利的興趣[37][影 5]之後,芬奇用1978年一整年寫出了劇本初稿[38]。之後芬奇持續修改劇本,迪利則四處推介劇本以求資金挹注[39]。
與此同時,迪利等人開始物色導演。英國導演雷利·史考特是迪利的第一人選,史考特當時正在籌備製作期漫長的《沙丘魔堡》[40][影 6],在1979年4月[41]收下了劇本但婉拒邀請[影 7]。1980年,史考特的兄長法蘭克(Frank)逝世[42][43][影 8],史考特希望盡快投入電影製作來分散悲傷,於是在1980年2月21日簽約執導《銀翼殺手》[44]。在史考特正式加入前,導演人選還包含阿德里安·萊恩、邁克爾·艾普特與布魯斯·貝勒斯福[45],而凱瑟琳·哈伯(Katherine Haber)[45]與羅伯特·馬利根[46]一度成為改編企畫的導演。馬利根於1979年8月17日加入[47],但他的理念與芬奇等人不合,後於1979年12月3日退出[48]。
為了準備拍片資金,迪利先後與環球影業和CBS影業接洽,並與後者建立合作[49]。然而史考特對本片的構想讓預算大漲至1100萬美元,CBS影業因而在1980年2月退出[49]。1980年4月9日[44],迪利從電影之路公司取得1300萬美元的投資,該公司當時的老闆拉斐爾·艾特克斯(Raphael Etkes)是迪利的好友[影 9]。電影之路公司的加入使《銀翼殺手》亮起綠燈,拍攝定於1981年1月12日開始,1981年聖誕節檔期上映[50]。在前期製作階段,劇組投入了約250萬美元[44]進行設計、搭景和勘景,期間迪利等人察覺到整部片可能會超支,屆時的總支出將高達1500萬,甚至2000萬美元[50]。與此同時,電影之路公司陷入財務危機,劇組嘗試爭取米高梅和聯美等片商的贊助,並因沒有薪水可領而瀕臨解散[影 10]。1980年12月,電影之路公司在本片開拍前幾週時宣布撤資[51],迪利在十天內從一椿三方交易中獲得了至少2150萬美元的資金,使本片最終得以製作完成。該三方分別是賴德電影公司的艾倫·賴德二世、香港電影製片邵逸夫爵士與串聯製片公司[52]。華納兄弟透過賴德電影公司投資700萬至750萬美元,藉此取得本片在美國的院線發行權[53][影 11],邵逸夫付了750萬美元取得海外發行權[53],串聯製片公司則用700萬美元拿下電視播出和家用媒體的版權[影 12]。
芬奇的劇本初稿將原著的故事背景舊金山改成洛杉磯,並加入他當時逐漸重視的環保議題與生態學[54]。當時的情節仍聚焦於戴克為了賞金四處獵殺人造人,目的是買一頭非人造的真羊[55]。初稿的結局是瑞秋於戴克的公寓跳樓自殺,戴克因此陷入瘋狂,隻身步行深入沙漠企圖送掉性命。戴克倒下後看到一隻烏龜,烏龜經歷一番掙扎後成功翻身,深有感觸的戴克於是起身掉頭。[54]該劇本屬於低預算的作品,場景集中在室內[56][影 13],對外頭的世界少有描寫[57]。
1980年4月,芬奇開始與導演史考特合作改寫劇本,為時八個月[58]。在許多新點子之中,史考特敦促芬奇多加描寫「窗外的世界」,並推薦漫畫雜誌《重金屬》,讓芬奇以裏頭的作品為靈感來源[57]。修改後的劇本標記為1980年7月24日,該劇本與最終成片已有許多相似處,但在配角描寫和結局上仍有不同[59]。在該劇本的結局中,戴克開車載著瑞秋到郊外讓她看生平第一場雪,然後將她射殺[18]。戴克的畫外音說道,身為人類意味著做選擇,而瑞秋做出了死亡的選擇[18]。該劇本還包含第六位人造人瑪莉(Mary)[18],但因預算刪減而刪除[18][影 14]。
芬奇的初稿沿用了原著小說的書名[60],第二稿則題為「人形機器人」(Android)[39]。後來芬奇從圖畫書《Mechanismo》得到靈感,因此希望將該書名當作片名[影 15],但未能取得該名稱的使用權[39]。迪利選擇以「危險的日子」(Dangerous Days)當作片名,認為較符合劇本的浪漫氣息[影 16]。芬奇在1980年7月為主人翁瑞克·戴克想出了新的職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取自威廉·柏洛茲的中篇小說《刀尖跑者:一部電影》[註 5][57]。史考特也喜歡這個名稱,他與芬奇認為這甚至可以當作新片名,便讓迪利取得了該標題的使用權[62][63]。
芬奇與史考特後來逐漸產生意見分歧[64],根據迪利的說法,芬奇將本片視為浪漫風格的道德劇,史考特則想拍出一部偵探驚悚片[65]。史考特與迪利於1980年11月另找大衛·畢波斯來改寫劇本[66],畢波斯的新劇本共159頁[67],日期註記為1980年12月15日[68]。畢波斯以「Replicant」(源於Replicate)一詞取代原本對人造人的稱呼「Android」[69],並追隨史考特的想法,在劇本中加入了偵探辦案的要素,線索「蛇的鱗片」亦是由畢波斯安插[68]。畢波斯的劇本開場描寫了羅伊·貝提等人從外世界逃亡的過程,這個橋段後來因為預算問題而刪除[68];結局則是戴克選擇不殺身為人造人的瑞秋,為此還殺了蓋夫,因而即將面臨警方圍剿[67]。芬奇於1980年12月21日退出,儘管他後來又回來參與了一些改寫[70]。最後劇組以1981年2月23日完成的劇本當作攝影臺本[71]。劇本中曾有一個頗吃重的角色——警方的超級電腦「埃斯珀」(the Esper)[18][72],會說話且無所不在[18],但在劇本改寫後只剩下工具的作用[72]。
迪克頗為介意無人告知他本片的製作事宜,這進一步加深了他對好萊塢的不信任感[73]。1981年2月,他在洛杉磯刊物《電視選擇指南》(Select TV Guide)上撰文批評芬奇劇本的早期版本,之後劇組將畢波斯改寫的劇本寄給了他[74]。狄克對改寫後的劇本感到滿意[75],並在訪談中表示說:「我讀完劇本後,拿出小說翻了一遍。兩者互為對方增色,先看小說的人會享受電影,而先看電影的人也會從小說中獲得樂趣。」[註 6][76]迪克於1982年3月2日逝世後,本片的片末字幕中註記將此片獻給狄克[77]。
對於主人翁戴克的選角,芬奇最初把勞勃·米契預想成戴克,在創作戴克的台詞時也想著米契[78][影 17]。史考特中意德斯汀·荷夫曼[影 18],雙方自1980年8月7日正式展開合作[78],但數個月後因想法不合而分道揚鑣[79][影 19]。1980年10月,哈里遜·福特簽約擔任戴克的演員,獲選原因包含他在《星球大戰》系列中的出色表現[影 20]、他自己對《銀翼殺手》故事的興趣[影 21],以及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對他在新片《法櫃奇兵》的表現大加稱讚[80][影 22]。在《星球大戰》和《法櫃奇兵》的成功後,福特也正尋找一個有深度的角色[81]。迪利與史考特認為,戴克這個角色結合了冷硬派公事公辦作風(類似山姆‧史培德和菲力普·馬羅)以及逐漸萌生的感性(同情追捕對象),如此耐人尋味的角色可以讓福特大展身手[82]。福特則稱,戴克並不喜歡殺戮,這點與他的職責產生衝突,因此是個有意思的角色[83]。根據1981年的記錄,有很多演員一度被列為人選,包含金·哈克曼、肖恩·康納利、傑克·尼科爾森、保羅·紐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湯米·李·瓊斯、彼得·福克、艾爾·帕西諾、尼克·諾爾蒂和畢·雷諾斯等人[影 23][84]。
戴克的演員確定後,劇組開始為其他角色進行選角[85]。人造人領袖羅伊·貝提的演員並不難決定,史考特僅憑藉自己看過魯格·豪爾在《橘兵》[86]中的表現,沒有見面就錄用了他[影 24][87]。原著作者菲利普·狄克認為豪爾的詮釋是「完美的貝提——冷血、雅利安人、毫無瑕疵」[註 7][75]。在豪爾參與的眾多電影中,《銀翼殺手》是他的最愛。在2001年的一次在線聊天中,他說:「《銀翼殺手》不需要任何解釋,它就是這樣,一切都是最棒的,從來沒有一部像這樣的作品。能參與一部改變世界思想的真正傑作真是太棒了。」[註 8][88]對於蔚為經典的「雨中淚水獨白」,劇本台詞原本不盡相同,是由豪格修改而成[89][90]。
在舉辦瑞秋的試鏡時,摩根·保羅負責假裝成哈里遜與候選女演員對戲[註 9],最後獲選的是西恩·楊[影 26]。楊的特質讓史考特聯想到費雯·麗[影 27],並且符合名氣較小[影 28]且氣質脫俗[影 29]的條件,雖然選角導演麥克·芬頓覺得妮娜·艾索羅德更適合,史考特還是選了楊[影 30]。黛瑞·漢娜飾演人造人普莉斯,她從《諾斯費拉圖:夜晚的幽靈》裡的克勞斯·金斯基身上獲得角色造型的靈感[影 31]。史黛西·尼爾金[註 10][影 32]與莫妮克·范德文[影 33]等女演員也有參與普莉斯的試鏡。愛德華·詹姆斯·奧莫斯飾演蓋夫,他與編劇畢波斯一同構想出蓋夫在片中所使用的虛構混合語「城市混合語」(Cityspeak)[91]。在麵攤和戴克碰面的場景中,蓋夫說的話部分為匈牙利語[91]。威廉·桑德森飾演幫助人造人的J·F·賽巴斯汀,喬·潘托里亞諾曾被考慮過出演該角色[92]。麥克·艾密特·沃許在電影《暗夜心聲》的演出讓他獲選飾演警察隊長布萊恩[93]。
製作
在本片的籌備過程中,導演史考特對本片的美術設計與視覺風格有很大的影響,美術團隊的設計亦須經過史考特批准[影 34]。對史考特來說,本片的情調和觀感源於愛德華·霍普的畫作《夜遊者》[94]。片中呈現了洛杉磯在2019年(原定是2020年[95])的未來樣貌,史考特賦予這座城市擁擠破敗、空中交通混亂的印象[96]。在這背後,史考特從法國科幻漫畫雜誌《重金屬》刊登的作品中汲取靈感,主要是漫畫家莫比斯的作品[97]。史考特也參考了曾居住過的東北部英格蘭的工業化景象[98],以及「香港在天氣很糟糕時的城市景觀」[99]。在城市的畫面安排上,特效總監大衛·卓萊爾(David Dryer)參考了弗里茨·朗的默片《大都會》[100]。
1980年美國演員罷工使本片延期開拍,因此前期製作期長達九個多月,美術團隊有非常充裕的時間進行設計與準備[影 35]。1980年4月,史考特首先聘請未來主義藝術家席德·米德擔任本片的概念設計師[註 11],原因是對米德的畫集《Sentinel》感到驚艷[101]。一開始米德的工作僅是設計車輛,由於他在繪製草圖的時候也會一併畫出背景環境[影 36],史考特便請他建構片中的洛杉磯[102],其筆下設計類似於未來的東京[影 37]。米德也將史考特對孚卡測驗機[註 12]的構想化為草圖[104]。之後勞倫斯·G·普爾獲選為美術指導[影 38]並組成美術團隊[影 39],藝術總監則由大衛·史奈德擔任。普爾與三位藝術家合作,湯姆·紹斯韋爾(Tom Southwell)繪製插圖、曼托爾·休伯納負責分鏡,謝爾曼·拉比負責場景的設計圖[影 40]。片中的霓虹燈材料來自《夢中情人》,並由紹斯韋爾重新設計[影 41]。霓虹燈的字樣大多為日文,如此一來觀眾因為讀不懂就不會分心[影 42]。
汽車定製師吉恩·溫菲爾德按照米德的概念設計圖,打造了25輛[影 43][105]或27輛[106]真實大小的車,包含數輛飛行車輛迴旋車、計程車和卡車,花了5.5個月才完成[影 44],這些車大多採用大眾汽車的底盤[影 45]。對於迴旋車,其設計是可以當成陸地交通工具駕駛,也可以垂直升空、盤旋和巡航[107]。設計者米德將迴旋車描述為「重航空器」(aerodyne)——通過向下噴射空氣來獲得升力[108],儘管電影宣傳資料包中稱它由三種機器推動:傳統內燃機、噴氣發動機和反重力系統[109]。大部分的車輛都在拍攝後銷毀,剩下的則用於其他電影、公開展示或成為私人收藏[105]。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科幻博物館和名人堂中,有一輛迴旋車是常設展覽的一部分[110]。
本片的攝影指導由喬丹·克隆威斯擔任,他由於罹患帕金森氏病而健康狀況不佳,在拍到最後一個月時已必須坐輪椅[影 46]。本片的主體拍攝規劃於1981年3月1日開始[111],劇組在3月2日開工,不過第一個片段在3月9日才開拍[112]。片中的洛杉磯主要在華納兄弟製片廠的布景拍攝[96],劇組考慮過在紐約、亞特蘭大或倫敦等城市的街道上拍片,但實地取景較難控制環境,而且耗資較鉅[113]。其他一些場景則在製片廠的其他攝影棚搭景,例如泰瑞爾的辦公室是在4號攝影棚[112]、戴克房間的內景在24A攝影棚[114]。
本片所用的主要攝影棚是「紐約街道」(New York Street),該大型城市露天布景始建於1929年,曾用於拍攝《梟巢喋血戰》等片[111]。在米德的規劃下,劇組將該布景翻新成2019年的紐約市樣貌,並稱新布景為「雷利城」(Ridleyville)[115]。在雷利城拍攝的第一場戲是戴克在麵攤的橋段,日期為1981年4月23日[116]。由於沒錢打造完美的布景,劇組將洛杉磯的場景都設定在晚上,並在拍片現場造雨和造霧,如此一來布景拍起來比較好看[影 47]。在拍街景時,劇組聘請了至少300名臨時演員[111]。
除了攝影棚工作外,劇組在洛杉磯出外景數次[96]。史考特在洛杉磯有兩處中意的地點:布萊伯利大樓和洛杉磯聯合車站,在片中分別扮演賽巴斯汀的所住的公寓[註 13]和警察局[影 48]。劇組在車站的一隅搭建警察局的布景,該布景在拍攝完成後仍保留著[影 49]。二街隧道也是本片的取景處之一[118]。對於戴克所住的公寓,史考特原本打算在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打造的恩尼斯住宅拍攝但未能如願,劇組於是將部分設計複製到製片廠做布景[影 50]。戴克的單人房間由劇組精心製作,花費了比原定多三至四倍的17.5萬美元[影 51]。
在拍攝開始後,由於史考特的完美主義,拍片進度屢屢落後[影 52]。出資方不滿史考特反覆重拍同一個鏡頭[影 52][影 53][影 54],讓史考特非常憤怒[影 55]。本片原定於1981年7月1日完成拍攝[111],表面上本片在1981年6月30日就已殺青,但劇組在1981年7月的第二週才結束拍攝[119]。史考特在1981年7月11日被開除,但十天後就回到崗位[120]。本片在倫敦進行剪輯,由史考特和剪輯師泰瑞·羅林斯操刀[影 56]。本片的粗剪版約有4個小時[影 57],內部試映的評價不佳[影 58],最終刪減了很多橋段[影 59]並補拍了一些鏡頭[影 60]。補拍鏡頭中由維克·阿姆斯壯充當哈里遜[121]。
本片的特效於1980年8月開始籌備,並在主體拍攝進行時就展開特效製作[122],最後於1981年12月19日完成[123]。本片的特效總監由道格拉斯·特朗布爾、理查·尤里希與大衛·卓萊爾(David Dryer)擔任[28],特朗布爾將《第三類接觸》用過的設備與技巧運用在本片中[影 61][124]。特效團隊力求用有限的時間和金錢完成特效[影 62],原著作者菲利普·狄克在去世前曾觀看一段20分鐘的特效試驗片段,並高興地向史考特表示影片中構建的世界正符合他的想象[75],他也在訪談中說過:「我在KNBC的新聞節目裡看到了道格拉斯·特朗布爾為《銀翼殺手》製作的一個特效片段。我一下子就認出來了。這是我內在所想的世界。他們完美地捕捉到它的樣子。」[註 14][76]
特效團隊使用了微縮模型和接景等手法,完全沒有使用當時的新技術電腦合成影像(CGI)[影 63]。微縮模型的其中一例是開頭的「冥府景觀」(Hades landscape),特效團隊使用縱向深度為15英尺(4.6公尺)的模型搭配強迫透視的手段來完成[影 64]。泰瑞爾企業的總部也是微縮模型,底座的面積約8平方英尺(0.74平方公尺),頂部則約為2.5平方英尺(0.23平方公尺)[影 65]。模型的內部空間放置十瓩的燈泡[影 66],窗戶的部分是透明的,因此會透光[影 67]。迴旋車飛越城市的畫面也運用了建築的微縮模型,但由於預算不夠,特效團隊就地取材、混搭了許多雜物[影 68]。若微縮模型拍起來不好看,特效團隊會用煙霧、調整打光和加入鏡頭耀光來改善觀感[影 69]。特效團隊原本不滿意迴旋車飛行的橋段,便在迴旋車的模型上裝了最亮的燈來改良畫面[影 70]。
在處理接景時,特效團隊將拍好的畫面與手繪背景一同曝光,用途包含呈現街景戲的背景建築,以及營造戴克即將從高樓墜下的效果[影 71]。馬修·尤里希是接景部分的重要人物[影 72]。原理類似的「多重曝光」(multipass exposure)也是片中使用的技術之一,以「冥府景觀」為例,特效團隊先拍下火焰,然後將膠片倒回去拍攝模型,使得兩個畫面在膠片上重合[影 73]。一個橋段的曝光次數可多達十餘次,過程非常有挑戰性,一旦犯錯就必須重新來過[影 74]。在打造特效鏡頭時,劇組藉由運動控制科技進行精準的拍攝[125],並使用70毫米膠片而不是常規的35毫米膠片,彌補因影像重疊而損失的影像品質[影 75]。
配樂
由范吉利斯編寫的《銀翼殺手》配樂具有古典成份,並組合了雷利·史考特想像中反映黑色電影氣氛的黑暗旋律。范吉利斯當時剛因為《火戰車》而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獎座[126]。他運用自己的音樂合成器來進行編曲[127],以「太空」模式為2019年創造出一種名為「新世紀音樂」的風格,就像他的專輯「天堂與地獄」中聽到的一樣。他同時使用各種不同的樂鐘,以及同事迪米斯·盧索斯的人聲來進行創作[128]。史考特另外也採用范吉利斯「回頭見」專輯中的一首「綠色的回憶」(此專輯為管弦樂版本,在史考特後來的電影《情人保鏢》中再度獲得採用)[129]。
「基於情感上和不穩定的特性,《銀翼殺手》的配樂以豐富、有特色的聲音表現諸多衝突(紛爭之於和諧,光明之於黑暗)。」musicoutfitter.com
儘管受到廣大樂迷熱烈讚揚,並在1983年榮獲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和金球獎最佳配樂的提名,加上寶麗德唱片公司在片尾也承諾將會推出配樂專輯,但本片的原聲帶推出仍延遲了長達十年的時間。本片的電影配樂有兩種官方版本,其中一種是1982年由原始配樂改編而成,有細微相似度的由新美洲管弦樂團(The New American Orchestra)推出的管弦樂版本。有些樂曲在1989年問世,但直到1992年推出了導演剪輯版後才開始大量發行[128]。無論如何,雖然專輯中大部份樂曲是來自於影片本身,仍然有少數范吉利斯的編曲最後沒收進其中。除此之外在專輯中也有一些新的作品,因此有許多人並不認為這是一張能作為配樂代表作的專輯。
由於專輯製作的延遲及重製粗劣的品質,導致許多私製專輯盛行了好幾年。其中以1982年發行的版本在科幻大會上造成轟動,使得官方版本延遲發行。在1993年由Off World Music發行的一張專輯,比1994年范吉利斯的官方版CD涵蓋了為數更廣的樂曲[128]。剛果唱片稍後也發行一張幾乎同性質但音質稍佳的版本。到了2003年另外兩種版本也問世了,包含了「Esper Edition」與稍後發行的「Los Angeles-November 2019」。雙碟版的「Esper Edition」當中收錄了官方釋出的樂曲、剛果唱片的版本與電影本身的配樂。最後的「2019」是單碟CD,內含電影裡的聲音,也把一些由「Westwood」公司推出的《銀翼殺手》遊戲音樂置於其中。在所有版本裡,剛果唱片出版的產品被公認為音質最佳的版本,而「Esper Edition」與「Los Angeles - November 2019」則是最能紀念該片的代表作。
解讀
雖然《銀翼殺手》最初是以一部動作電影的身份上映的,但是它卻有着非同尋常的深度。[130]和不少賽博朋克電影一樣,銀翼殺手深受黑色電影影響,加入了錢德勒式(Chandleresque)的旁白和蛇蠍美人類型的角色,並且運用了黑暗陰沉的手法進行拍攝。和大部分黑色電影一樣,銀翼殺手也探索了英雄值得懷疑的道德觀和平庸的人性。
《銀翼殺手》,無論是就主題而言,抑或是就語言而言,都是包含最多文化元素的科幻電影之一。在主題方面,電影於希臘古典戲劇的背景下,探討了人類基因工程技術進步對道德哲學和精神哲學的影響。[131]在語言方面,電影則借鑑了威廉·布萊克的詩作和聖經。J·F·賽巴斯汀(J.F. Sebastian)和艾爾頓·泰瑞(Eldon Tyrell)的不朽對局象徵人和神所強加的道德進行鬥爭。[132]《銀翼殺手》常見問題集進一步解釋了棋局的意義:「[棋局]代表了人造人(Replicant)和人類之間的鬥爭:人類認為人造人不過是兵,遲早被一個個吃掉。而人造人(兵)則想得到永生(后)。在另一層面上,泰瑞和賽巴斯汀的棋局代表了貝提(Batty)秘密接近泰瑞。泰瑞在和賽巴斯汀下棋時,犯了第一個致命錯誤。他後來見到貝提時,又犯了第二個致命錯誤 - 企圖說服他。」[132]
《銀翼殺手》描繪了一個與現今不一樣的未來。電影探討未來科技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但又運用文學元素、宗教象徵、古典戲劇主題以及黑色電影手法來聯繫過去。電影中的未來,一些地方先進亮麗,但另一些地方卻陳舊落後。過去、現今和未來的張力就出現在這樣的未來之中。
電影當中出現了不少誇張的想象:隻手遮天的企業、無處不在的警察、銳利的燈光,和置於個人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以人造人的遺傳編程最為突出。掌控環境的人類將自己所創造的動物變成商品。在如此壓抑的背景下,很多地球居民和當年的歐洲移民美洲一樣,移民外星殖民地。電影中的洛杉磯無論是在文化上,抑或是在商業上,都由日本主導,應對了電影拍攝時流行的預言:美國最終會在經濟上被日本超越。電影將焦點放在眼和圖像修改上面,以探討現實,和人類感知現實的能力。
電影為檢視人性的中心主題營造了不確定的氣氛。電影中的銀翼殺手運用測試裝置Voight-Kampff是尋找人造人。因此,Voight-Kampff是身份的重要指標。但是,電影中的人造人情感豐富,關心他人,和冷酷無情的人類截然不同。這令人質疑主角的本質,並且重新審視作為人的意義。[133]
在影片上映後,關於片中男主角戴克是人類或人造人的爭議,就成為影迷不斷辯論的話題[134][135]。雷利·史考特在保持20年的模糊說法之後[136],終於在2002年發表了說明——戴克的確是人造人。然而漢普敦·芬奇和哈里遜·福特卻曾表明,戴克其實是人類[137][138]。這在影迷間形成了一個粗略的共識:在原版的影片中戴克或許是人類,不過在導演的剪輯版中他卻是人造人[139][140]。具體來說,在導演剪輯版中表現的是戴克的夢境,它以獨角獸作為象徵;在影片的最後蓋夫留給戴克一隻用紙折成的獨角獸。這可能代表蓋夫知道那個夢,而且暗示著戴克就像瑞秋一樣,是個擁有植入性記憶的人造人[141][142]。
迴響
《銀翼殺手》於1982年6月25日在1290家影院上映。此日期是由製片小艾倫·拉德選中,由於他之前的高票房作品(《星際大戰》與《異形》)在接近的日期上映(1977年與1979年的5月25日),使這天成為他的「幸運日」[143]。然而首周票房令人失望,僅有615萬美元[144]。造成票房不如預期的重要因素是本片與其他科幻片《突變第三型》、《星艦迷航記II:星戰大怒吼》和《E.T. 外星人》幾乎同期上映,尤其是占據當年夏季票房的大片《E.T. 外星人》對其影響很大[145]。
影評人對《銀翼殺手》抱有兩極化的態度,部份人士認為該片的故事讓位於特效,而且並不是宣傳中的那種「動作/冒險」類電影。而另一些人士則對其複雜度讚譽有加,預言該片將能經得起時間考驗。[146]
美國的影評界普遍認為該片緩慢的節奏拖累了它在其他方面的優點[147]。《洛杉磯時報》的希拉·班森(Sheila Benson)戲稱其片名應為「Blade Crawler」,而派特·伯曼(Pat Berman)在《國家報》和《哥倫比亞記錄》中將其形容為「科幻色情片」[148]。寶琳·凱爾寫道,因該片「非凡的」擁擠巨大都市布景,《銀翼殺手》「有它自己的獨特視覺風格,而一部有自己視覺風格的科幻片是無法被忽視的——它在影史上會有一席之地」,但「它不是用平易近人的語言表達的」[149]。羅傑·埃伯特讚賞原版和導演剪輯版在視覺上的表現並因此而推薦他們,但認為人類的故事老套薄弱[20] 。2007年,在最終剪輯版發行後,艾伯特稍微改變了自己原來對此片的看法,把它加入了他偉大電影的名單中,並寫道:「別人確信我以前對《銀翼殺手》的意見體現了我有糟糕的鑑賞力和想象力,但如果這部電影是完美的,為什麼雷利爵士還在繼續修補改進它?[150]」《銀翼殺手》在爛番茄網站上得到91%的新鮮度,基於收集的96篇評論,平均分為8.4(滿分10分)[151]。該網站的主流評價為「雷德利·斯科特神秘的、新黑色電影風格的《銀翼殺手》在公映時未能得到理解,但其影響力隨着時間加深,是一部視覺上非凡的、極其具有人性的科幻傑作。[151]」
《銀翼殺手》獲得下列提名或獎項[152]:
年份 | 獎項 | 類別 | 被提名者 | 結果 | 來源 |
---|---|---|---|---|---|
1982 | 英國電影攝影師學會獎 | 最佳長片攝影 | 喬丹·克隆威斯 | 提名 | [153] |
1982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攝影 | 喬丹·克隆威斯 | 獲獎 | [154] |
1983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攝影 | 喬丹·克隆威斯 | 獲獎 | [155] |
最佳服裝設計 | 查爾斯·科諾德(Charles Knode)、邁克爾·卡普拉 | 獲獎 | |||
最佳藝術指導 | 勞倫斯·G·普爾 | 獲獎 | |||
最佳剪輯 | 泰瑞·羅林斯 | 提名 | |||
最佳化妝 | 馬文·維斯特莫 | 提名 | |||
最佳配樂 | 范吉利斯 | 提名 | |||
最佳聲音效果 | 彼得·佩內爾(Peter Pennell)、巴德·阿爾佩(Bud Alper)、格拉姆·V·哈特斯通(Graham V. Hartstone) 蓋瑞·漢普雷斯(Gerry Humphreys) |
提名 | |||
最佳特殊效果 | 道格拉斯·特朗布爾、理查·尤里希、大衛·卓萊爾(David Dryer) | 提名 | |||
1983 | 雨果獎 | 最佳戲劇表現 | 《銀翼殺手》 | 獲獎 | [156] |
1983 | 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 特別成就獎 | 勞倫斯·G·普爾、道格拉斯·特朗布爾、席德·米德 | 獲獎 | |
1983 | 金球獎 | 最佳原創配樂 | 范吉利斯 | 提名 | [157] |
1983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藝術指導 | 勞倫斯·G·普爾、大衛·史奈德、琳達·德希娜 | 提名 | [158] |
最佳視覺效果 | 道格拉斯·特朗布爾、理查·尤里希、大衛·卓萊爾 | 提名 | |||
1983 | 土星獎 | 最佳科幻電影 | 《銀翼殺手》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雷德利·斯科特 | 提名 | |||
最佳特效 | 道格拉斯·特朗布爾、理查·尤里希 | 提名 | |||
最佳電影男配角 | 魯格·豪爾 | 提名 | |||
1983 | 波爾圖奇幻電影節獎 | 國際奇幻電影獎 | 最佳影片 – 雷德利·斯科特 | 提名 | |
1994 | 土星獎 | 最佳類型影像發行 | 《銀翼殺手》(導演剪輯版) | 提名 | |
2008 | 土星獎 | 土星獎最佳DVD特別版發行 | 《銀翼殺手》(5碟終極收藏版) | 獲獎 |
收錄《銀翼殺手》的「最佳電影」榜單如下:
年份 | 評選者 | 名單標題 | 排名 | 注 |
---|---|---|---|---|
2001 | 《鄉村之聲》 | 20世紀百佳電影 | 94 | [159] |
2002 | 在線影評人協會(OFCS) | 百年百佳科幻電影 | 2 | [160] |
《視與聽》 | 視與聽影史十佳2002年榜單 | 45 | [161] | |
《50部經典電影》(50 Klassiker, Film) | 無 | [162] | ||
2003 | 《死前必看的1001部電影》 | [163] | ||
《娛樂周刊》 | 邪典電影50佳 | 9 | [164] | |
2004 | 《衛報》,科學家 | 影史十佳科幻電影 | 1 | [165][166][167] |
2005 | 《完全電影》編輯 | 影史百佳電影 | 47 | [168] |
《時代雜誌》影評人 | 時代影史百佳電影 | 無 | [169][170][171] | |
2008 | 《新科學人》 | 最愛科幻電影(讀者和員工評選) | 1 | [172][173] |
《帝國》雜誌 | 史上最佳的500部電影 | 20 | [174] | |
2010 | IGN網站 | 史上最佳的25部科幻電影 | 1 | [175] |
《完全電影》 | 影史百佳電影 | 無 | [176] | |
2012 | 《視與聽》 | 2012年視與聽影評人250佳電影榜 | 69 | [177] |
《視與聽》 | 2012年視與聽導演250佳電影榜 | 67 | [178] |
- AFI百年百大電影 - 提名[179]
- 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 - 第74名
- 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180]
- 羅伊·貝提(反派) - 提名
- 瑞克·戴克(英雄) - 提名
- AFI百年百大電影台詞[181]
- 「我曾見過人類無法想像的美,我曾見太空戰艦在獵戶星座旁熊熊燃燒,注視C射線在天國之門的黑暗裡閃耀,而所有過往都將消失於時間,如同淚水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時刻,到了。」 - 提名
- AFI百年電影史電影配樂 - 提名[182]
- AFI百年百大電影10週年版 - 提名[183]
- AFI十大類型十大佳片 - 科幻電影第6名[184]
版本
本片共有多達七種版本,但眾所皆知的只有導演剪輯版及標準版:
- 毛片版(workprint version)
- 片長113分鐘。為1982年3月於達拉斯與丹佛為測試觀眾反應舉辦試映的版本。
- 聖地牙哥突擊試映版(未發行影音軟體)
- 1982年5月於聖地牙哥舉辦的突擊試映會版本。內容基本上與毛片版相同,但加入了三處新畫面。
- 美國院線上映版(原始版(Original Version))
- 或被稱為國內版(domestic cut)。片長116分鐘。
- 國際原始剪輯版(標準版)
- 美國CBS電視台播出版本(未發行影音軟體)
- 1986年2月6日於CBS頻道播出,片長114分鐘。除了剪去片中暴力、裸露畫面與部分不雅對白之外,片頭的敘述字幕並由電視台自行加上了播報員旁白。
- 雷利·史考特承認的1992年導演剪輯版
- 因為未經授權的1991年版本而發行,是首次以DVD發行的官方版本,片長116分鐘。
- 最終版
- 2007年由雷利·史考特親自監修,並在院線重映與發行DVD、BD及UHD影音光碟,片長116分鐘。
1982年美國及歐洲上映的院線版,給了一個「完美結局」(畫面並利用了史丹利·庫柏力克作品《鬼店》(The Shining)裡被剪除的片段),並在試映會觀眾反應影片難以理解後,在製作人要求下在後製時加上一段旁白。雖然旁白有數種不同版本,史考特跟哈里遜福特卻都不喜歡,並且拒絕將其加入影片中。有小道消息說,福特為了讓他們不要用旁白,而故意將旁白唸得很爛,但在最終版DVD花絮對福特的訪談中,他卻指出並不是這麼回事。IMDB. (2005)銀翼殺手豆知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在1990年,華納兄弟短暫的讓戲院放映一份七厘米的毛片拷貝帶,並以導演版的名義宣傳。然而雷利史考特公開否認毛片版是自己的作品,稱其剪輯得粗製濫造,也缺乏范吉利斯替影片所做的得獎配樂。爲了回應史考特對這件事的不滿(也有部份是因它在90年代早起再度掀起熱潮),華納兄弟決定重新剪接一個確定的導演版,並在史考特的意思下預定在1992年發售。
他們雇用曾修復毛片版《銀翼殺手》,並爲他們做諮商的影片修復師麥可·艾瑞克(Michael Arick),與史考特一起帶領整個計畫。他首先跟曾任《銀翼殺手》助理剪接師的萊斯海利在倫敦花了幾個月,將史考特想要變動的電影部份彙整成一份清單。他也從導演本人那裡得到許多建議和指示。艾瑞克對影片作了數段變更,大部分是較為次要的,包括重新插入接近片尾時,戴克在靠近他公寓穿堂上找尋蓋夫所摺的紙獨角獸片段。而大部分人認為對本片的觀感造成巨大差異的三個主要改變為:移除戴克帶有解釋性質的口白,重新安插獨角獸奔越森林的夢境畫面,以及刪除片商強加的「美好結局」,包括一些跑片尾製作名單時的關連影像。
史考特曾抱怨過時間與金錢的限制還有拍《末路狂花》的負擔,讓他沒辦法將影片修到滿意的程度,雖然他在1992年重新發行之後稍感滿意,卻並未對導演剪輯版感到完全滿足。
或許是他的抱怨起了作用,2000年中旬史考特被要求剪接一個最終的確定版本,在2001年中旬剪接工作完成。更改的部份包括將原本底片作數位化、重新處理特效,以及將音響以杜比數位五點一環繞聲道呈現。不同於1992年匆促發行的導演版,史考特本人在過程中全程監督。特別剪輯版DVD在2001年耶誕期間發售,原本有謠言說將會是一套三碟,包含完整國際院線版、1992年導演剪輯版及新添加刪除場景的版本,另外有額外的卡司陣容訪談,以及幕後花絮《在銀翼殺手的刀尖上》(On the Edge of Blade Runner)。
然而華納兄弟在與履約保證人(尤其是製片人之一傑瑞·帕倫奇歐(Jerry Perenchio))發生法律糾紛無限期延後發行特別剪輯版後,當影片預算從2150萬超支到2800萬時,華納兄弟將影片所有權割讓給履約保證人。在2005年這件法律糾紛仍然未解決。
2007年12月16日,於北美地區率先推出了《銀翼殺手》的最終剪輯版DVD[185]。
最終剪輯版最大的變化,在於結局對男主角瑞克戴克是否為人造人這一點,出現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該版本利用最新技術提高畫面品質和音效,特效經過修飾與重製,2019年的洛杉磯變得更為逼真。另外甚至還找回當時飾演左拉一角的演員瓊安娜·卡西迪補拍臉部畫面後合成,以彌補當年舊版本中她被福特開槍射殺時撞破玻璃的場景,明顯看得出是由替身頂著假髮上陣的破綻。舊版本當中哈里遜·福特後製錄音對白與嘴型不合的部分,則找來福特的兒子班傑明(Benjamin Ford)跨刀,重製合成台詞的嘴型。
此版本對於部分舊版中造成劇情出現矛盾的台詞與畫面,也出現了明顯的修改與追加(諸如戴克與布萊恩在觀看追捕對象的人造人資料這一幕中,布萊恩提到李昂的資料,以及關於人造人死亡人數內容的對白)。一些場景與音效也再度追加修改甚至重新拍攝,與1992年版本之間又出現了差異。
衍生作品
- 在2000年7月15日播出,由諾伯斯蓋特有限公司為英國第四頻道(Channel 4)電視台製作,安德魯·艾伯特(Andrew Abbott)執導,馬克·柯莫德(Mark Kermode)主持、編劇的特輯節目「在銀翼殺手的刀尖上」(On the Edge of Blade Runner,片長55分鐘),此節目中包括收錄了原作者狄克生前受訪珍貴的畫面,以及製作小組的訪談,內容包括史考特談論在創作過程中的細節及前製期的混亂。還有保羅·M·桑蒙與芬奇關於菲利普·狄克和他的原著《仿生人是否夢見電子羊?》的側寫分析。原本預定將收錄在2007年發行的最終剪輯版套裝DVD中,可惜最後因版權問題仍未實現。
- 除了哈里遜·福特跟西恩·楊以外的其他演員專訪也穿插其中,從這些訪談中可得知,在一個嚴格不妥協的導演指揮下,以及炎熱、潮濕甚或起霧的狀況下拍攝這部電影的辛苦。在這種情況下預算耗盡了,讓每個人都更有壓力。另外也有對一些拍攝地點的巡禮,最惹人注目的就是片中賽巴斯汀住處的取景地布萊德伯利大樓(Bradbury Building)和華納兄弟建造的2019年洛杉磯街道外景,跟雷利的灰暗版本看起來相當不同。
- 紀錄片中還詳述試映的後製作業編輯與變更(口白與美滿結局,刪掉賀登住院的場景)、特效、范吉利斯的音樂,還有在麥可·戴理及史考特因電影作業遭到抨擊,使投資人跟製片者升到最高點的不愉快關係。還有戴克是否為複製人的問題被提出。雖然曾經身為悽慘的票房毒藥,《銀翼殺手》卻在影片出租市場捲土重來,雷利的毛片版在1990年5月於洛杉磯「Fairfax」戲院試映時得到相當熱烈的迴響,讓華納兄弟要持有影片的麥可·艾瑞克(Michael Arick)重做一個導演版。
- 片長27分鐘的「震盪未來」(Future Shocks),是「Film 101」節目系列的其中一集,是由安大略電視台在2003年拍攝的較新紀錄片。其中訪問了執行製作人巴德·尤金(Bud Yorkin)與席德·米德(Syd Mead),也訪問了包括西恩·楊在內的演員,然而哈里遜·福特的訪談則依舊從缺。還有科幻小說作家羅伯·J·索耶(Robert J. Sawyer)的評論,以及整部紀錄片焦點的影評。奧墨斯代替福特參加這部影片,還有楊、沃許、卡西迪與桑德森敘述個人拍片期間的經驗。他們還敘述一個有關劇組人員拍攝雷利照片來製作T恤的故事。影片的各種版本被拿出來討論,還有《銀翼殺手》對未來的預言有多麼精確。
- 2007年收錄於最終剪輯版DVD中的「危險的日子:銀翼殺手幕後」(Dangerous Days:Making Blade Runner,片長213分鐘),由查爾斯·迪·羅吉瑞卡(Charles de Lauzirika)執導,是與最終剪輯版一併製作的紀錄片。全片由包括哈里遜·福特、西恩·楊、雷利·史考特在內的80多名幕前幕後工作人員訪談所構成。
- 全片分為8章,依序自企畫開始到選角、美術設計、攝影、特効等製作過程陸續解說。最後一章並收錄關於《銀翼殺手》所產生的種種爭論經緯。
- 參考:小說與電影的差異性
在一個失敗作品之後,最初的電影劇本由漢普頓·芬奇(Hampton Fancher)於1980年選出。這個劇本是以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仿生人是否夢見電子羊?》為基礎加以大幅度改編。然而芬奇的劇本較著重環境議題,而非小說中注重的人性與理念問題。當雷利·史考特接手本片後,他想要更改劇本,最後聘請了大衛·皮柏斯來接手芬奇不願意重寫的劇本。影片片名在寫作途中也更改好幾次,在定案為《銀翼殺手》之前,芬奇近期的草稿是以《危險的日子》(Dangerous Days,此標題後來成為最終版DVD的附錄製作花絮紀錄片標題)來稱呼。而定案片名《銀翼殺手》實際上是在取得許可後,借用了威廉·S·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對亞倫·E·諾斯(Alan E. Nourse)1974年小說《銀翼殺手》的書名。
由於芬奇的劇本與小說的紛歧、電影拍攝前及拍攝中屢次重寫,還有史考特從未完整讀過原著小說的事實,使影片本身與原著相去甚遠。
最明顯的區別是原著中逃亡的不是人造人(現代已成功的試管嬰兒和發展中的複製人延長),而是外觀似人的機器人(仿生人),只是在最低限度地使用生物基因和組織,概念接近《未來戰士》的終結者。改寫的原因明顯是原著中忽略了只需要把受測試對象照X光,而不需要問話就可以分別人真人和仿生人的錯誤。相對下而電影強調人造人是因為沒有在足夠在人類社會經驗,而會在問話時被識破,代表了人之所以是人不只是生物學的存在也是社會的存在,而本片也引出在真實世界同樣未有足夠社會經驗的兒童的權利問題。
改寫招致許多批評,而儘管《仿生人是否夢見電子羊?》曾以《銀翼殺手》為小說標題再版,企圖要刺激買氣,支持者仍將其視爲兩部不同的獨立作品。有些小說的主題被忽略或完全被移除。包括人口的生殖能力、不孕症、宗教與大眾媒體的相關議題,還有狄克對於自己是否是人類的懷疑,以及真實與人造的情感與寵物的對比。
在菲利普於1982年過世前,影片製作人曾放映了一些粗略剪接的鏡頭讓他試看。雖然電影與他的原著之間有重大出入,而且他對好萊塢的疑慮眾所皆知,但他在看完後卻對影片變得非常有熱忱。甚至預言道:「這將會改變我們對電影的看法。」
狄克的友人K·W·傑特撰寫了瑞克·戴克後續的故事,發行了三本官方承認的「銀翼殺手」小說續集,企圖融合《銀翼殺手》與《仿生人是否夢見電子羊?》的諸多差異[186]。分別為《Blade Runner 2: The Edge of Human》、《Blade Runner 3: Replicant Night》及《Blade Runner 4: Eye and Talon》。然而小說《銀翼殺手第2集》與影片極不連貫,差異包括了死去角色的復活與大自然環境的修復。導致這本小說比起續集來更像是在平行宇宙發生的事情。
大衛·皮普爾斯這位《銀翼殺手》的共同編劇與創作1998年電影《兵人》的劇作家,曾說過「兵人」是以成為「銀翼殺手」周邊系列為目的創作。「兵人」的故事發生在同一個世界中,然而本片是屬於非官方版本的周邊作品,因為它從未被擁有影片《銀翼殺手》所有權與其世界版權的合夥人正式承認過。
雖然不是正式的「銀翼殺手系列」的一員,許多影迷仍注意到1999年的電視影集Total Recall 2070與《銀翼殺手》的相似性。許多人將其列入銀翼殺手系列,或者至少是與同一個世界的產物。這並不是毫無根據,因為「Total Recall 2070」的概念是基於菲利普·狄克的兩個作品:「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電影《魔鬼總動員》原著)及《仿生人是否夢見電子羊?》,正是《銀翼殺手》的原著而來。
- 銀翼殺手衍生了兩款電腦遊戲。第一款為「CRL Group PLC」設計,在舊型電腦平台Commodore 64和ZX Spectrum上執行。另一款是美國Westwood Studios公司在個人電腦平台所設計的動作冒險遊戲《銀翼殺手》,加入電影裡沒有的新角色和新劇情,並結合電影的聲優及場景。劇情設定是與電影同時進行的,玩家必須扮演另一個與戴克同樣職業,但從未見過面的複製人殺手(replicant-hunter)。遊戲有多線劇情,此外每個非玩家角色(NPC)都擁有自己獨立的AI。令人遺憾的是為了這款遊戲所開發的獨特3D引擎,在遊戲上市後這技術卻被超越了,使得遊戲的賣點大減。
- 銀翼殺手原創棋盤遊戲1982年在加州被設計出來,這是個很類似《蘇格蘭特警》(Scotland Yard)的桌上型遊戲。
- 家用遊戲機PlayStation的遊戲-《劫持者》(Snatcher)更是大受《銀翼殺手》的影響,兩者存在很多相似點及細節。[187]
- 阿奇·古德溫將銀翼殺手改編成漫畫:《A Marvel Comics Super Special: Blade Runner》,並在1982年9月出版。封面由吉姆·史特蘭柯(Jim Steranko)繪製,共45頁。彩色漫畫內容由艾爾·威廉森(Al Williamson)、卡洛斯·葛森(Carlos Garzon)、丹·格林(Dan Green)和雷夫·瑞斯(Ralph Reese)共同繪製。但由於改編漫畫後內容不佳,電影對白引用錯誤百出,不但普遍接受度低,還受到各方嘲笑。另外也有諷刺「銀翼殺手」的模仿漫畫出現,是由「瘋狂」(Crazy)雜誌連載,叫做《倒楣殺手》(Blade Bummer)的作品。[188]
- 另一部《銀翼殺手》相關漫畫是《人型反照》(Albedo Anthropomorphics),由史提夫·蓋勒希(Steve Gallacci)執筆。他創造了原型人造人Bad Rubber(Nubmer 0),用來諷刺電影銀翼殺手裡的擬人化複製人。電影主角戴克在這部漫畫裡面叫做Rick Duckard,是一隻鴨子。
續集
主要攝影於2016年7月開始。華納兄弟將負責美國國內的發行;而索尼(透過哥倫比亞影業)則擔任海外部份的發行商[189]。2016年3月11日,據《綜藝》雜誌報導,羅蘋·萊特將飾演其中一個角色[190],4月,巴帝斯塔、安娜·德哈瑪斯與希薇亞·荷克絲加入了劇組[191][192][193][194]。2016年6月,麥坎西·黛維斯以及巴克哈德·阿卜迪參與演出[195][196][197];大衛·達斯馬齊連和希安·阿巴斯於同年7月加入[198]。8月,傑瑞德·雷托確認參演[199]。
備註
腳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