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郴州市
中國湖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70.08億元,城鎮、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9874元、19303元。
Remove ads
歷史
郴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已有兩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郴」字為郴州所獨有,由林、邑二字合成,意為「林中之城」,最早見於秦朝,李斯改「菻」(lǐn)為「郴」,並始置郴縣。
自秦以來,郴州建置歷朝更迭,曾設置郡、州、軍、路等。項羽「徙義帝於郴」,趙子龍大戰桂陽郡,洪秀全屯兵郴州,史志皆有記載。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置桂陽郡,轄郴、臨武、南平、耒陽、桂陽、陽山、陰山、曲江等11縣。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桂陽郡為郴州。宋乾德元年(963年),設郴州軍。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縣專區。1950年11月,更名郴州專區,轄10縣。1967年3月8日,專區改稱地區。1994年12月17日撤銷郴州地區,設立地級郴州市。
地理
郴州位於湖南省東南部,東界江西,南鄰廣東,是湖南省的南大門。郴州的地貌複雜多樣,以山丘為主,崗平相當,水面較少。山地、丘陵面積約占總面積的近3/4。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以山地為主體;西北部以丘陵、崗地、平原為主。
郴州分屬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三大水系,即贛江、湘江和北江。境內河流發育,成放射狀密布。集雨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62條,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6條。
郴州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四季分明,平地丘陵區的冬夏季長而春秋季短。山區則冬季長,而春、夏、秋季短。平地丘陵區,由冬入春和由春入夏,則南方早於北方2—4天。市區多年平均於3月上旬入春,5月上旬入夏,9月底10月初入秋,11月底12月初入冬。春季降水量是一年最多的季節,占全年降水量的37.3%。日照時數220—290小時,日照時數呈南少北多的分布特徵。春季氣候最顯著的特徵是開春早,氣溫回升快,降水豐沛,多陰雨及冰雹大風。夏季氣候炎熱,易發生盛夏乾旱,也易出現暴雨洪澇,由於平均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上,因而丘陵區和山地與相鄰市相比,透出涼爽的特點。山區的涼爽氣候特徵則更加突出。郴州市的秋季主要是以秋高氣爽天氣為主,日照強,降水少,晴日多,易發生秋旱,少數年份秋雨綿綿伴有寒露風。冬季氣候的特徵是少嚴寒,雨雪少,氣溫比鄰近市要高。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為6.5℃,最冷時段常在小寒前後和大寒前後。最熱的月份是7月,平均氣溫為27.8℃,最熱時段常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隨着春季來到,氣溫在3、4月迅速升高。盛夏之後,氣溫隨之下降,尤其是秋分過後,9-12月,每月降低5℃之多進入冬季。
政治
|
|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郴州市常住人口4,581,778人,占湖南省人口的6.98%居第8位,人口密度237人/公里2;男女性別比為107.60比100。按受教育程度分,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占總人口的5.8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總人口的 58.82%,文盲人口僅占2.75%。轄區內共有1,345,619個家庭戶,家庭戶人口4,411,236人,占總人口的96.28%;家庭平均人口規模3.28人。年齡構成上,14歲及以下人口1,003,967人,占總人口的21.91%;15-64年人口3,203,996人,占69.93%;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73,815人,占總人口的8.16%[12]。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4,667,134人[13]。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583,53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83,603人,增長1.82%,年平均增長率為0.18%。其中,男性人口為2,414,249人,占總人口的51.73%;女性人口為2,252,885人,占總人口的48.2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16。0-14歲的人口為1,079,954人,占總人口的23.14%;15-59歲的人口為2,759,307人,占總人口的59.1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27,873人,占總人口的17.74%,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75,203人,占總人口的12.3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715,350人,占總人口的58.1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951,784人,占總人口的41.82%。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3.68萬人,[14] 比上年減少2.11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276.05萬人,鄉村人口187.63萬人。 全市城鎮化率59.53%,比上年提高0.49個百分點。
Remove ads
郴州以漢族人口為主,少數民族呈大分散小雜居,世居少數民族有瑤和畲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郴州全市共有漢族人口4,247,076人,占地區人口的98.20%;少數民族77,736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1.21%居第7位,占地區人口的1.80%;55個少數民族中有41個民族分布。瑤族為郴州僅次於漢族的第2大人口,共有70,513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63%居第2位,占全省瑤族人口的10.01%,占區域內少數民族人口的90.71%。除瑤族外,土家、苗、蒙古和畲族人口分別過千人,侗、壯等8個民族人口過百人,維吾爾等9個民族人口10人以上[15]。郴州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汝城、蘇仙、資興、宜章、桂陽、臨武、北湖、桂東等8個縣市區。在原已建立的資興市團結瑤族鄉,宜章縣莽山瑤族鄉,北湖區月峰瑤族鄉、大塘瑤族鄉,桂陽縣華山、楊柳瑤族鄉的基礎上,1991年12月,建立汝城縣延壽、嶺秀、盈洞3個瑤族鄉和小垣、三江口2個瑤族鎮;1993年7月建立資興市連坪瑤族鄉;1994年11月建立臨武縣西山瑤族鄉,郴州轄區共建有13個瑤族鄉、鎮,50個民族村[16]。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579,108人,占98.1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8,026人,占1.89%。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74,440人,增長1.65%,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1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163人,增長11.6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17個百分點。其中,瑤族人口增加854人,增長1.21%,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01個百分點。
郴州地區方言眾多,本土漢語方言為湘南土話、贛語和客家話。但後來外來的西南官話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大,在郴州市城區扎根,以至於有人把郴州官話簡稱為「郴州話」。湘南土話的分布區域與西南官話的分布區域在郴州境內有所重疊,形成了獨特的雙方言區。湘南土話是郴州名副其實的第一大語言,分布在郴州的大多數城鎮和絕大多數鄉村,以對內交流為主,湘南土話在郴州各縣境內的口音差異很大。另外,湘南土話不僅與西南官話完全不同,與湖南省內占主導的湘語也無法互通。郴州位於中國南北要衝,歷來接納了眾多不同地方的外來移民。西南官話在郴州市城區和部分城鎮占主導地位,為對外使用,成為郴州境內各種方言使用者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外界所謂的「郴州話」其實只是郴州市城區所使用的西南官話。此外,客家話分布在郴州東南部的汝城等地。郴州的瑤族使用勉語(瑤族語言的一種)。
經濟
2017年郴州的GDP為1227.2億元。 2019年郴州市GDP完成1230.8億元 增幅居全省第13位。
交通
旅遊
郴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境內有國家AAAAA級旅遊區——東江湖風景旅遊區、道教中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景區,以及萬華岩、飛天山、王仙嶺、仰天湖、便江等風景名勝。
郴州也是中國溫泉之城。
- 湘南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
- 義帝陵
- 繡衣坊(含范氏家廟和中丞公祠)
- 汝城古祠堂群
-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
- 蘇仙嶺摩崖石刻群
- 鄧中夏故居
- 湘南起義舊址群
名人
- 薛憶溈[18]
友好城市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